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歲為盜
2021/10/17 18:07:31瀏覽1880|回應3|推薦17
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在他的《論產生和毀滅》(《On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論文集中說:

「缺乏經驗」一事,削弱了吾人公開了解事實的力量。那些與大自然及其現象做密切接觸的人,更能夠提出被廣為接受,並能進一步發展的原理;而那些熱衷於用觀察不週全的事實,作抽象討論的人,很容易流於:把少數的觀察化為教條。

這是他在觀察雅典百花齊放的言論場後,所提出的針砭之言。

而「熱衷於用觀察不週全的事實作抽象討論」,不正是現今這個資訊速食年代,得以爆紅吸睛,蔚成一家的捷徑?

情緒凌駕評論,評論掩蓋事實。本來只是氓民之病,現在也是學者之病了。

讀《南史》,附傳裡有「良吏」孔琇之的事蹟。話說有一回有個十歲的孩子,偷割了鄰家的一綑稻子,孔琇之堅持要將他依律治罪。有人覺得他太小題大作,孔大義凜然地說:

「十歲便能為盜,長大何所不為!」

仔細想想:我們現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多大程度可以摒除自身的成見,不囿於受觀察對象的過往,做到「就事論事」的?

我十歲的時候,丟過垃圾坐過霸王車欺負過女同學看過隔壁學霸的考卷……大部分的人好像也是。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十歲為盜」,而在四十五十六十以後才甘心為盜的那些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yiutang&aid=169545481

 回應文章

Hilo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1/11/03 07:39

您的文章真有時間價值,幫助讀者了解自古至今,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領域,重複許多前人的錯誤。台灣「熱衷於用觀察不週全的事實作抽象討論」,「情緒凌駕評論,評論掩蓋事實」現象覆蓋網路報章媒體,真讓生活在國外的人困難選擇正確資訊管道,很多困擾。

提到「良吏」孔琇之的故事,直接的聯想就是許多台灣「恐龍」法官的故事。舊社會的官吏權力可大了,台灣有許多法官社會經驗和觀察都不週全,卻也覺得自己權力很大,超越法律判決範圍以抽象的倫理道德概念教訓庭下的庶民。

OK,好,不扯遠聯想了。希望格主有機會也分享前人如何用智慧和經驗破解「以偏概全」產生的社會病症。


sccha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10/18 09:59
「初生半歲便能知親愛父母,長大必為聖賢!」應依律入奉祀聖賢祠。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10/17 19:28

版主所言差矣

1.人類社會只要18歲成年以後就要負完全責任,等到40,50,60以後才是「問題」,這樣的巨嬰社會,人類聞所未聞

2.有時候人之所以為盜,原因是飢寒起盜心,為生活所逼,與幾歲無關,豈能因幾歲而區別

3.日本老人有些生活困苦,不得已而「老年犯罪」,年齡越大的犯罪,其背後因素能一概而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