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09 14:05:57瀏覽224|回應0|推薦3 | |
幾位朋友的討論
我們不必為了某些朋友因為很不滿意我們國內社會中的某些不文明的 現象而生氣。這幾年我幾乎每年都會回北京與臺北或者講學,或者訪友探親, 每次都要居住一段時間。我自己對海峽兩岸的所謂“社會文明”,的確有一些感受,現在說說,也請大家也評論一下。 首先,我對北京的某些”社會不文明“現象,的確很不滿意。 前幾年,我在清華,北大講學,在學校門口等公車,就常常要和比我年輕好幾十歲以上的同學們爭搶上車,佔據座位。經過多次實踐,我的學生也教會了我一些上公車,比如說;一個搶座位的竅門,就是 在離座位幾步之前,就先把書包丟到想占的座位上。有時候或是運氣 好一點,剛好有同學一起等公車的話,他們就會大聲叫;“老師來了。老師來了。” 這樣上車之後,別的同學多半就不好意思跟我搶座位了。 不過有一次,也有意外情況。那次在清華校門外,有個年輕小夥子, 上車之後,居然一下子搶了兩個座位,這小子用腳伸出,擱在自己旁邊的位子上, 說是為了後面上車的另一個女同學站的位子。我一看,當時就冒火了,也不顧自己“為人師長”的身份,也就一腳把他的腳踢了下去,然 後讓給另一位後面與我同行,比我年長的教授去坐。那位老教授開始 還不好意思馬上就坐, 經過勸說,才坐了下去。等到後面那位女同學上了車,我就指著那個小夥子,要他自己讓座給那位女同學。等她坐定之後,我就開始勸告 那位女同學;對她那位不懂禮貌的男同學要保持警惕,對這樣“不文明”的人,不值得交往,云云。那天,我在車上自己雖然沒有座位, 但是因為教訓了一個“不文明”的清華學生,我的心情卻很愉快。這樣的學生是我們國家最有名的學府的學生之一。 但是這是不是就能代表我們國家的大學生的“文明”水準呢?這就要 看這種事發生的頻率而定了。不過我在北京幾個大學分別做兼任教授 十幾年,這樣的事只發生過一次,所以對我們國家的大學生如此“不 文明”的行為是否是很普遍?我還沒有結論。 去年我在臺北探親, 住的旅館剛好在某一個菜市場附近。我每天在上都會去買糯米團做早餐。 每個糯米團只要台幣30元,內有肉鬆,油條,加上豆漿 15元。比起旅館300元的早餐又便宜,又好吃。可是我每天坐在 糯米團攤子旁邊,享受我的物美價廉早餐的時候,最受不了的就是台 北大媽穿了睡衣,套著“人字木板拖鞋”,在旁邊哇啦哇啦大聲喧嘩地談話。這樣的大媽算不算是代表了臺灣的 “文明”程度呢?後來我一位在上海復旦大學教書的朋友告訴我;這 不算什麼事;因為上海的大媽們也喜歡穿著睡衣,頭上帶著頭髮夾, 呼朋喚友地一大早逛菜市場呢。那麼這樣看來,海峽兩岸在這方面倒 是“難兄難弟”,雙方的“文明水準”大約算是差不多吧。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 我們海峽兩岸因為民族淵源,歷史文化, 血肉相連,大約沒有什麼誰比誰更“文明”吧? 我的大陸朋友有時候喜歡貶低臺灣的“不文明”行為,我聽了就不高 興,就會說一些臺灣比大陸更加“文明進步”(臺灣等公車排隊很 普遍的好習慣)的幾個案例。同樣的,我在臺灣聽到有人譏笑大陸某些“不文明”的現象, 我也會生氣,馬上就反唇相譏, 就能立刻舉出若干臺灣社會上的“不文明”行為(比如常常看到老家 夥晚上穿了汗衫短褲,手拿啤酒罐,歪歪倒倒地拖著木板拖哇啦啦在 街上走, 據說還有這些老傢伙,自己吃醉了,就隨地在街上小便的惡劣習慣。 ) 我問為什麼我自己會有如此的反應呢? 我想也許這是因為我們已經不由自主地潛意識地認為大陸和臺灣都是我的故鄉,兩邊的人都是我們的同文同種的同胞,因此我們就會有本 能地反應,很不願意聽其中一方污蔑另一方。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心情來看待臺灣或是大陸某一些所謂的“不文明” 行為,就會比較客觀吧。 大陸和臺灣都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社會,各有其優點,同時也有 許多尚待”進步“的落後地方。我們可以隨時看到,也能夠詳細舉出 海峽兩岸許多”文明“的, 或是”不文明“的行為與現象。如果我們把這些好的或是不好的行為看作一個社會在進步的”歷史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現象, 也許我們就不會這麼”感情用事“, 這麼”激昂慷慨“來評論海峽兩岸的”不文明“現象了。 我們的結論就是海峽兩岸的”文明程度“,就是”難兄難弟“, 不過是50步與100步之差別吧了。有人要譏笑諷刺,那麼就請此 人對著鏡子看著裡面那個傢伙去盡情譏笑諷刺。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