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閒聊:貧富差距
2015/10/12 06:21:47瀏覽607|回應0|推薦0

一、
多年前,已開發國家就開始注意到「貧富差距」這個現象。

日本NHK特別為此做了紀錄片,窮忙族。
2006.07.23,第一集「再如何賣力工作都無法享受富裕生活」
2006.12.10,第二集「努力是否就能脫困?」

那台灣呢?
新聞:馬宣稱縮減貧富差距 黃國昌駁:差距早破百倍

二、
至於教育的問題,2010年美國的紀錄片《等待超人》。

這部片講到公立學校的師資腐敗程度令人咋舌。
由於美國的教育體制,對老師過度保護,難以開除爛老師。

結果,爛老師變成「跳舞的檸檬」,
A學校受不了爛老師,只好轉讓給B學校,
B學校受不了爛老師,只好轉讓給C學校,依此類推...

跳舞的檸檬,造成教育水平大幅下降,
使很多公立的高中學生之程度難以上大學,
甚至於能不能順利高中畢業也是主要問題之一。

由於無法對抗體制,約紐市只好另想辦法解決爛老師。
那就是爛老師通通在一個地方上班(橡皮屋(Rubber Room)),
你要看報紙、打牌,隨你高興,薪資照樣付,可憐的學生無語問蒼天。

三、
2014年時,我看過一篇文章《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講家庭環境的影響。
就算窮苦人家的小孩,念到大學畢業,也擺脫不了「父母的影響」。

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是寫到一位叫「治國」的大學生,
在學校是風雲人物,又是學生會幹部,運動好,人緣佳。
但是,治國到銀行實習時,只因為做錯一件事情,就被徹底封殺。

那是什麼嚴重的事情呢?
高級主管看到治國偷拿接待煙。

事後,朋友分析治國可能是為了讓老爸吸好煙,
並且治國可能認為「那是招待煙沒有關係」,才這樣做。

不過,高級主管哪裡會想那麼多,人品不行就是不行。
後來,治國離開銀行後,工作上,一直都很辛苦。

有一位網友針對此文,
提到今年美國剛出版的書《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Li Carly網友針對此書,講了六個摘要,有興趣的人請自行查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358190

結語:
如果父母是勞工階層的人,
可能對「經營人脈」這件事,不是那麼在行,甚至不重視。
殊不知,當自己的小孩要出社會時,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可以指點迷津。

如果小孩求學時,有參與社團或學生會,還可培養與人互動的能力。
但是,有更多的學生對此是茫然不知的。

或許曾有人勸告:「人脈很重要喔!」
但就是很少有人會具體舉例,為什麼很重要。

所以大多數人直到出社會,撞到鼻青臉腫後,才曉得「原來做人比做事還要重要」。
而且這還是要有「貴人」提醒後,才清楚這件事該如何處理。

要不然,不少人還會自以為清高地認為「那些會做人的,就是馬屁精」。
結果,一群輸家聚在一起怨天尤人。

這就是「父母的見識」限制了「子女的眼界」。
更不用講「教育的培養、健康的飲食」,大多數父母是馬馬虎虎來看待。

再加上,既得利益者不斷介入政府的政策,利用媒體來愚弄人民。
幸好現今是「資訊爆炸的年代」,要走出這個困境也不是說不行。
這也是既得利益者不願大眾得到資訊的主因,「同一起跑點的要素」愈少愈好。

儘管有心人可以得到資訊,
但是競爭者仍是眾多(地球村),致富的機會渺小,但也聊勝於無啦。

所以,從古至今,貧富差距一直都存在。
我想只有「資源不匱乏的時代」,貧富差距才有可能減到最低的程度。

可能有人會講:「有那一天嗎?」

曾經有那一天,也就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時代。
不過,這乃是「時也,命也,運也」所造成的,期待再次發生吧,呵。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dccudn&aid=3284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