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趙少康傳真>教育部不可一再因循(趙少康)
2009/05/16 05:07:28瀏覽728|回應0|推薦2


<趙少康傳真>教育部不可一再因循(趙少康)

表單的頂端

表單的底部

<趙少康傳真>教育部不可一再因循(趙少康)

20090515日蘋果日報A28論壇

近年來教育部對大學及教授在《SCI》、《SSCI》、《EI……等期刊發表論文有嚴格的規定及要求,引起很大的爭議,特別是人文社會法政學者,屢發不平之鳴,政大法律系主任郭明政,甚至在報上撰文批評教育部不只是「戕害學術的兇手」,更是「戕害人權的殺手」。

罷黜百家獨尊理工

在我求學的時代,從中學開始,學校裡重視的就是數學,數學好就是好學生,數學不好這個學生大概就沒救了,高三編班,一共十六班半,十六班都是要報考理工醫農,只有半班的同學報考文法商,這種「罷黜百家,獨尊理工」的現象,在大學裡尤其普遍,所謂「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去美國學什麼?當然絕大部分是理工等自然科學,這種情形到現在還是如此,你看考大學的學測,數學如考不好吃虧多大就可知道!
數學當然重要,自然科學當然重要,但數學就是一切嗎?理工就是一切嗎?一個國家光靠數學及理工就能壯大強盛嗎?「船堅砲利」如無後面的人文社會法政基礎,不是一碰撞就灰飛煙滅嗎?
姑不論《SCI》、《SSCI》到底涵蓋面夠不夠廣,最有水準的期刊是不是都被網羅,中文、日文、德文、法文佔多少,事實上,理工科的學者要發表論文,不管就實驗的發現或英文的表達,都比法政人文學者容易得多,一方面題目好找,各種補助、委託經費也多,做個實驗、發表個報告不是那麼困難(真正有價值的卻少之又少,千中取一或萬中取一),而且理工的東西數學用得很多,英文不須太高深,看得懂不要太爛就好,但社會人文法政就完全不同,題目不好找,經費又缺乏,要用艱澀的英文寫出來更不容易,科學是世界性的,一樣的語言,一樣的數學,一瓶的公式、定理、定律,人文社會法政是相當在地性的,因人因時因地都有極大的差異性,對台灣重要的議題,不見得會引起美國期刊審查委員的興趣,所以用同樣的標準要求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老師,是齊頭式的平等,而且就算對自然科學的教授來說,也顯然有重量不重質,以發表數量取勝的偏誤。

擠壓準備授課時間

同樣嚴重的是,為了拼數量,為了爭評鑑,為了分五年五○○億,各大學都卯足了勁逼教授在《SCI》、《SSCI》等發表論文,卻大幅擠壓了老師們準備授課的熱情及時間,中學生在巨大壓力下好不容易考進了大學,卻發現他們的老師熱中的不是怎樣教好他們,失望感是很重的,我曾以此詢問一個教授朋友,他無奈的說:「時間精力就這麼多,顧得了這個就顧不了那個,一個化工系的教授可以在《SCI》發表三、五十篇論文,我如果拿出來的成績是十八篇,人家拿出來的是二十篇,我不就輸了?」不管是一、二十篇還是三、五十篇,人文社會的教授怎麼比?而他又有多少餘力來好好教書?
馬英九總統及鄭瑞城部長都是法政及傳播學者出身,忍再坐視《SCI》、《SSCI》統治台灣的大學嗎?還是不敢得罪既得利益,一再因循下去?

作者為電視政論節目主持人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ziran&aid=295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