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15 03:19:05瀏覽4312|回應10|推薦46 | |
你現在還買CD嗎?
這期《經濟學人》裡有篇很有意思的報導,題為〈The music industry: From major to minor〉。
報導中舉了個有趣的例子:EMI唱片在2006年做了一個市調,為了想進一步瞭解年輕人的聽音樂習慣,因此找來一些十幾歲的青少年訪談。EMI相當有誠意地準備了一堆CD要送給這些受訪者,並任由他們自己挑選。
結果,跌破這些EMI總部大頭們的眼鏡的是,竟然沒人拿!即使所有CD都是免費的。也因此,EMI才徹底明白:傳統唱片業的遊戲,玩完了。
非常諷刺的是,2005年(不過三年前的事),國際音樂唱片業聯盟(IFPI)透過媒體振奮地誇口看好數位音樂下載市場。原本受到擔心受到網路非法下載、盜版猖獗之害而壓縮了唱片業的空間,但經過宣導以及帳面上短暫而美麗的數字加持,唱片業對於數位下載抱著樂觀其成的心態。
結果不到兩年的時間,這些唱片界龍頭們還是看到了血淋淋的事實:數位下載收益仍舊不敵CD銷量下滑所流失的利潤。
難道唱片業就真的這樣眼睜睜萎縮下去?當然不是。《經濟學人》指出,當唱片公司瞭解到數位下載的利潤遠不及預期後,紛紛調整策略。跟手機業者合作,研發出「跟著音樂走」(Comes With Music)的行動系統,想要分食iTune網路音樂商店市場就是一個重要轉向。
唱片業先是與諾基亞合作,然後索尼愛立信。不只手機業者如此看好線上音樂商店,就連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商亞馬遜公司和全美最大零售業沃爾瑪都積極加入分食這塊大餅。
看來,唱片業似乎還是有這些伙伴可以並肩作戰。不過,《經濟學人》卻沒這樣樂觀看好唱片業的未來。根據報導,在這個音樂下載的戰國時代裡,唱片業從過去直接向消費者收取費用的模式,逐漸轉向與服務業者合作收費,而且對消費者來說,下載費用越來越便宜。也因此多數的唱片業將會逐漸被遺忘,甚至被淘汰。
簡言之,唱片公司離消費者,越來越遙遠。
唱片業萎縮,不是一天兩天的新聞,很多人還把矛頭指向盜版。從沃爾瑪販售未加裝保護版權軟體的音樂,而且可以任意轉拷,這樣的突破,盜版早就不是問題關鍵。
傳統唱片讓消費者最不滿的地方,是在於被綁架的感覺。
明明我只想聽一首歌,但你卻要我買一整張難聽的專輯,那我當然寧可上網一首一首選擇付費,至少能夠確定:這些錢是花在我想聽的音樂上面。
這樣的發展,對音樂創作品質是好、是壞,我不是音樂界或娛樂界的人,也無法斷定。但從消費者的角度,我想這是利多的事情。所以有朝一日,若真的向華納音樂、EMI、環球、新力博得曼(Sony BMG)說掰掰,也就不用太意外。
《相關文章》 MMDays專欄:音樂產業擁抱更為開放的未來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