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17 22:26:21瀏覽104|回應0|推薦0 | |
許瑞云/生命劇本是可以改寫的
2015-12-06 11:53:07 關鍵字:伴侶‧出軌‧自殺‧教養 鈺菁很少和父母來往,除了平日甚少聯絡,就連逢年過節也不想回家。她和父母親的關係淡薄,是因為她始終沒有從童年時期的陰影中走出來。從鈺菁和姊姊有記憶開始,就要扛起照顧家庭的責任,面對各種殘酷的現實考驗,這讓她們長大後深深感覺人生悲苦,覺得活得很沒有希望。 幾年前,和她最親近的姊姊一時想不開,想要早點結束生命,所以喝農藥自殺,更是讓她傷心欲絕。每次她一想到姊姊臨終前的痛苦,心裡就好難過,也愈加痛恨沒有盡到照顧孩子責任的父母親。 很多人的生命痛苦來自於卡在過去的傷痛裡,他們希望自己的故事不是這樣發生的:希望自己的父母不是酒鬼、不是賭徒,希望家庭幸福美好、父慈子孝,希望自己的伴侶沒有出軌,希望自己沒有被人拋棄或被羞辱……但真實生活經常和期待有所落差。這些「期待落空」的記憶,讓他們不斷地掉入痛苦的深淵,走不出來。 許多的憤怒,並非來自於他人的行為,而是源於自己內心對他人的期待。像是期待父親身為一家之主,應該要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母親必須為了家庭犧牲奉獻,當事實並非如此時,便產生了不滿和生氣的抗拒心理。其實抗拒已經發生的事實或無法接納事實,是自己的問題,跟有什麼樣的父母親(事實)真的無關,所以即使是同一個父母,同樣的教養,但是養出來的孩子們每個都會有不一樣想法和行為,對待父母的方式也不同。 其實,想法或跟隨著記憶而來的情緒是可以被改變的,當我們改變了想法,那些痛苦翻騰的記憶也會跟著轉為平靜、詳和。我們可以重寫我們記憶中的感受,在那個痛苦的記憶裡,賦予自己新的力量。 鈺菁從小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一直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悲苦,但人往往在歷經大悲苦之後,才會獲得讓生命更加閃耀的珍貴禮物。 到受苦的人,我們可以同理,但不必同情,因為悲苦的人,本質上和大家都一樣;苦不苦其實並沒有絕對性或真實性。苦的滋味往往是因為內心的想法,而非事實讓人痛苦;是因為我們對那個情境貼上了悲苦的標籤,才會苦不堪言。加上我們往往給悲苦賦予負面的意義,抗拒悲苦、討厭悲苦,所以才會無法接受悲苦。如果我們可以接受悲苦,就會明白它是生命中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受苦的人生中有一朵很漂亮的蓮花正在努力想要綻放,我們只要帶著歡喜祝福的心,等待它的綻放。 每個人的內在本質都有一朵美麗的蓮花,開花的過程需要等待,如同打造一個絕美的金屬作品就必須先冶煉,透過烈火燒烤的千錘百鍊,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創作出不朽的傑作。我們不會覺得這些作品因為被炙燒敲打而覺得可憐,因為這正是要成就大器必經的過程;人生也是如此,儘管生命歷程中有許多跌宕、磨練,也只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所必然的試煉。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