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6 14:36:03瀏覽433|回應0|推薦0 | |
教育部最近在推的「有品運動」,頗有話題性。
口語的「有品、無品」: 「有品」的相對是「無品」,而「無品」在台語是很普通的俗話,例如: 「你這個人謅嘸品e」,意指「你這個人很沒風度」(更多時候是用於比賽)。 至於教育部以為「無品」的反話就是「有品」?這詞也很值得商榷。 一般而言很少聽到人稱讚「你這個人很有品」,北京話的「有品」大多稱「有品操」、「有品格」,少部分的人才會稱人「有品」。 不過為了貫徹「有品運動」,以下還是以「有品」論之。
「有品」可以一百分 教育部推動的「有品運動」,包括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和環境永續四項口號。 我只想到當兵時,每次國防部又創造什麼新口號,我們在莒光週會時間輔導長都要求我們要背下來。 尤其大官來軍隊視察時更要記住,以免大官話家常時突擊問到這些「口號」。 是的,這些都是「口號」。 而教育部的這四個有品口號,我只想到考教育相關領域的考生恐怕要記得: 先把分數保住為要,管他到底有品的內涵是什麼。 是的,有品也可能成為「分數」。 說來還真悲哀,會把「有品」當成運動來推,不外兩種原因: 1.目前是有品但品不夠的社會。 2.目前是沒品的社會。 我想,這題應該是複選題。
「有品」可以依狀況打折 成人總是批評時下的少年沒有歷經辛苦的生活、挫折忍受力低、沒有責任只知玩樂、但這些不都是父母在生活中養成的? 教育部推動「有品運動」應該要知道品德養成的根源,其實是在家庭中的父母、在學校的師長、在社會的公眾人物身上。 教育部的「有品運動」經費從十二多億因為社會觀感,已經砍成九億多。 拜託,政府的「有品」都能打折、都能喊價。 哪時候「有品」變得這麼廉價? 對有品運動的實質意義與後續結果實在很憂心。
誰畫線? 誰「有品」誰「沒品」這種二分法從來都是定義一個人的標準,不是都拿來把人活生生的切割嗎? 當「有品」成為一種全民運動,當「有品」成為一種對人上下立判的守則,當「有品」成為一種定義成功的指標。 小心,政府有可能無心卻為范蘭欽「高級外省人」的論述加持。 參加時尚PA穿著光鮮亮麗的人,就是有品? 一句「幹」在「有品」運動中絕對被規類為「無品之徒」,那一句「靠」呢? 那我們總統高位在選舉時的競選文宣寫「他馬的」,這算是有品嗎?「草之擺」呢? 我不為哪些隨口的話下有品沒品的定義,只是想問: 有品沒品是「誰」來定義?「如何」定義? 這可是一個大大的學問,總不會「官大學問大」,他們定義的有品就是有品吧。 部分溫文儒雅、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台面下的骯髒作為,真的會比說「幹、靠」的人「有品」嗎?
「好玩」的有品線上遊戲: 因為有品運動的推展,教育部還要花幾百萬開發「有品運動」的電腦遊戲(教育部的經費也太多了吧)。 教育部說這遊戲不會枯燥,將會「很好玩」。 套句朱學恆說的:「以好玩出發點設計的遊戲,都不好玩」。 教育部一方面告訴小孩生活上要「有品」,但電視上小孩所見、所及都是「沒品」的畫面和價值灌輸。 如果,.....我說如果...... 如果能用九億元設計一個線上遊戲...... 按一個鍵就能把台灣目前現實生活中台面上(on line)的政客都全部換成「有品」的政治人物。 光是這點,我就覺得九億元的「有品運動」很值得。 政府花個一百億元我都覺得划算啦。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