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13 07:07:00瀏覽236|回應0|推薦37 | |
(圖片取自於馬報原版插畫--下同) 【手機與網路提供人們超級便利的生活模式,同時卻也構築一道
高牆,宛如將家人相處的時空變成蒼穹裡的銀河那般遙遠,無形咫
尺天涯的感受成為許多人難以承受之憾!】
網路資訊裡看到有人詮釋《小王子》小說故事,其所帶給人們給
我們一些心靈體會,他們說:人們在開始之際,可能都會覺得愛像
似玫瑰那麼嬌柔,此刻在內心裡感到溫柔如水;接著漸漸長大之
後,讓我們學會了狐狸聰穎和狡詐的智慧,面對感情總會耐心地去
馴服一段關係,希望遵循自己的感覺發展下去;可是到了後來,許
多人終究還是發現愛得很孤獨,就好像其實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小王
子那般。
於是有些人就覺得,倘若人們擁有一顆澄澈童心,面對人生、親
人或是戀人,也許就能夠好好表達愛的真諦,讓愛可以達到另外一
個境界。
修伯里所創作的小王子故事,好像是人們內心漫遊於星際的反
射,從故事情節與主角心情轉換的過程中,隱約照映的許多人原本
所感覺到的孤獨與寂寥境界,以致於經常聽到人們說:在芸芸眾生
看似繁華與喧囂的情境之中,雖然周遭有許多親友,而且也有親密
伴侶,但詭譎的卻是依然時常覺得孤獨感油然而生!
面對這樣奇妙的情境,有人可能會選擇用朋友和家人,藉由熱鬧
的時刻來填補自己的空虛需求,可是卻在曲終人散、繁華落盡之
餘,更備感寂寥的情緒仍然盤據心頭而未曾消褪,有時候甚至變本
加厲而越孤獨。
為什麼人們會有這些情況呢?也許應證了有人曾經說:世上每個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親朋好友、乃至於情人夫妻極其親密的關
係當中,內心裡有時候還是會回歸到獨處的境界,甚至感到些許寂
寥而難以抒發。
不管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周遭朋友確實偶爾會抱怨說:日常生
活當中有些心事無法與身邊的人訴說,或者分享喜怒哀樂的心情,
特別是遭遇到挫折之際更是如此,所以心情難免糟透了。
其實這樣的觀點,誠如上述,似乎詮釋了每一個人抽離喧囂與熱
鬧的情境之後,勢必回到面對自己的時刻,在極度快樂與歡愉的背
後,突然讓高亢的情緒冷卻,其中的反差現象當然會讓人備感寂寥
心情了,這也是終究要回歸獨處的偶然與必然之結果。
提到孤獨與寂寥話題,話說朋友從職場退休之後,一下子多出好
多空閒的時間,即使每天依然在同一時間醒過來,可是接下來卻不
知道應該如何運用,因而在心裡面覺得蠻空虛。
類似這樣的情況,應該也可以算是廣義的獨處心情了,因為以前
在職場上的人際網路,很可能因此而褪色或是消逝;以往規律而繁
忙的生活與工作習慣,突然間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像似舞會結
束而終歸曲終人散,面對空蕩蕩的空間充滿沉寂的氣氛那般。
也許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退休人員身上,所以縱使在剛退休的時
候覺得很棒,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漸漸發現每天過得無聊極
了。
「退休人員普遍感覺到空虛的情況,有很大部分是因為人際關係
改變之後,無法改變以往群我生活的心態,因而可能會感到寂寥和
徬徨,所以如何培養獨處的習慣,將是一項蠻重要的課題。」母校
心理學老師在書中提醒獨處的必要性。
當然人們獨處的生活型態,不盡然是孤獨無依的外在環境,而是
指心靈方面的狀態,所以人們和自己內心對話的能力,其實更為困
難和和無比的重要,這種和自己對話的模式,或許可以稱之為心靈
的溝通。
然而這種心靈的溝通,不禁又讓人想起一位優柔寡斷小王子《哈
姆雷特》的故事,當他獨自在舞台上猶豫不決的獨白,無形中透露
其內心極端掙扎的過程,而且也把痛苦指數往上飆升,更創造了一
個專有名詞稱之為哈姆雷特情結。
當然那一段經典的獨白,不但在莎翁和觀眾當中搭起一座溝通的
橋樑之外,更讓作者蘊藏在內心的潛在思維,透過角色扮演而粉墨
登場之餘,得以盡情的表達出來,所以也是心靈溝通的另類型式。
當我們看到優柔寡斷的例子之際,假如更進一步來仔細思索的
話,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或多或少都會面臨這樣的情境,
所以在孤寂而獨處的時候,也許在方寸之中會興起一些疑惑,甚至
因此而自省的功夫,豈不就是內心最真實的獨白呢?
當然許多人的生命中,有時候會充滿汲汲營營的心情,可是卻找
不到可以讓內心休閒沉澱的時刻,所以很難讓思緒重新整理之後再
出發,就好像從職場離開之後的心情蠻空虛,果真如此的話,那麼
就是一件很可惜的生命感受了。
有些專家學者說:如果能夠看清楚生命過程的真諦,然後在適當
時刻很認真的與自己對話,即使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獨白也罷,也許
可以釋放藏在心裡的不安與壓力。
所以哈姆雷特王子的故事,可以源遠而留長,讓許多人感受到獨
白的悸動與衝擊;尤其從內心對應出來的心事,總是讓人覺得更加
珍惜而感動不已!
前文提及的那位老師曾經說過,人們長久以來總是追求一個夢
想,那就是尋找《如何與心靈對話》的管道,然後讓自我得以全然
昇華並且可以到達另外一個境界。
雖然許多人都認為,現代人是相對比較幸福的一代,因為人生的
舞台也可以如此生活化,所以人們總在多采多姿而粉墨登場之際,
可以享受豁然開朗的人生和全然心領神會之樂趣。
然而在退場之後的獨處習慣,也許才是最為重要的生活內容,更
讓人體會了自我心靈溝通的真諦。
因此當我們明白人生此種必然過程之餘,也許得要培養一種自我
獨處的能力,從中而安身立命與怡然自得,如此人們才能夠在生命
各個階段當中,讓心靈得到一種平靜、喜悅、知足,乃至於因此而
成長並且擁有溫馨與平安的福報了,不是嗎?
(馬祖日報副刊113.06.19鄉土文學)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