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橋梁的記憶
2006/12/04 19:42:50瀏覽2085|回應6|推薦38

  一百多年前,蘭陽平原的津渡比橋梁還多。民眾過河過溪,水深處撐船,水淺就脫掉衣褲,把它們高高舉在頭上涉溪而行。

  日本人來了之後,才開始積極修道路、架橋梁,從吊橋、木橋到鋼筋水泥橋,一直忙到台灣光復後許多年,在一些鄉下總還是少座橋。

  於是,田野間到處都會有民眾自行搭建的各式各樣小橋。包括獨木橋、石板橋、木板橋、竹竿橋,甚至棺材板橋。在宜蘭河上游的五十溪,早年沒橋梁橫跨,溪水高漲時,人和柑橘便一起坐著簡易流籠橫越湍流。

  所謂竹竿橋,在得子口溪、美福大排、蚊子巷港……,都不難看到。竹竿就地取材,用藤條把幾根竹竿並在一起繫牢,立即成了好用的小橋,一、二十公尺寬的水圳,用幾根粗竹竿參差拼湊的竹竿橋,只要中途豎個竹木樁架充當橋墩,農民挑個近百斤穀子走過,輕輕鬆鬆。

  在宜蘭鄉下,竹竿橋應當是為數最多,使用得最普遍的橋梁。竹竿纖維具靭性,人走在竹竿橋上往往一步三晃,年輕村姑走來,尤其婀娜多姿,其他人走在五、六根拼湊的竹竿橋上,也得配合其搖晃起伏的節奏,才能輕鬆過橋。早年,喪家請道士做法事,其中遊地府過「奈何橋」時,一手搖鈴鐺、一手持著招魂幡的道士,過橋時也不忘把身體和招魂幡朝左右晃動。顯然,在道士的想像中,當時地府的奈何橋,必也是竹竿搭建的。

  用來裝死屍的棺材,無論新舊看來都挺嚇人。但在物資缺乏的年代,用過的棺材板卻是個上等的過溝橋。以前鄉下天寬地闊,造墳不限定在山上,在自家田尾厝邊埋個老祖宗並不稀奇,於是撿骨後沒爛掉的棺材板,跨在屋前屋後的水溝上,就是最牢靠的小橋。有時水大把棺材板沖走,還得順著水溝往下游尋找,找到了,繫上草繩拖回來重新架上。

  鄉下窮人多,每每自嘲窮人多過狗蝨子。因此,鄉公所的公告欄裡儘是法院張貼某村某人積欠多少年的稅,某年某月某日要會同鄉公所去查封財物的公告。我父親當壯圍鄉鄉長之前,擔任過多年的財政課長,經常要配合進行一項重要任務,便是為那些從法院下來執行查封的官員帶路。雖然明知很多人家家徒四壁,還是得帶查封官員走一遭。有的官員心地善良,掀開被查封的農民米缸,看到缸裡空無粒米,當場寫下記錄,讓對方按個指印,查封的事就可以往後再拖個一年半載;可有些官員卻很不好惹。

  父親曾經遇到過態度蠻橫的官員,認為空手回去愧對黨國栽培,在掀完米缸,也看過床鋪下空無一物後,走出門瞥見竹叢下有頭二十來斤的小豬,勾著頭朝爛泥地裡拱掏,即轉頭問那農夫:「這豬是誰的?」那農夫老實得可憐,不但點頭承認豬是他養的,還在官員的命令下,幫忙找來一條草繩捆在豬身上,準備讓官員牽回鄉公所廣場公開拍賣。

  好在豬不像狗那麼聽話,這頭豬硬是不聽使喚,拉牠往東牠偏往西,濺得大家一身汙泥才令官員罷手。後來,父親針對這一類官員,想出一套應付的辦法,通常會在執行查封的前一天夜裡,暗示農民先拆掉通往家裡的竹竿橋或棺材板橋。第二天,法院那些西裝革履的官員走到水溝邊,眼看要查封的住戶近在咫尺,苦無橋板跨越,卻也莫可奈何。

  誰都想不到,一座能夠搬動的小小橋存在與否,還曾經關係著小百姓的日子能不能夠過得下去哩!

─────────
原載《宜蘭文獻雜誌》,已選入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散文集《老宜蘭的版圖》
上圖斷橋照片,係作者父親吳鳳鳴所拍攝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也無風雨也無晴
感慨
2006/12/06 14:29
從這些鄉間人物對令尊敬重、感謝至此來看,
平時一定受慣各等仗勢欺人、作威作福的人的氣,
才會在得到社會階級較高者尊重的對待時,
如此銘記在心。
這社會從古到今,
總有些像令尊這樣天使般的人物,
然令人喟嘆的是,
惡魔更是不絕啊。

吳敏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敬覆諸友
2006/12/05 23:31
瑰寶、繡花、睡美猴、也無風雨也無晴諸位朋友:

我父親是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識字且當了公務員的鄉下人,其他叔伯舅舅等都不識字。但他們終其一生,都保留了鄉下人的溫柔憨厚。這也是父親留給我們兄弟最大遺產。

家父雖然早在三十四年前退休(四年前過世),他卻一直都活在許多鄉下老人的心目中。

鄉下老一輩大都保守,在我從事記者期間,同業間皆苦於所接觸到的訪問對象很不容易挖到新聞,只有我線索特別多,還常常能夠聽到非常精彩的口述歷史,其實不是我本事大,而是沾了父親的光,這些鄉親父老,只要知道我是某某某的兒子,總是掏心掏肺的言無不盡。

鄉下一位賴姓老先生,保存了十幾個民國初年的「紅毛土桶」水泥塊(早年洋灰叫紅毛土,都是用木桶裝,由日本進口,結果有一船在蘭陽溪口翻覆,桶裡水泥在海底凝結成桶形硬塊後,被大浪捲上沙灘),賴老先生的祖父花錢請人挑回家。我看到這些水泥塊,覺得跟宜蘭鐵路建築歷史有關連,開口向老先生要兩個送蘭陽博物館籌備處,老先生有些為難。結果帶路的村長告訴他,這個記者就是某某人的兒子,他不但一口答應,還怪村長怎麼不早介紹。

還有一次,我去訪問一位早年在宜蘭河上專門經營「駁仔船」,且一輩子都在河上當梢公的林老先生。因為水運沒落後,他把每艘要花二十幾萬釘製的木船,當廢木料濺價拍賣。他見到我,覺得面熟,問我那裡人?誰的兒子?我據實以告,他竟然以為我要買下那龐然大物,說我到晚了,九艘船已賣得剩兩艘了,他說這兩艘免費送給我,還問我要把船運送到哪兒。

我笑說,我只是採訪。他以為我客氣,還說如果兩艘沒地方放,也可以留一艘,他還強調,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大木船了。盛情難卻之下,我想到就幫縣立文化中心要一艘吧!一方面為地方保存文物,也為林老先生一生及早年宜蘭河水運歷史留下見證。

他立刻交代他兒子說:「我把這船送給吳先生,吳先生要轉送給誰都行,你要負責把船從鄉下運到吳先生指定的地點。」目前,宜蘭文化中心大廳裡的大木船,就是二十幾年前林老先生送給我的那一艘。

我想,這些都是父親留給我的「餘蔭」吧!

瑰寶,您說我父親當年面對的某些法院及稅捐處人員「酷史」,還真生動哩!他們不但對老百姓作威作福,對鄉公所的陪同人員也都不假辭色,弄不好其職等還沒有鄉公所的課長高,但衙門大好像官也跟著大幾級,一朝權在握,連自己姓什麼都搞不清楚了。

也無風雨也無晴
很感人
2006/12/05 10:28
這篇好感人呀,

令尊如此體恤窮人,

一定積了不少福呢。

Monkeybo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昨日重現
2006/12/05 09:52

吳老師 娓娓道來,往事歷歷,彷彿重現眼前。

猴兒看得又心疼,又感動,又津津有味。


睡美猴到此夢遊...ZZZ...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令尊真是好樣的
2006/12/04 21:43

恭喜吳大哥又有散文集要出了,真是好消息~

那張黑白的斷橋照片真是有紀念價值,難得的是出自令尊之手。

又,令尊大人真是宅心仁厚的好官~


瑰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著迷
2006/12/04 20:18

像方志裡的故事,歸類在「酷吏」底下好了。

棺材板分明是這樣晦氣……以前窮困的日子是這樣的啊。老師說的故事,真是每一則都令人著迷,強過說三分了,簡直想搬個小凳子坐下來聽。

不然也像《沒鼻牛》一樣,讓人欣喜地挑燈夜讀。


寫文章夢想三宅一生,搞出版弄得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