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焦糖誌
2012/06/03 20:06:05瀏覽293|回應0|推薦8

 

 

我總是著迷的相信,在食材的表層加上焦糖這個元素,至少有幾個深情的目的:讓一切變得比較溫柔、添上勾引的色澤、增加舌尖感受的層次。

 

入口時,湧上和擁上的是炙過火焰的甜。那並非方出土水果的生猛鮮甜,也不是蜂蜜或蜂王乳般歷久醞釀如鐘乳石分泌凝凍,熬進歲月積累的甜。它在兩者之間,兼具gentlmanladyful,卻偏偏似乎又喝了點酒,並且敞開胸前的釦子:從胸骨下凹往下延伸的中垂線,如果頸項還戴著墬子,差不多剛好可以落在這個位置。那種飽滿的色澤、溫度、形狀、觸感和芬芳,足以讓人瞧得目不轉睛。

 

在字裡行間加上焦糖兩字,連筆觸都會有甜甜的味道。以火焰炙熱吻過的碳水化合物,化學鍵更緊密的鏈接起來。「甜」在焦糖化的過程中,不僅跳脫概念的層次,直接具現化出誘人的成色。或許因為部分碳元素已經結晶化,焦糖多半擁有固態的口感,抵達舌尖,需稍待片刻於口中溶解。接著,在齒頰間流轉和美妙的是:燦爛的,煙火表演。

 

對於各式各色的嘴巴而言,還有什麼比焦糖更誘人的開場白?

 

而早在唐代,《茶經》中便如斯記載:「糖,施以火炙,成火之精也。」連茶神陸羽都認為焦糖是火的精魂,或許因為這樣的緣故,包覆焦糖的食材,無論如何冰鎮,吃起來都不會真的那麼冷。焦糖,緩和了食材冰鎮後冷冽的質地,並且堅持以溶解於水中的方式在舌面中展現甜度。從固態轉變成液態本須經過加熱的過程,而加熱正是火的本質。這樣的記載出現在唐代,是否火的精魂堅持選擇唐代和糖代諧音?還是只是美麗的巧合?

 

但可以確定的是,唐代必然是糖代。農業發達的歲月,甜食當然跟著蓬勃發展。不僅如此,彼時也是胡漢融合的年代,長安街上來來去去焦糖色的外族男女。那樣的盛況絕對媲美巴西里約盛夏海灘的嘉年華:焦糖色的美麗男女,那麼少的布料,呼之欲出、彈跳而接近完美,唯一的缺點是那布料實在是太礙事了!

 

而彼時長安街上,來來去去的必定少不了美如神祇的男人和女子,美得像神的男女不會只出現在希臘或埃及,焦糖的文獻記載是最佳的證明。而且,和火焰一樣,焦糖色的男女具有讓人渾身發熱而且忍不住的特質。

 

而我記得,在糖上施以火槍噴火,那感覺和裸身日光浴的質地相似。在食材或肉體上巧妙加熱,無疑添上可口的色澤。於是連詩人拜倫都無可抗拒女郎胸前焦糖色的蓓蕾,而韓波更是明目張膽地迷戀焦糖色的男人胸葉和焦糖蛋糕。染上焦糖的詩都無端令人甜甜地讀起來有會令人綺想的幻覺。

 

在焦糖凝固之前,那會是《聖經》筆下的流奶或流蜜嗎?

也許就是,也許並不。

 

每當焦糖在舌面燦爛表演,不得不承認的是焦糖太過誘惑。像布料太少的焦糖色男女,僅僅剩下飽滿的那一包,眩惑而芳香。接著,就是這樣或那樣,●●或○○,兼具神聖和邪惡的,有關豔遇或太美的幻覺嗎?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iters&aid=651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