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邊城》閱後
2013/09/23 17:24:28瀏覽449|回應0|推薦5

相關書訊

作者沈從文以樸實的筆調,敘述一個「將近湘西邊境... …名為『茶峒』的小山城中,一位管渡船的老人與他孫女的故事。那位管渡船的老人已經七十幾歲了,他的獨生女與情人發生關係,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留下小女娃後兩人便接連自殺。好幾年過去了,轉眼間這可憐的遺孤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日夜與爺爺相伴。有時幫忙渡船,有時吹小竹笛和爺爺搭著唱歌。但少女終究會長大,眼看她也到了待嫁的年紀,爺爺處處留意,想幫孫女找個好歸宿。誰知看中的一個選了別家有錢姑娘,一個溺水,還有一個為了溺水的哥哥與爸爸起爭執,出城去了。在一夜狂風暴雨中,原本身體就不好的爺爺走了,留下少女孤獨的繼續管渡船。

內容摘錄

渡船頭豎了一隻小小竹竿,掛著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面橫牽了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船上的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的牽船過對岸去。(p13~14)

「我人老了,記性也壞透了。翠翠,現在你人長大了,一個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人大了就該守船呢。」「人老了才應當守船。」「人老了應當歇息。」「你爺爺還可以打老虎,人不老!」(p51~52)


我的觀點

「對於農人和兵士,懷了不可言喻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沈從文先生在作者的話中提到。的確,從小說邊城來看,讀者可以扎實的感受到那份感情,那份對這土地及其上的人民真摯樸實的感情。

本書以爺爺與其孫女翠翠為故事主軸,表面上是個微不足道的小故事,但實質上,這是個民族之間(苗/漢文化)衝突的縮小版。若說爺爺代表了古老的歷史,那麼翠翠就是苗族文化。「假若爺爺死了」,依靠的歷史若突然斷了線,這年輕的文化將怎麼歸屬呢?在故事裡翠翠無疑是受害者的角色,她的父親是一位綠營屯戊軍人,母親是苗人,因此可說翠翠是苗/漢文化接觸下的產物,也可看出苗/漢關係中衝突的悲劇(父母雙雙自殺)。另一方面,翠翠在書中的形容是「在風日裏長養著… …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 …如山頭黃麂一樣… …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這逃入深山,便把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給寫出來了。

小說中一開始就點出,這是關於一個邊境小山城的故事。作者在書中具體描述了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例如像渡河方面)。而「邊城」這個書名也由此可見原意──一個幾乎可說是在社會,也可說是在現代文明邊緣的一個默默無名的小農村中發生的事。或許讀者會想:「像這種小地方能發展出什麼精采的故事情節?」但這或許就是作者的觀點,我們是否曾經注意這些所謂的邊疆地帶呢?美國文化評論家Fredric Jameson說過:「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關於個人和利比多內趨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來投射一種政治:關於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衝擊的寓言。」感覺有點像所謂的「小故事大道理」,用一小篇故事,影射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或是問題。

我想,作者想說的,不只是一個邊疆民族的故事或預言罷?

全球化、國際競爭、功利主義、經濟導向… …這些無非是現代社會中的主流。但是,連那些曾經自命不凡的偉大王朝今皆已不復存在,更何況零星散落在世界各角落的少數民族?他們如處於時代洪流中的一棵水仙,纖弱而,努力緊抓一旁的岸邊不想被沖走、就此消失… …,卻無能為力,只能看著族人一個一個迫於生活而離去、土地一點一點被「建設」、語言一天一天漸漸被遺忘… …。然後某天,有位學者不經意的發現這些溺死於洪流(或者正在溺水)的文化,然後,大聲嚷嚷著說要重視它們。而這些似乎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變遷過程?如此諷刺,如此悽涼。

「『翠翠,不要怕。』翠翠說:『我不怕!』說了還想說:『爺爺你在這裡我不怕!』」誰知這是他們祖孫間最後一次對話。在這之後,古老的渡船被大水沖走了,事關邊城風水的白塔坍倒了,滿懷憂懼的爺爺死了,苗族古老的歷史中斷了。當自小便依賴著的、唯一的爺爺(民族文化)逝去,少女(族人)只能哭泣,接受他人的幫忙(或著說,被迫改變原來的生存方式)。少女依舊管渡船,雖然以往的渡口早已不復存在;她依舊等待著二老的歸來,雖然不知道那人會不會歸來。「也許『明天』回來,但他能找到返回邊城的路嗎?」這種情況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的原住民身上也有類似的情形,他們原本以山林為家、以大自然為生存的依靠。但自從後來移民入駐,原住民的生活空間被壓榨,一點一點,後來連立足的地方都很難找到。不得以只好離開家鄉,到社會上求生存。因此原本引以為傲的文化消失了,這些民族們可說是「失落」。有句話說「飲水思源」,他們沒了根源,像沒了根的樹木一樣,那種空洞感恐怕是其他人難以想像的吧!若現在突然發起了「尋根運動」之類的,他們能找回那些被沉埋在其他文化下的,自己的文化嗎?有些事物一旦成為過去,便很難回頭再找尋,更何況這些過去已幾乎消失匿跡。

沈從文先生還說:「你害怕明天的事實,或者說你厭惡一切事實,因之極力想法貼近過去,有時並不能不貼近那個抽象的過去,使之成為你穩定生命的碇石。」也許在我們的血液中,是保有對一塊土地的歸屬性吧!邊城這本小說寫的事平凡人的瑣碎事,但在這一百多頁的文字中,卻載了多少沉重的隱憂?這些隱憂,我們是該重視的,因為有一天,我們可能也會成為其中的當事人。



Follow Us on FaceBook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thfaith17&aid=865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