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找歷史的足跡《一點一橫長》讀後感(上)
2015/10/21 20:19:51瀏覽922|回應1|推薦28

 

  (相片取自馬報副刊原版圖案)

 最近閱讀旅美學者明鳳英教授《一點一橫長》的散文著作,彷彿看到了
一個大時代所敘述感人的光陰故事;這本書分別在大陸地區和台灣所發表
的新書,這是一本作者描述童年所居住在南部眷村的故事。

 這本書的章節大致區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從想念父親著手下筆,開
始訴說孩提時期的眷村生活,包括對於已經往生父親的思念,還有用詼諧
筆觸談到父親老家江西《一表三千里》的來龍去脈,也談到了童年出生地
《田草埔》的記憶,不過著墨最多的就是她的叔叔、伯伯們,也就是居住
在眷村內外的老兵與榮民,當然也提及到老兵們的感情、家庭與現實生活
等等之寫照。

 書中第二部分的主題為《一點一橫長》,直接切入當年國小啟蒙老師如
何盡心盡力教導大家的故事,書名取為《一點一橫長》的原因,就是出自
於老師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教學生認識國字,好比教到《廳》這個字,老師
就說: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長,我姓王,我今年十四歲,
在一心國小上學。

 把老師所講述的口訣組裝起來,就成為大廳的《廳》字,其筆畫總共有
二十五筆,對於一個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而言,確實需要用一些比較容
易記憶的方式來學習。

 明鳳英又舉出另外一個例子:一點一橫長,二字下面口四方,兩邊絲繞
繞,鳥兒站中央。這個字也是很難書寫的《鸞》字,紅鸞星動的《鸞》。

 她從懷念啟蒙老師的教導方式,開始用很精采而且生動的筆調,來描述
國小時期的學生記憶,例如當年尚未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之際,老師對於升
學班的孩子們要求特別嚴格,所以上課或考試沒有達到老師要求標準的時
候,就得要遭受打手心之處罰;還有六○年代仍然有《美援》的經濟援
助,所以大家度過那一段物質短缺的年代;她同時也提到小鎮上有哪些電
影院,父執輩們如何到戲院看勞軍電影的往事;在眷村附近有一家鳳梨工
廠,其母為了賺錢貼補家用,所以前往工廠做女工,後來母親擁有一台縫
紉機,開始幫忙叔叔、伯伯們縫縫補補的裁縫日子。


(相片取自馬報副刊原版插圖)


 凡此種種溫馨的小故事都收納在這一個單元裡,不過既然帶出母親的故
事,那麼就免不了要提到媽媽位於雲林台西鄉的娘家故事了。

 明鳳英在這一個單元描述海口人的特質非常精采,尤其提及外祖母早年
守寡,卻要獨立撫養好幾位子女的經過,雖然備極辛勞,卻毫無怨言;特
別是以一介女子能夠在討海人的環境裡生存下來,當然是具備了好幾把刷
子的軟硬功夫才得以應付各種場面,所以她專門以《外婆的海口村》為
題,敘述了一段返鄉之旅,以及台灣中西部小鄉鎮的民俗風情。

 本書第三部分來到了《太平歲月》這一個時期,在這一個章節當中,她
用極其純熟的筆觸來描述《破布子的夏天》、《罔忍的故事》、《太平歲
月大事記》以及《我的二○○六》等單元,故事主軸來到了當年留學多年
之後返國省親,然後漸漸帶到下一個部分《海鷗同眸》的章節。

 在最後《海鷗同眸》這個單元裡,明鳳英用接近現代的角度,來比較兩
岸留學生的特質,她以《等待果陀的日子》來詮釋這一種心情,也許在作
者的內心當中,許多宛如走馬燈飄過的歲月,都是《貝克特》所引述的等
待果陀,雖然人們一再等待未知的果陀,甚至不知道甚麼是果陀,那是一
種生命中充滿茫然與矛盾的心情。

 不過即使我們沒有和果陀打過照面,而且也無法具體說出果陀究竟是一
個人?或是一個人們曾經歷過的遭遇?還是許多人一生極力追求的夢想?
但是在內心深處卻可以明瞭,我們所等待的果陀究竟來過了還是沒有,我
們從明鳳英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得出來她表達了此刻的心情,所以可以很
確定的認為果陀已經來過。

 明鳳英以等待果陀的日子,作為這一本書的最終章節,而且誠如上述確
認心中所等待與期待的果陀已經來過了,這是一種充滿謙卑卻又極為自信
的生活哲學,因為唯有自己才知道我們所等待與追求的聖盃,應該會是甚
麼樣的境界;尤其更清楚要如何才能夠捧著生命的聖盃而毫不後悔,這是
一種認知、一種態度、一種心情和一種福氣!

 因此就在靜謐的夜晚沏一壺茶,靜靜聽明鳳英用簡單優雅的筆觸細數童
年往事,所以當我們一面咀嚼發生在南部眷村溫馨的故事之際,卻也同時
可以欣賞一位眷戀鄉土的學者,用細膩而溫柔婉約的內心,透過清爽與簡
約風格的文字,來詮釋一段充滿人親、土親,以及濃郁鄉情韻味,而且兼
具深沉嫵媚的文章。

 不過雖然一口氣讀完這一本《一點一橫長》,可是合起書本之後不禁思
索:這可是發生在美麗小島上整整一甲子的故事呀!人們能否載得起心中
那些澎湃而洶湧的鄉愁呢?

 上個世紀隨軍來台老兵的心情,像似《棲息在古木幽篁的渡鳥》一般,
原本想要在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就可以返鄉,豈知一待便是整整一甲子的
歲月,所以每一位老兵都到了垂垂老矣的年紀,以致於家鄉與故人的容
貌,早已經在物換星移的歲月流逝當中,所以只能夠存在於內心模糊的記
憶裡。

 然而一旦成為記憶就不可能遺忘,人們總是想盡辦法回到生命的源頭,
嘗試尋求溫暖的慰藉;不過卻有不少老兵,連這麼一點點心願都無法達成
就凋零了,即使難得而能夠走一趟尋根之旅,卻驀然發現記憶中的慰藉,
早已經失去原來的氣味。(待續)

(發表於馬祖日報副刊104.10.19鄉土文學/林蕎毅)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33510138

 回應文章

明鳳英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2 00:03

感謝老同學林清陽溢美的鼓勵。原來您的詩句造詣也如此了得!佩服~

林清陽(英專路)(yangrolin) 於 2015-10-22 09:40 回覆:

沾了Ming的光采,謝謝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