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氣化能力強,消化才有底氣
2018/11/26 18:04:33瀏覽936|回應0|推薦1

《說文解字》裡說,消,盡也。消是由「水肖(小)」組成,表示「水小」,原本是指固體的冰雪體積減小,變成液態的水;或是大河變小河,有減少、散失的意思,常用來表示同一種物質的量變,如大塊變小塊,小塊變不見。比方說,身上的肌肉減少了,人就「消瘦」了。

化,是個會意字,從甲骨文可以看出這個字是一個人頭朝上,一個人頭朝下,一正一反,就發生了變化。《黃帝內經》提到過:「物生謂之化」,新事物產生的過程,就是「化」的過程;而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又指出了變是逐漸改變,而化是改變已經完成,也就是質變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把「化」理解成性質或型態的改變,即由一種形式轉變到另一種新的形式。
 
因此,從中醫角度來看消化二字,是有區別的。所謂「消」,是固體食物進入胃裡,到變成流質的過程;而「化」則是流質食物到了腸道,被吸收、合成養分的過程。也就是說,消是把大分子的食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則是進一步將有形的食物,轉化成無形的氣血能量。

中氣不足,消不得化不能

說到消化,一般人想到的是胃腸,而中醫裡講到消化系統,指的一定是脾胃。古書裡提到,「水穀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在我們飽餐一頓後,胃氣先對食物進行消化,脾氣再將消化後最精微的物質上傳到肝,化生成血液,再輸入心臟;廢棄物則向下傳到大腸,轉化成糞便排出。
 
脾胃之氣,就是人們常說的中氣,不只具有「消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將養分「運化」為氣血能量。因此要是脾胃受損,最嚴重的影響是運化功能低弱,食物化不成氣血能量,反而成為身體的負擔。
 
所以我們常說「一種米養百種人」,有的人不容易肚子餓,不想吃也吃不香;有的人沒吃多少,就感覺胃脹滿不舒服;還有的人是吃什麼就拉什麼,這些都是「不消」的狀況,消飲食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說運化功能會好了。

還有些人屬於「能消不能化」,這種人能吃能喝,人卻消瘦,體力也不好;或是吃的多拉的少,身上容易長肉長脂肪,就是典型無法將有形物質轉化成能量的表現。
 
當然了,也有「能化不能消」的狀況,這種人吃不了多少,卻是耐操的勞碌命,看起來精力旺盛也容易亢奮,但其實都是假象,因為他們的能量來源主要不是從食物轉化而來,而是多半先透支自身的精血,要小心操勞過度可能讓自己提前油枯燈滅。

消化力,取決氣血循環

人體消化系統的運作,是包含了血液、呼吸、代謝的循環作用。消化食物的時候,循環系統的活動會增強,使行經消化器官的氣血量增多,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氣血循環不好的人,就容易消化不良,或有腸胃問題。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運是運輸,化就是轉化,脾的運化功能表現在運化水穀精華,和水液代謝上。人體裡有精、氣、血、津、液等各種精微物質,都是從我們吃進的食物轉化而來的能量,這種能量轉化的過程就稱為氣化,一個人只要氣足,氣化功能就強。
 
從氣學角度來說,所有氣升氣降、血液流動、能量轉化、汗液排出、大小便排泄等等,都需要依賴氣的運動,一旦氣的運動停滯了,血液流動會出現瘀堵現象,就形成了氣滯血瘀,是氣血循環不良的一種表現。
 
當人體氣血循環不暢,全身臟腑、筋骨和皮毛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臟腑功能會下降。以脾胃來講,功能虛弱,運化失常,直接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人就會感到倦怠、氣短、乏力、出汗多、食少腹脹、少氣懶言、精神不振等,所以中醫補養身體,多半是從調理脾胃開始,這是人體能量轉化和新陳代謝最重要的動力。

胖子補氣,瘦子補血

氣血,決定了消化能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體型胖瘦。氣血平衡的人,消化功能良好,該吸收的營養能吸收,該排泄的廢物能排泄,該氣化的物質也氣化了,這樣的人應該是體形適中,不胖也不瘦,人也健康又長壽。
 
中醫說,氣不足的人容易胖,血不足的人通常過瘦。一個氣虛的人,氣化能力也虛弱無力,吃了東西,營養吸收不全,排泄不良,許多沒被氣化掉的垃圾只能轉化成脂肪,堆積在身上,所以人看起來就虛胖。
 
氣虛情況更嚴重一點,人會開始血虛,血不足的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一定較差。例如有些人很能吃,卻怎麼都吃不胖,是因為他的脾胃功能處於「胃強脾弱」的狀態,胃的受納能力強,但是脾的運化能力卻很弱,脾氣越虛,氣血生成越不足,這個人就會變的又瘦又乾。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12050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