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1/10/17 18:07:31瀏覽1954|回應3|推薦17 | |
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在他的《論產生和毀滅》(《On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論文集中說:
「缺乏經驗」一事,削弱了吾人公開了解事實的力量。那些與大自然及其現象做密切接觸的人,更能夠提出被廣為接受,並能進一步發展的原理;而那些熱衷於用觀察不週全的事實,作抽象討論的人,很容易流於:把少數的觀察化為教條。 這是他在觀察雅典百花齊放的言論場後,所提出的針砭之言。 而「熱衷於用觀察不週全的事實作抽象討論」,不正是現今這個資訊速食年代,得以爆紅吸睛,蔚成一家的捷徑? 情緒凌駕評論,評論掩蓋事實。本來只是氓民之病,現在也是學者之病了。 讀《南史》,附傳裡有「良吏」孔琇之的事蹟。話說有一回有個十歲的孩子,偷割了鄰家的一綑稻子,孔琇之堅持要將他依律治罪。有人覺得他太小題大作,孔大義凜然地說: 「十歲便能為盜,長大何所不為!」 仔細想想:我們現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多大程度可以摒除自身的成見,不囿於受觀察對象的過往,做到「就事論事」的? 我十歲的時候,丟過垃圾坐過霸王車欺負過女同學看過隔壁學霸的考卷……大部分的人好像也是。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十歲為盜」,而在四十五十六十以後才甘心為盜的那些人。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