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20 06:41:41瀏覽469|回應0|推薦2 | |
《易》學中的『光 ― 氣學說』,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兩大要素是『光』和『氣』,是從屬於『太極學』的重要內容,是它的基礎學說,也是古代科學發展的重要理論之一。這一學說中還包括許多門類的原理或觀念,如『陰陽說』等,『參天兩地說』,『五運六氣說』,『時候說』,『虛實說』等,均在古代科技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以下擬就這問題作概要論述。因為它是解釋多樣科學世界的最好理論。 為了便於瞭解『光 ― 氣學說』的諸多內容,這裏先把幾個與之有關的要領作一簡敘。 一、時空問題。 《周易》經傳中關於時空總是沒有明說,祇是到了宋時易學家在解釋《先天圖》與《後天圖》時纔趨於明朗。這可能是《周易》對『時』的問題過於強調的緣故。事實上,時空觀念早在『伏羲―女媧』以前就已建立,而後來我們所看到的先、後天圖應認為都是『時、空圖』。這一點我的看法與先人異。其主要點就是先儒不是用『立體』的觀念來衡量,而見於『平面』。如《先天圖》,先儒都認為它是『空間圖』,其實把乾坤定位之空間,與離坎日月之東西一核照,其中就包括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祇不過《先天圖》強調的是空間為主,時間為次而已。《後天圖》,先儒多認為是『時間圖』。事實上,冬至一陽生於坎,歷春『帝出乎震』,復冬於坎,正是表示時間的觀念;而艮東北,巽東南,坤西南,乾西北,豈不是表示了『空間』嗎?其中不過是強調了『時間』為主,『空間』為次而已。統觀《周易》的整個內容,我認為,《乾》卦之言天,實是指『大明終始』的時間;《坤》卦言地,實是指『坤厚載物』的空間。前者主之以光,光是自然場;後者主之以氣,氣亦是自然場。光與氣應,不但能顯現出天變地化的時空一致,說明『生命』存在,發展與消亡,以及終而復始的全部意義。而且說明宇宙能產生有規律的變化,是『統一自然場』存在的結果。 二、關於神與易問題。 神在我國古代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古代宗教中有它,古代哲學中亦有它,更重要的是古代科學中也有它。在宗教中神是有意識有意志的精靈,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問題是在科學、哲學中,其含義頗為抽象、複雜。《易傳》提及『神』的地方較多,如: 『陰陽不測之謂神』;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 『蓍之德圓而神』; 『知幾其神乎』; 『神无方而易无體』; 『神』到底是指什麼?第一條是指陰陽中不測的部分。第二條是說萬物之所以能變化,旨在神之『妙』處。第三、四條應是指幾與蓍的數中變化情狀。第五條截然與易相提並論。 從這幾條說『神』中,總的是講『變化』。《周易》言變化者則在於爻,在於時。言時者乃六龍御天,大明終始。此乾元之所以『資始』,足見其『神』也。顯然,神與光有所聯繫,與氣(物)亦不能離開,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坤元之『資生』,正顯現為『德合无疆;含弘光大』之義。坤者亦『神』或稱『 『凡天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1) 鬼與神是兩種對立的概念,其實是一物兩體的相對論而已。上舉二例,前一條是以天地數的變化而言鬼神;後一條是以精氣游魂以見鬼神。言數者出於《易》,見其光;言氣者出於《易》,易變可知。探究其理,顯然要追溯到《易》象。《易》主光主氣,其象見於陰陽。陰陽首先反映在太陽的『伸歸』,此即『神鬼』之本義(依聲為訓,『神』者伸也,『鬼』者歸也),而『神鬼』之數可見於九、六,綜之於曆數。陰陽之次見者,『懸炭吹灰』以候氣,定之九、六,綜之於律數。曆律數雖微,其『幾』可知,其情狀亦成可見。故《易傳》曰:『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此即『神』的奇妙之處。知陰陽之變者,惟觀天察地,方知太陽之伸歸;知其伸歸,則『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以『知死生之說』。因此,我認為,神不測亦可測;蓍德神而主天,知幾者則知神之妙。
三、關於『道』的問題。 『道』在我國古代哲學中,是至為抽象的概念。古籍中言『道』,最多的算《老子》。而在《周易》提到『道』的,基本有三種類型。如: 『一陰一陽之謂道』;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天地人)三才之道。』 前一條的『道』,猶如『生生』之『易』,可見,『道』與《易》關聯密切。所不同者,《易》是以光、氣為本體,來說明變化中的萬物世界;道則是以物(無形、有形)之變化的實在性,來說明萬物萬化世界的存在。 『道』的觀念當來源於『天』,《周易》即是反復強調『天道』的。《易傳》所云『陰陽』,『形上』,『三才』之道,即指物質運動之道,內含於有限整體中。有限無限的統一,說明道的存在,說明萬物運動發展的永恒。從而顯示出它的規律性。故《觀.彖傳》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四、關於《易》數問題。 《周易》中有關數的說法,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大系。即數理與圖數。數理關係的『易數』,一般認為是『天數五與地數五』的錯綜原理,並通過數的演化以說明哲學道理。其所以『行鬼神』,乃『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的結果。這是人們所容易理解的。 而不易理解的是『圖數』。一般人都把它理解為《河圖》、《洛書》。當然,這也沒有錯,不過祇是說明『圖數』的一個部分。那麼,『圖數』應包括那些範圍呢?我認為有關『圖數』問題,還是尚秉和先生在《周易尚氏學》中對『天地數』的一段解釋,較為可取。他認為『天地數』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尚先生認為:『如斯而已者,言《易》道盡包括於十數之中。』由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討作《易》者的目的是什麼。事實上,他們是為了總結古人自『開物成務』始,即早在『用火』之前,或『生數』之前,或天地未判之前,『易道』存在的普遍性和規律性。
由此可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說法,乃《周易》以前的科學發展的重要歸結。陰陽符號與數之錯綜祇是這些內容的表示法,通變成文,極數定象,纔是『圖數』的科學內容所在。 『光 ― 氣學說』認為構成萬物世界的是光和氣。非光則氣,非氣則光,或光氣混一,都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觀念的形成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古人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結果。生物有向光性,這是科學觀念;人無氣不存,這也是為科學所證實的。但是,人們若不去體驗呼吸吹呵,不去觀察風的來去,也確難肯定氣的存在和作用。由是,他們意識到祇有光,那摸不著的光,纔是生命的源泉;祇有氣,那難以捉摸的氣,纔是生命的支柱。靈感和智慧融在一起,自下而上與代傳的本能反應,他們立數推曆,推曆生律,製器立法,而同律度量衡。諸如這些可以溯起源而追自伏羲氏畫八卦始,至黃帝、堯、舜而大備。《堯典》有記: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 又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曆律之大數,正是『光 ― 氣學說』的科學基礎。《周易》全面確定了『光 ― 氣學說』的自然哲學理論,從而更進一步總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太極說』,此即《易》學之精髓。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光 ― 氣學說』的基礎立個大系: 天一:日。(一日或太乙) 天三:月。(三旬) 天五:星。(五星) 天七:時。(北斗七星) 天九:辰。(北極;就實) 地二:陰陽。(晝夜) 地四:四象。(太少) 地六:六氣。(六律) 地八:八里。(八卦) 地十:歲成。(化虛) 在『光 ― 氣學說』中較有影響的原理或觀念,約可歸納為五項。茲分述如次。 (一)『陰陽說』 當人們一提到《周易》,就自然的說,它是一部有關『陰陽』變化的書。 『陰陽』兩字,應當說是來源於太陽光的明暗,以後奠定於白天和黑夜(亦稱為小晝夜),東、西二方向的概念也伴隨著產生了。所謂『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月歸於東,起明於西』,(2)這是『陰陽』觀念萌生的最初階段。到了黃帝時代,有了以身度影之『四方』的方法,(3)那麼南北之影已經確定了,從而自春歷夏至秋為晝,自秋歷冬至春為夜,(4)亦被稱為晝夜(或稱大晝夜),此是第二階段。到了堯舜時期,有了璇璣玉衡考定極星,立竿測日影而奠定了數化天文學。於是冬至(陰),其陽數率為九;夏至(陽),其陰數率為六。這樣,『陰陽』則由象過渡到數,此為光的陰陽數;由光到氣,於氣者,正律數為黃鐘九,林鐘六,此氣之陰陽數也。《周易》也正是以此象此數來確定陰陽的,並在這個基礎上纔建立了『兩儀』說。然而,於時已是哲學上的陰陽了。 『陰陽說』認為,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它在運化過程中,有相偏,有和合。《周易》謂:『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天地感,而萬物生』,『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中有陽』,『陰中有陰』(5),『和於陰陽,調於四時』。『陰陽和,故能有子。』(6)則是哲學觀念直接運用到醫學理論中,此謂一例。 根據《易》學原理,『陰陽說』在『光 ― 氣學說』中,其時空觀念較為突出。它認為:空間是多維的,彎曲的,更是重疊變化的;時間不但是彎曲的,而且是可逆的、交叉變化的,亦是多維的。這給『潛科學』的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二)『參天兩地』說 『參天兩地』說乃出於《說卦傳》:『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是集中概括了作《易》者的創作目的和意義,實甚重要。然而,後人對該說似乎都想講,也都沒有講清楚。其中張載在《正蒙.參兩篇》中對『參天兩地』解釋道: 『地所以兩,分剛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參,太極兩儀而象之,性也。』 對張子的說法,似乎可理解為: 剛、男+柔、女 = 兩地。 太 極+兩 儀 = 參天。 (按『+』為加號) 其實張子的看法缺點,就在於他沒有很好的理解這句話的來源出處而造成的。我認為,它是從『天圓地方』觀念中引伸出來的。所謂『圓』,應指天之形狀。而在天的觀念未產生之前,太陽就是天的代表。其形圓,然而其數難以推測,而後纔依樣於月亮,並從朔望月中取得一弦(上弦扣下弦)三十天的圓周率,為『一弦三周』。三為參,故為『參天』。 『兩地』乃取義於地之『方』。原始的『方』,應是指太陽之東升西落之二方,並太陽在地上的投影數,加上建立了南北後,地上就出現了『四方』。其實南北是折中的,所以稱『兩地』。古人把『四方』畫作四匡而成為正方形,那是一種誤解。 由於在諸多分門別類的自然科學中,不方則圓,其用甚廣,所以我們理解好這個理論是非常必要的。
(三)『五運六氣』說 『五運六氣』說見於《黃帝內經》。它非常強調『時間』,並且以『時間』作為醫療上重要課題。但這一理論很長一段時期內被人所誤解,乃至使這門學說幾乎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即使近年來我國醫學界對它作了一些研究,也始終沒有什麼重大突破。其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可能是研究者不敢跳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原始意義的圈子。 要解決『五運六氣』問題,首先應當解決『五行學』問題。否則,就無從說起。 解決『五行學』的關鍵之處,在於兩方面:即五行原理中的『電磁學』和『顏色光學』。對於這兩個學科,我們應當從《易》學中的《先天圖》與《後天圖》的象數理中找到它們科學內含。並且把人的『小宇宙』投到天地的『大宇宙』中去,在他們的同步與異步中找到病因病理以及醫療方法。這樣纔能理解『五運六氣』的真正含義,或者說邁開研究『五運六氣』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第一步。 當我們解決了這些理論問題後,再根據『太極學說』的總體理論綜合探索,這對於建立起新的『經絡學說』科學理論方面,會得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以此為基礎,在探索中國古代『遺傳學』和新的生命科學等課題中,也必會得到新的收益。 (四)『時候說』 『時候說』,可以理解成『二十四節氣』說,古亦稱《曆法》,是中國所獨創。然而,建立這種《曆法》,也非易事。從與天文無關的『十月曆』開始,進入到與天文學有關的《參曆》、《火曆》,以及《十二月曆》,古人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到了有文字可考的《夏小正》和《十三月曆》(甲骨文),我們古代曆法已走向成熟。《尚書.堯典》『四仲中星』的確立,『三百有旬有六日』的『置閏』的說法,更使我們確信上古曆法的科學性。這裏我不妨列出一個古代曆法發展的系表: ↗ 曆數(光) \
物候曆 → 曆紀 → 律數(氣) — 二十四節氣 (時) ↘ 物候律(生命) / (為『中介世界』的內容) 根據上表不難發現,從物候曆到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伴隨著光、氣、生命這三個重要因素。如果我們把『二十四節氣』作一種立體分析,就會發現它卻是一個特殊的世界,我稱謂『中介世界』。有了它,或者當我們正視了它,走近了它,就非常容易看到『生命』課題正在向我們招手。所以進一步研究『時候說』,對於探討『仿生學』和『生命學說』等諸多學科是有好處的。反過來,我也不得不贊嘆,遠在《周易》時代就有如此科學的學說產生。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