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8 16:13:25瀏覽120|回應0|推薦0 | |
家是什麼? 無論如何簡陋、卑微,它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它還是一種理念——心靈的棲息地 作者:維爾林•克林肯伯格 邁克•普萊默 “家”這個概念是何時植根於人類意識之中的呢?我們對於家的認知是天生的嗎?我們是否與穴居、築巢的動物本屬同類,還是我們原本就屬於流浪一族?對於我們這個族類來說,在早期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家可能不過是一小堆篝火,火光映照著幾張熟悉的面孔,周邊也許是白蟻構築的古老城池。但無論我們給出怎樣的定義——以及它怎樣進入了我們的意識——它總歸是我們的頭腦構建空間的一種方式。家就是家,其它任何東西都不能擔承此譽——家。世界就是這樣建成的。 這並不是說你在別的地方無法體味到“身處家中”的感覺。但是,在身處家中和感覺像到了家裡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心理差別。如果你在提維群島或班加羅爾或溫哥華(如果你不是本地人)感覺像是到了家裡,那只不過是說,你初到一地時感覺它與自家竟是如此不同,但熟識之後那種感覺便漸漸淡去了。有些人,一生中多次搬家,總能不斷地找到家的感覺。有些人離家之後便再也找不回那種感覺。當然,還有一些人,一生固守家園,從未遠離。在美國,我們不知道對這類人該做怎樣的品評。 思鄉的孩子們能清晰辨識自家與他家之間的界限,因為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種差異造成的苦楚,如同心理層間的跨越。我瞭解這種感受,因為我是他們中的一員。我在愛荷華州的1個小城裡長大,無論我走到哪裡,幾乎都能感受到深厚的親情。但是,當我離家,因縱情狂歡而在朋友家借宿時,每條街道、每幢房子卻會令我感到如同置身異國他鄉。然而,當我第二天早晨回到家中,卻也並未欣喜異常。家,依然如故。這就對了——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它已如此熟悉,已然習以為常。只有在你離開它的時候,才會注意到身邊的環境如此不同。 對人類來說,家的理念幾乎完全取代了棲息地的概念。人們能夠輕易認定,綠鵑的巢就是她的棲息地,而她的棲息地就是她真正的家。鳥巢是年復一年用來養育後代的臨時居所,它的用途就是為了養育雛鳥。但我們有足夠的適應能力——能夠居住在眾多的地方——那個“棲息地”在應用于人類時,幾乎總是含有喻意。“我的家即是我的棲息地”其實是個真假合一的表述。 然而,我們心理上的棲息地,卻是由家所具有的那種磁場效能形成的,由此,它將我們周邊的一切凝為一體。也許你還記得某個瞬間,當你出差歸來,站到你稱為家的那棟房子前,突然會發現,在街道兩旁鱗次櫛比的房子中,它看上去與其它房屋並無區別。刹那間,你眼中的自家與陌生人看它是沒什麼不同。但那種幻境倏忽而逝,你擁有的房子又成了自己的家。我想,那其實是家的基本含義之一——你以陌生人的眼光看待它時的那種感覺,轉瞬即逝。 還不僅限於此。當我父親去世時,我和兄弟姐妹們回到他曾寡居的住所。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他的離去。而是感覺到,某種東西飄離了這棟房子裡的每件物品。如此,它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物品。因為曾經維繫著它們,使其凝聚為一種東西——家——的心靈和精神已經追隨著那個人遠去。 版權聲明: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