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10 14:37:57瀏覽276|回應1|推薦2 | |
最近所翻閱的這本關於猶太人他們對於教育的「秘笈」中,我看見的不只是他們在各自學科領域上的努力耕耘,更多是以信仰為出發點的那種正直、謙卑、愛與美德的生活態度與方式、依尋著猶太人這一路以來從西元一世纪遭受到羅馬人嚴酷统治始,經歷了中世紀十字軍東征對於猶太人的劫掠、種族屠殺的悲劇更在二戰時期的纳粹集中營達到了苦難的頂端。除了從不埋怨這些上帝所賦予的磨難外,在其倫理教育、藝術文學、宗教哲學、自然科學、商業經濟等各項非凡的成就上更是肯定了他們這一生所秉持的信念,如同<<塔木德>>裡的一句格言:「一個人要是沒有知識,那他還能有什麼呢?一個人一旦擁有知識,那他還能缺什麼呢?」因此,我們發現到了猶太人在追求知識的同時卻依然保有顆純潔敬畏上帝的心,並將世俗的苦痛悲憤視為他們在通往靈魂永生不朽時的必經途徑。 從典型猶太人家庭的習俗看來,在孩子識字開始,便把蜂蜜滴在<<聖經>>上,讓他們嘗到知識的「甜蜜」。後來,這成為了猶太小學生入學的第一課。孩子上學第一天穿戴整齊後,會被父母或有學問的人領到教室。在那裡,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塊乾淨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寫成的希伯來文字母和簡單的<<聖經>>字句,孩子們一邊朗讀,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隨後,拉比們會分給孩子們蛋糕、蘋果等----讓孩子們一開始就感受到學習的神聖與知識的「甜蜜」。
在另一個篇章裡,它所提到的,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猶太歷史確實是一部苦難史,而每一個猶太人從小受到的就是「磨難教育」,磨難轉化為生命的財富。有這樣一則關於猶太人「磨難教育」的小故事:
艾黎扎拉比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我的孩子,」拉比對他說:「你必須面對嚴酷的現實。如果你想著作充實知識的書,你必須像小販那樣,帶著瓶瓶罐罐,挨家挨戶兜售,忍饑挨餓直到40歲。」
<<聖經>>上寫道:「上帝愛誰,上帝便改正他。」也就是說,假若有個人他沒發現自己的罪過,那麼他就可以確認他所遭受到的是愛的折磨。與幸福相比,人在苦難時更應該歡欣;因為如果一個人終生幸福,這說明了也許他犯過的罪尚未被寬恕;但透過受難所犯的罪便被寬恕了。災難是好事...。一旦我們轉換了看待苦難的態度,它便不再是負面的,進而昇華成為高尚的精神能量。
一天,一位猶太富翁帶著兒子到鄉下踏青,並在當地最窮的人家裡待一晚,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樣生活的。返回途中,父親問兒子:「踏青怎麼樣?」「好極了!」「這回你知道窮人是怎麼生活的了?」「是的!」「有何感想呢?」 兒子回答:「我們家有一隻狗,窮人家有四隻;我們家僅有一個通往花壇中央的水池,窮人家旁邊卻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我們的花園裡只有幾盞燈,而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
(註1) 拉比:是猶太人中的一個特別階層,主要為有學問的學者,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猶太人的拉比社會功能廣泛,尤其在宗教中扮演重要角色,為許多猶太教儀式中的主持。因此,拉比的社會地位十分尊崇,連君王也經常邀請拉比進宮教導。在猶太人的經典塔木德中,就經常提及拉比的事蹟。
(註2) <<塔木德>>:猶太教的拉比一向認為,猶太教的承傳除了律法書以外,還有一本與之一同相傳的口頭傳統習慣。<<塔木德>>就是這一本記載猶太人傳統口耳相傳的生活習慣的書。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