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中國派艦參加追捕海盜談起
2008/12/21 00:52:56瀏覽4349|回應11|推薦17

前一陣子索馬利亞海盜猖獗的新聞,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區區幾十名持輕武器的海盜,竟然劫奪了數十萬噸的大油輪天狼星號;而無心插柳的結果,提早讓中國勢力進入印度洋的課題浮上檯面─中國海軍正在考慮是否加入十一國聯合艦隊,常駐東非海域,打擊海盜。這支特遣艦隊可能由二艘驅逐艦及一艘運補艦組成。

 

報導中說,如果此事成真,將是中國海軍首次跨足印度洋,並為將來涉入石油生命線的長程護衛埋下伏筆。

 

首次?不會吧?當我看到這裡,心下怔忪起來:六百年前鄭和艦隊的固定航線,甚麼時候成了我們眼中新奇的應許地?摩加迪休,中國史籍上是「木骨都束」,當時是東非大商港,中國船艦的必訪之地;「阿丹」,便是亞丁,到今天還是波斯灣紅海航線上的戰略要地;「天方」,就是麥加,傳說篤信伊斯蘭教的鄭和利用第七次遠航的機會,實現了伊斯蘭教徒的夢想:「朝」功,他親赴穆聖的故鄉,環繞「天房」踽行,觸摸親吻那方黑石,冥思救贖之道…

 

六百年後,物換星移,昔日的海上驕子,匍匐在堅船利砲之下,離騷裡的一段話最能抒發此時我心中的塊壘:「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且讓我們撇下心中小小的民族主義,回顧一下華人以及台灣的海上殖民史。

破除「中國是大陸性文明」的囈語

讀史的人,最忌諱的是先驗式地擇定一個命題或信仰,然後根據自己的好惡,選擇性地採擷史實,以支持自己的命題。其中「中國是大陸性的、背向海洋的、保守的文明」這句話最為深入人心。但是不要忘記:中國是一個自然環境分歧,民族構成複雜的國度;河北人受苦的時候,浙江人可能正吃香喝辣;北京人搖頭晃腦,之乎者也,而同時代的廣東人或許已經口操英語,駕船爭雄於海上。不管首都裡朝房內的史官如何描繪他們理想中的中國,而硬是有一批人至少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已經長風破浪,直掛滄海了。

 

東南亞各國為什麼叫華人做「唐人」?因為唐朝正是中國勢力進入海洋的發皇期。西元840年左右的阿拉伯史料,就已經有「唐船吃水太深,無法直駛入幼發拉底河」的記錄。而根據爪哇的史料記載,西元924年,有中國海船在三寶壠附近沉沒,船上的華人向國王獻上寶物,請求准許定居。十世紀的時候,阿拉伯旅行家就已寫下了「蘇門答臘島有多數中國人耕植於此島,…,蓋避中國黃巢之亂而至者。」閉上眼睛,我們大概就能想像當時萬舶齊發,各族鉅商雲集,而華人先驅者深入南洋各地的盛況。

 

由於華人初期以經商為主,所以南洋一帶的原住民似乎與華人相處甚得,各取所需,如「者婆」國,「中國賈人至者,待以賓館,食豐潔」;「渤尼」國,唐人飲酒若醉,「輒扶之以歸歇處」;又有「蘇吉丹」國,厚遇唐人,「無宿泊飲食之費」,意思是中國人在那兒是可以白吃白喝的!

 

福建鄭家─國姓爺來了

唐以後中國沿海的航運依舊繁盛,不過似乎主要的航線都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據說黃巢攻破廣州,屠戮大食商人 (即阿拉伯人) 十萬;而南宋仰賴貿易關稅支應國用,到了末期,阿拉伯人蒲壽庚任泉州市舶使 (亦即泉州關稅總局局長之意)三十年,勢力強大到宋廷必須強奪他的船隊,不然無法補充海軍以對抗蒙古。

 

接下來談談華人海上勢力的發展的關鍵人物─鄭成功。在他之前固然有鄭和七次遠航的壯舉 (事實上不只七次,每次遠航尚有所謂「分艐」,即分遣艦隊或支隊,由太監洪保、周滿、楊慶、周聞等人率領,四出航行聘問),但真正由民間勢力崛起為海上之霸的,就是鄭成功代表的鄭家勢力了。他是開創台灣歷史的關鍵人物,而他的出身與家世也充滿了謎與矛盾。眾所周知,他是華日混血,父親鄭芝龍早年航海至日本,邂逅了母親田川氏,因而產下成功。直到今天,還能在九州當地找到他異父弟的後代。

 

我們的開台英雄卻是出身盜賊世家:父親鄭芝龍承接壯大了海上劇賊顏思齊的勢力,擊敗荷蘭人,雄踞台海;後來接受招安,由黑道漂成白道。少年鄭成功則是遵循著傳統士人的路:讀儒書,求功名,也由此「忠君」與「名教」構成他價值觀的基石。

 

戲劇性的變化發生在清軍南下,攻陷福州,母親受辱自裁,父親先是變節納降,後被挾制北上的時候,老邁的海盜最後還被迫作書招降兒子與鄭家的殘餘勢力(鄭成功的堂叔鄭鴻逵與鄭彩)。面對這種忠孝不能兩全的傳統禮教困境,成功的做法是寫信與父親訣別:「從來父教子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大人不聽兒言,倘有不測,唯有縞素復仇而已。」從此,他燒了儒服,改穿盔甲,他血液裡的海上男兒基因驅策著他,成了南中國海華人洋人口中傳誦的「國姓爺」。

 

鄭氏台灣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 (第二年荷蘭人又捲土重來,佔領基隆;1668年因復台無望而撤走),在台南設承天府,台南以北為天興縣,以南為萬年縣。又以赤崁城為首都,並在熱蘭遮城建築宮室,改名為安平。中央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廣設地方官職,大興屯田,遍設學校,獎勵農桑。看到這兒,您是否也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這該是改朝換代以後每個開國皇帝會做的事吧!所以,如果有朝一日,台灣真的獨立,談起該尊誰為國父,李摩西與陳約書亞大可靠邊站站。

 

再談一件事情,可以充分看出鄭成功的性格。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峻急」,也就是執法嚴厲,鐵面無私,做事講究速度與效果。這在現代的工商社會理所當然,但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卻是塾師們都會大搖其頭,期期以為不可的事。他在領台初期,「峻急」的實例是厲行嚴刑峻法,「約法三章」:

「有犯姦者,婦人沉於海,姦夫斃杖下;為盜不論贓多寡,必斬;有盜伐人一竹者,立斬之。」這些法律在字面上看起來還好,但當他對長子鄭經也是一般鐵面無私的時候,就嚇壞了不少人。原來鄭經頗似隋文帝的長子楊勇,不拘小節,處處留情;父母為他取的名門正妻他不屑一顧,倒是對小弟的乳母憐愛有加。成功一道命令命廈門守將就地拿下兒子的人頭,可是沒有人敢執行。在以前可以三妻四妾的年代,一個貴族的少主糟蹋下人有甚麼大不了的?就這樣,帶著這個家門不幸的遺憾,鄭成功以三十九歲的英年去世。

 

台灣曾經有機會是一個東南亞殖民帝國的中心?

話題帶回華人的海上殖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台灣鄭氏曾三次試圖征服菲律賓的呂宋島。第一次是1662年,在驅逐荷蘭人之後,鄭成功派傳教士義大利人李科羅訪問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名義上是問聘通好,其實有示威兼尋求同盟的意思。當時西班牙人對華人非常嚴苛與慘酷:17世紀初才殘殺了近五萬人!當李科羅到達馬尼拉,華人歡欣萬狀,西班牙人因此藉故又虐殺了快一萬人!看看當時傳教士的記錄:「西班牙人原欲殺盡所有中國人,但他們因可能因此欠缺熟練工匠及商人而作罷。」

 

鄭成功原本馬上想出兵復仇,但旋即病死,第一次出征作罷。其後1672年、1673年、以及1683年都曾有出兵菲律賓的打算,但都因中原情勢變化而中止 (主要是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的「三藩之亂」)。尤其1683年那一次,起因是康熙派施琅大舉攻台,鄭氏想要轉移根據地到菲律賓之故。可惜鄭方澎湖海戰,劉國軒敗得太快,我們無從看到這個假設性的歷史命題的結果。

 

如果鄭成功長命些,今天東南亞的華人勢力,是否全不相同?今天的菲律賓與婆羅洲,會不會出現一個華人王國?馬尼拉會不會像曼谷一樣,也有一個「鄭王廟」?

 

其他華人殖民英雄

其實華人的殖民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多采多姿。2006年,行政院客委會主辦上演了一齣戲:「羅芳伯傳奇」,就是源自羅芳伯這個奇男子的故事。羅芳伯,廣東梅縣客家人,1772年泛海至西婆羅洲(今印尼加里曼丹省),採礦兼教書。因才能特出,幫助當地酋長平定內亂,芳伯進而接掌實權。內外響應,華夷敬服。

 

底下的人要芳伯稱王,他卻堅辭不就,自號為「蘭芳大總制」,眾人尊稱他為「大唐總長」。婆羅洲各族當時苦於英國荷蘭等強權剝削,紛紛加入,而芳伯以中國藩屬名義向清廷入貢,這樣的外交策略確實維繫了一段時間的獨立自主。國內採共和體制,凡應興應革事宜,悉由民主公決。國旗用長方形純黃色,高級官員穿長袍馬褂,士兵用清朝綠營號幟。極盛時期,佔有婆羅洲全境,就是今天的東馬沙巴、砂勞越,以及汶萊王國。

 

芳伯死後,國祚續傳。仿照堯舜禪讓慣例,由公眾推舉繼任人選,陸續有四五任總制繼位。後來荷蘭人入侵,蘭芳大總制孤掌難鳴,1886年戰敗亡國,總共立國108年!不過,由於荷蘭人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遲遲不曾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對蘭芳地區的佔領。

 

看到以上的故事,有沒有一種「禮失求諸野」的感覺?事實上,中國有很多小朝代忽興忽滅,君昏臣庸,反而比不上蘭芳大總制!

 

另外還有西婆羅洲的吳元盛,建立「戴燕國」,丈夫死了太太繼位,也傳國百餘年。又有吉隆坡的葉來,廣東人;1870年左右至吉隆坡採錫,因反抗當地馬來人酋長,揭竿而起,攻下吉隆坡,請中國派兵支援,無奈清廷置若罔聞。只好投降於英國人,也做了好一陣子的當地土王。其他像是越南南圻的鄭天賜、馬來半島宋卡的吳陽…舉不勝舉!

 

鮮奶與海盜

目前台灣鮮奶的第一品牌該是味全的「林鳳營」,還有飲料業標榜「本公司產品使用林鳳營鮮乳」。這個品牌是源自於台南的林鳳營牧場。顧名思義:林鳳營便是林鳳這個人安營紮寨的地方。

 

地名的確實起源還要地方耆宿探源,可是歷史上真有一位叫林鳳的人物,身兼海上英雄與海盜。所以搞不好林鳳營原來便是海盜的基地!

 

        林鳳所在的年代相當於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廣東潮州人。早年他縱橫海上,劫船越貨,擁有一支相當強大的海上勢力。1573年,林鳳向廣東當局要求招撫,被明廷拒絕,於是林鳳從澎湖出發,意圖襲據台灣,直奔台灣的魍港 (今布袋),卻在海上被福建總兵胡守仁擊敗。稍微修整之後,該年冬天林鳳再次進攻,又為福建水師所敗,損失二十條船。既然無法得志於中國,林鳳便把注意力轉向南方,當時西班牙人所據的呂宋島就成了他的首要目標。

 

        1574年,林鳳率戰艦六十二艘自澎湖出發,直接進泊馬尼拉灣。他派手下的日本將領「莊公」率兵六百人進攻,初戰勝利,西軍軍官「高弟」被殺。西班牙人大驚之餘,全軍退守馬尼拉,當時馬尼拉並沒有城池的設備,只以木柵環繞,再加小砲台一座而已,是以情勢相當危急。當地菲律賓原住民久為西班牙人奴役所苦,至是群聚反抗,截殺西人,並「聚議於教堂之中,決議等到林鳳獲勝,即全面驅逐西班牙人,奉華人為王。」可惜後來林鳳二次攻城失敗,銳氣頓挫,將士傷亡慘重,只好轉移兵力,另外擇地築城固守。西班牙人跟蹤追擊,包圍四個月,林鳳終於不支,出海遁走,離開菲律賓,後來不知所終。

 

        因為追擊林鳳的關係,倒意外促成西班牙與中國的通商。原來駐守潮州的武官奉福建巡撫之命,以戰艦一艘跟蹤追擊林鳳到了馬尼拉,西班牙總督禮遇有加,又派教士回聘,1576年明廷正式准許西班牙人在廈門通商。

 

「數萬華僑歡呼落淚」

        從鄭氏的海上勢力退潮之後,華人的海上事業不曾稍停,但失去了槍劍的後盾,往往只能仰人鼻息,在西方帝國主義與當地原住民之間掙扎求生。洵至十九世紀,國勢陵夷,華人在異鄉的地位更不堪問。就在這時,像迴光返照般地,華人企圖在海上尋回逝去的榮光,那便是像流星一樣,一度燦爛但瞬間沉寂的北洋艦隊。

 

        1860年代,一批批的年輕人走進福州船政學堂,中間有一些人甚至遠赴英國,直接向世界第一的海軍學習。他們的足跡,隨著一次次的遠航練習與接艦任務而踏遍世界各大洋。他們到了日本,引起當時還在「尊王倒幕」的日本人的豔羨;他們到了南洋,數萬華僑歡呼落淚,稱作「百年未有之光榮」!甲板上龍旗飛揚,軍官發令一律口操英語;陣中的「定遠」、「鎮遠」二艘鐵甲艦號稱亞洲最強,而整體實力有人說是世界第三,有人說是世界第五,總之排名在美國海軍之前…

 

        然後,就是1894年,又叫做「甲午年」的大毀滅。

        今天,一百一十年後,當中國人有機會重回大海的時候,這些年輕的海軍們該帶著甚麼樣的教訓前去呢?

        可以帶著一句古話「師直為壯」,可以想想英國戰神納爾遜殉國前說的「英國期待每個人盡他的責任」;或者更近一些,回味一下孫中山1924年的大聲疾呼:「中國一旦強大起來,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而是要濟弱扶傾…你們要記得,你們要記得!」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2491216
 引用者清單(1)  
2008/12/22 01:49 【不平則鳴】 海權: 中國踏上世界權力舞臺.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一篇文章引起的回憶
2008/12/21 13:08
中國的軍力也該強大起來了,這篇文章不讓我想起98年的印尼,一場騷亂,海外華僑期盼宗主國的援救,可惜當時的中國政府的表現,不僅讓華僑們傷透了心,更讓他們絕望,現在印尼的華人積極參政,又何嘗不是無奈之舉,海外華人的傳統思想向來重商輕政,現實的逼迫。98年中國政府的軟弱讓中國人在國際社會中惡評如潮,作為一介平民,也會感到臉上無光,中國,這條歷史巨龍,雖然已經清醒,但仍是一條臥龍,該騰飛了!!!俱為炎黃子孫,血脈相承,世界華人應該團結,不能讓兄弟姐妹們再受欺侮了
曉煒(wuyiutang) 於 2008-12-21 18:51 回覆:
Dear 天罚

 

谢谢您的回应,我感觉到您的爱国之忱。再套一句纳尔逊的话:「我不冷,因为我炽热的爱国心使我全身发烫。」中国需要这样的好男儿!

 

古人说「仁者无敌」、「上兵伐谋」,历史上的吊诡是:有时拳头与影响力并不成正比。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详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加油!多读点历史会使你的眼界更宽、更远。

Hsiao-wei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