朋友幾個月前開了一家小吃店,地點選在學生出入頻繁的大學城附近,希望 能夠吸引學生族群光顧,所以打著價廉物美的口號,風風光光熱鬧的開張。 日前再度遇到他,除了寒暄幾句之外,更順便提到生意做得怎麼樣? 「還算穩定啦!不過有一個現象很好玩,那就是陸續前來消費的顧客,大都 不是在開業前幾天、或優惠期間光臨的客人,反而是恢復正常營運之後的客人 居多。」他面帶著微笑的說。 我不太懂得他所說真正的意思,於是他接著解釋事情的原由與經過。 原來小吃店在試賣期間,除了推出價格特別折扣之外,餐點的口味與湯頭, 仍然還在摸索階段而且沒有定型;後來經過好友品嚐之後,乃拜託其直言不諱 的點出菜餚之優缺點,然後針對客人的需求而予以改進。 因此,在結束優惠期間以後的菜色,確實是比較符合顧客的胃口,以致於經 過立即改進而投其所好之餘,把前往品嚐與消費的客人,得以牢牢的吸引住。 至於在優惠期間光臨的消費者,可能針對便宜又打折之號召,才嘗試走進這 家店面消費;不過在吃過菜餚之後,或許覺得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好吃,可是又 不便告訴老闆真正的心底話,因而成為只有《光顧一次》的客人族群。 原來他所說的情況就是這樣子,其過程雖然有一點神奇,不過卻又很實際, 更證明顧客的眼睛是雪亮的,也說明普羅餐點的口味,不見得是靠著主觀認定 就可以,而是要作市場調查才是王道呀! 當然朋友小吃店的故事插曲,雖然在事先沒有先行準備妥當,或者好好揣摩 消費者之喜好,所以一開始試賣期間的顧客,並沒有為他帶來好成績。 不過還好做了及時的修正之後,總算可以抓住顧客的胃口,才能夠建立起良 好口碑,不致於因為業績不好而中途夭折。 雖然這只是小吃店的經營過程,卻也提供了人們一些省思,更讓此一成功之 例子,可以運用在其他範疇之上,或許是具有蠻正面的參考價值呢!
(發表於馬祖日報副刊鄉土文學100.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