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10 12:14:10瀏覽141|回應0|推薦0 | |
再論草率主義:一個台灣,兩種境界
社論/聯合報 2014/09/25 第3345期 本報廿三日社論「致命的草率:台灣無法進步的一大癥結」,對近期民間廠商和行政部門在一連串事件中的草率及敷衍提出檢討,引起許多讀者及網友關注。有人認為應更深入探討其成因,有人則舉台積電等科技業為例,認為台灣不少產業之精準與效率獨步全球,可見「草率主義」不能一概而論。今日社論將就此再加申論。 誠如讀者所言,草率主義不能一概而論。在科技產業,台灣企業卓越的精準和效率讓世界刮目;在這個充滿競爭的領域,業者只要稍一懈怠,即可能遭到淘汰。其實,在傳統的食品產業中,也有像義美這樣追求完美、不放過任何細節的企業,絲毫無懼餿水油風暴侵襲。包括在行政體系,敷衍了事、只求官樣文章的公務員比比皆是,但在幾個案子中,我們看到孜孜矻矻盡忠職守者亦不乏其人。 整體而言,容易流於草率作風或隨便心態的民間或政府部門,多半具有幾個特色:第一,處於比較封閉的地帶,因為外在的競爭不明顯,因此缺乏內在的自我鞭策力量,僅憑低標準作業即能應付了事。第二,屬於比較傳統的結構,因為遵循的是古老的營利模式或權力法則,運作時藉助的不是新知或技能,只需靠取巧或因循即可滿足所需。第三,領導者指令不明或另懷私心,使部屬缺乏明確的任務認知,所以只求形式或格式的應付,而不問內容和品質。 上述特徵,如果與最近一連串事件的相關廠商和部門作一對照,即不難發現,除了榮化之外,這些粗疏、草率的業者絕大多數屬於以「內銷市場」為導向的部門;業者躲在國內較低標準的規範及較鬆散的行政管理底下,因而能逍遙度日。試想,什麼國家的瓦斯業者,可以僅憑「用鼻子聞」,來研判天然氣有沒有外洩?又有什麼樣的食品業者,看到地下工廠內遍地發臭的餿水油,竟還能像強冠那樣可以大桶大桶買進充當原料? 「內銷」或「外銷」當然不是判斷企業品質或表現的唯一判準。但在實務上,外銷產業除必須接受上下游廠商的品管,同時必須通過出口國的行政規範;也因此,廠商必須力求精準,才能確保品質銷售無虞。相對而言,僅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產業,所需通過的檢驗標準往往低於國際規範,若再加上行政部門有意無意的放水,其產品或服務品質低落即勢所難免。 回顧台灣過去廿年的發展,資訊及通訊產業之所以一枝獨秀,因為這個部門不斷追求精準與進步,為全球科技廠商源源不斷開發技術與零件,台灣的工程師每天飛往世界各地,為客戶解決技術問題。亦即,當業者放眼以世界為舞台時,他們慣於、也樂於接受更高標準的檢驗,亦因此使自己變得更強大、無可取代。然而,當台灣經濟在這個部分變成了世界的先行者,但整體體質上卻仍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地踏步,許多產業跟二、三十年前沒有兩樣,便形成了鬆散、落後的部門。 以服務業為例,由於多數企業是以國內市場為主,這一直是台灣相對落後、沒效率的部門,包括規模不小的金融業亦然。服務業產值雖占了國內生產毛額的七成,雇用人數占了就業人口近六成,但由於創新程度不足,服務規模有限,所能吸引的只是低薪、低技術的人才。這點,正是近年台灣經濟發展無力、青年受困低薪的主要原因。要提升服務業的品質和效率,原應開放市場引入競爭,以期導入更新的經營理念,刺激既有產業的發展。但遺憾的是,近年社會上卻反而有更多聲音要求保護,包括太陽花學運的反全球化訴求,乃至《服貿協議》因此卡關,恐怕都開錯了解方。 事實上,以同一標尺檢驗,政治也是屬於內銷、封閉、競爭不足的產業,也淪為「不進步」部門。儘管台灣有藍綠的競爭,但近年國、民兩黨都已經無力再就國家走向提出新的訴求,雙方只能互扯後腿,或清算歷史的舊帳。如此一來,就算民眾還能透過選舉製造政黨輪替,對台灣的民主而言,其實已失去解決公共議題的能力,遑論提升行政部門的效能。從這次餿水油事件,地方政府與中央的茫然無策,已一目了然。 克服草率主義之路有二,一是開放市場引進更多競爭,一是透過制度設計及行政監督來防範劣行。但如果既拒絕開放,又無法提升監督管理能力,粗疏草率就是必然,社會只能一次次承受不確定的風險。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