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生育率變化的省思 報導數則
2010/02/14 12:20:53瀏覽883|回應0|推薦1
為什麼年輕人不想結婚生子?
【聯合報╱社論】 2010.02.01 02:20 am

台灣婦女去年平均只生育一個子女,生育率降至千分之八點二九,是全球最低的國家。結婚人數也創下新低,僅十一萬多對成婚,離婚者卻高達五萬多對。更值得注意的是,高齡生育已蔚為風氣,卅歲以上的產婦成為「增產報國」的主力。
這些數字,結結實實打了經建會一個大耳光。一年多前,經建會才宣稱:台灣人口出現「零成長」的時間,將從原先推估的二○一八年,推遲到二○二七年;理由是政府已提出多項鼓勵措施,將使年輕人更樂於生兒育女,預估總生育率將從一點一人升為一點四人。未料,年輕世代對政府自以為是的獎勵措施無動於衷,生育率不升反跌證明政府的人口政策只是紙上文章。
台灣的人口變遷,從不婚、少子、到老化,其實有更深層的社會因素及心理因素,必須要有全盤的觀照,才能提出有效的對策。以為隨便發放生育補助,即可鼓勵年輕一代生兒育女,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的想法,對解決新生人口不足根本無濟於事。
不婚和不生,是全球社會變遷的共通現象,非台灣獨有;不同的是,歐美先進國家在一九六○年代即陷入生育低潮,但經過調整再出發,近一、二十年已有顯著的回升。美國生育率如今維持在二人的世代更替水平上下,歐洲平均也有一點四人。相對的,台灣在民國四十年代,一個婦女平均生產六名子女,政府必須力推「兩個恰恰好」的節育政策;不過短短半個世紀,台灣卻跌為世界最低,如此劇烈的變化,自不應掉以輕心。
台灣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意願為何如此低落?從正面因素看,年輕世代更喜歡追求自由、無拘束的生活,不願像父母一樣被婚姻及家庭束縛,這種以自我實現為宗旨的人生觀,本就無可厚非。包括新生人口適度降低,有助減緩環境負擔,降低生存競爭壓力,也未必不是好事。即使失和夫妻不要再當吵吵鬧鬧的同居怨偶,每年離婚人口增加,從社會思想更趨開放的角度看,也非全然是壞事。
但若從負面因素看,社會對婚姻的道德束縛固然減少,但升學及就業的競爭卻不減反增,這是年輕世代壓力無法減輕的主因。若進一步觀察台灣本身的特殊因素,近一、二十年來,政治的紛爭無日不休,族群和社會的裂痕愈來愈大;更重要的是,伴隨激盪的政爭過程而來的,是台灣經濟實力的頓挫和國家光榮感的消散。試想,在一個充滿焦慮和不安的社會,民眾找不到自己的幸福感,誰願意讓下一代降生在這樣不快樂的環境?
新竹市幾年前提出生育補助策略,婦女生育頭胎可獲至少一萬元的津貼,使該市躍居全台生育率之冠;一時之間,其他縣市均群起仿效,以為是催生靈丹。事實上,新竹的生育奇蹟是建立在科技新貴的高所得基礎上,絕非區區萬元勾起了年輕人「生」之意念。更別忘了,見諸媒體聚光的各種豪門婚宴,經常是冠蓋雲集而所費不貲,在在都誇耀著「婚姻當如是」的奢華觀念,也就更扼殺了市井小民對婚姻的平實想像。尤其,如今網路宅男宅女當道,如何增加他們在真實人生中互動與認識的機會,恐怕比提高生育補助更有效吧!
原本生育率極低的法國,近年已變成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國家,其秘訣在於:政府把幫助家庭照顧兒童視為國家的責任,並將照顧年齡提早到三歲,所有三到五歲的幼童都可以進入公立托兒所。法國非婚生子的比率超過五成,但政府的照顧不加區別。由於不必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捨難決,法國職業婦女不生的比率極低,母親超過卅五歲的新生嬰兒更超過兩成以上。就這點看,台灣產婦高齡化其實也是正常現象。
政府必須承認不婚、不生是時代的綜合併發症,並誠實思考解決之道,不能再用廉價的津貼政策打發。台灣高齡生育飆升,正是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婦女工作和生活均已趨於安定;政府若還在高唱「早生最好」,那就太昧現實了!
【2010/02/01 聯合報】@ http://udn.com/



老來子! 高齡生育率上飆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10.01.31 06:45 am

看見長者牽著幼兒,別以為一定是祖孫兩代,孩子可能是得之不易的「老來子」。
年輕女性生養孩子意願低落,高齡產婦卻開始挑戰自然定律,增產報國。內政部最新資料顯示,國內廿到卅四歲的婦女生育率,連八年下降,卅五到卅九歲高齡產婦的生育率,卻連四年增加。
官員坦言,若狀況不改,未來國內生育主力恐怕會是高齡產婦群。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委員、台灣人口學會前理事長孫得雄,形容生孩子也開始「M化」!一面是年輕的外籍配偶生「新台灣之子」;M的右邊,卻是老來想生子的高齡產婦。
他說,現代人不想生孩子,想很多理由,等到終於願意生了,卻都變成高齡產婦,只能生一胎。為了這難得的老來子,父母集中所有資源,反可能引發後續社會問題。
國內婦女生育率不斷滑落,三十年前,每位婦女一生平均生養三點七名子女,去年卻只願生一個孩子。
連國內生育率最強的廿四到廿九歲婦女,前年也首度讓出寶座,由卅到卅四歲婦女成為第一主要生育群,國內婦女生育步調明顯延後。
經建會官員研究發現,卅年來,卅歲以下婦女生育率如溜滑梯下降,但卅至卅九歲的婦女卻開始增產報國,民國七十六年後開始有上升趨勢。顯示國內走向「晚婚」、「遲育」。
官員分析,許多女性為追求職場個人成就,自然會推遲結婚生子時間;加上許多名女人都是高齡產子,如知名影星林青霞四十二歲懷第一胎、四十六歲懷第二胎;作家吳淡如四十四歲懷第一胎;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四十九歲產子,多少發生示範作用。
經建會副主委單驥則認為,卅歲以上婦女生育率增加,可能是生養第二胎,但無法否認整體婦女生育延後。不過,他強調「晚生總比不生好」,避免少子化的現象急遽惡化。
孫得雄呼籲國人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生命的意義不光只有享受人生、追求自我,更重要的是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延伸閱讀》
‧高齡產婦 體能、心力大挑戰
‧高齡產女 千金長成難受孕
‧做人難 逾40歲流產率達50%
‧24~30歲 把握孕育優質寶寶的黃金年齡
【2010/01/31 聯合報】@ http://udn.com/



可愛小小彬 衝高台灣生育率
【聯合報╱楊文山╱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台北市)】 2010.02.04 03:26 am

台灣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超低生育率國家。過去台灣與其他東亞國家皆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但在二○○八年,南韓、日本、新加坡的婦女總生育率分別上揚,僅有台灣持續下降,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低。
研究人口學的學者計算生育率,通常以當年十五至四十九歲的生育年齡的女性為主,也就是「總生育率」。總生育率的計算,可能會產生兩個盲點,一是女性生育的「步調」,也就是說女性在幾歲的時候開始生育;另外,是生育的「數量」,即一位婦女一生所生的子女數目。用當年總生育率來看會忽略了「步調」與「數量」,低估婦女一生生育子女數。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生育的步調,會對生育子女數目產生影響,如果女性不婚、晚婚,女性生育因為年齡的限制,生育子女數會因此減少。
近年來,完成大學、研究所教育的女性不斷增加,且所從事的專業工作,需要不斷的自我投資,因此女性結婚、生育的年齡不斷向後推延。台灣女性第一胎的生育平均年齡,在一九八○年是廿六歲,但是到二○○五年,已延後到卅歲;一九八○年,卅歲的台灣婦女僅有百分之廿二點七未曾生育,到二○○五年增加幾乎三倍,大約是百分之六十五。但是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會一直下降嗎?
未來卅歲以上的育齡婦女將成為台灣生育率的主流,因為此一育齡婦女人數最多,而且也到了必須把握生育最佳的黃金時期!因此,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將在兩、三年之內回升,這可能不是因為目前政府人口政策提升生育率的政策效果,而是因為台灣育齡女性面臨生或不生的抉擇關鍵時期。所以台灣的總生育率就要回升,大概就是這些抓住生育黃金期限最後機會婦女「增產報國」的結果。
電視連續劇童星小小彬與劇中母親的貼心互動,可能打動不少高齡尚未生育女性懷孕生子。最近許多連續劇中的可愛童星,被媒體報導、渲染,也可能是影響台灣女性趕上生育「步調」的一個有趣的因素。也許多年後,可以預見到一個「小小彬效應」,媒體可愛童星的報導,影響到台灣的生育率。
但是,小小彬在連續劇中,說不願意看到劇中的母親為自己忙裡忙外,賺錢養家,不能照顧他,讓人鼻酸。劇中女主角的問題,也是大部分台灣婦女生育子女後必須面對的情境,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尤其劇中女主角,多年單親,讓生兒育女的負擔更重。
法國與美國的新生兒中,分別有近六成與四成是非婚生子女,如果女性願意勇敢面對自己的選擇生兒育女,社會也要提供緩解的政策方案。未來幾年,台灣生育率回升,政府要預先知道,這不是當前人口政策的效果!如果政府決心要提升婦女的生育率,就必須要有更大的決心,提出有效的政策,讓女性敢婚、敢生,無後顧之憂,不讓台灣的生育率在世界上墊底,維持人口成長的一定最適水準。
【2010/02/04 聯合報】@ http://udn.com/



讀者回響╱養育缺配套 光靠小小彬沒用
【聯合報╱李寶珍╱教(北縣鶯歌)】 2010.02.05 03:44 am

看完四日「可愛小小彬,衝高台灣生育率」一文,我心中有些想法。
其實台灣的低生育率其來有自,首先,隨著婦女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生育年齡自然延後。再者,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的父權主義以及大環境的不友善,這些都是令婦女對於生育望之卻步的原因。
尤其是大環境的不友善,和鄰國日本相比較下,我們的母嬰親善設施真是少得可憐。筆者趁寒假時,到日本旅遊。我特別留意他們的母嬰親善設施,無論是車站、百貨公司,甚至是著名的觀光景點,皆設有親子廁所和哺乳室。廁所裡還有兒童安全座椅,讓內急的母親們可以安心帶著寶寶如廁,而不必麻煩他人。
反觀台灣,這樣的設施並不充足,記得筆者孩子幼小尚需哺乳時,在公共場所根本找不到地方。最後只好找一間廁所偷偷摸摸餵奶,那時覺得自己的孩子真可憐,試問誰喜歡在氣味不佳的廁所用餐呢?雖然現在有些公共場所已經增設哺乳室,但民眾的不尊重,讓正在哺乳的母親不舒服的事件,時有所聞。
還有高齡生產,對於婦女也是一大挑戰,除了健康的因素,還有將來教養子女也是一大問題。筆者擔任教職,晚婚晚生育的同事比比皆是。
有一次,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說去幼稚園接孩子時,孩子的同學居然對她說:「阿嬤好!」讓她哭笑不得。害得她只要生一個就好,更何況,養孩子不是只有勞心勞力,龐大的教育開支,連公教人員都覺是負擔,遑論一般的上班族?所以作者說這一、兩年間生育率會回升,我實在很懷疑。
衷心希望大環境能對母嬰更親善,政府鼓勵婦女生育的配套措施要完善。否則電視上出現再多的小小彬也沒有用,可愛只是一時,但教養是一輩子的大事。
如果哪一天,我們的媽媽們能在公共場所大方哺乳,而推嬰兒車的多半是父親,相信那時我們國家的生育率就不再是最後一名了。
【2010/02/05 聯合報】@ http://udn.com/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377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