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陽能解析/太陽屋賺綠金 家家都是小電廠
2010/01/11 23:09:42瀏覽728|回應0|推薦2

太陽能解析/太陽屋賺綠金 家家都是小電廠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2010/01/11

發展再生能源的減碳議題正夯,百年老店台鐵不落人後,在台南的南科新站打造一座「太陽能車站」,屋頂和部分外牆採用有透光性的太陽能電池(光電板),讓它不只是耗電的交通場站,還是能發電的陽光建築。
台鐵南科站的吸睛之處,在於它讓太陽能光電板和建築物融合為一體,不像以往是屋頂和外牆長出來的附加設施,加上光電板具有透光性,增加室內的採光度,兼顧建築美觀、室內空間採光和產生綠色電力,讓國人耳目一新。
南科站用了2種光電板,都是半導體的薄片,一是傳統的晶矽光電板,它是用矽晶圓作材料,經過蒸餾純化、裂解、溶化、凝固、切割到封裝等多道程序,結合層層疊疊的低鐵質強化玻璃,才變成有發電功能的光電板,矽晶的厚度約200μm (等於0.2mm),是頭髮的一倍。
另一種是非晶矽的薄膜光電板,它是直接在玻璃、塑膠或金屬板上電鍍一層可以產生光電效應的薄膜,靠光線發電的計算機那小小一片光電板,就屬薄膜光電板的原型。
薄膜光電板是一種製程簡單得多的新技術,它少了矽晶成本昂貴、製程繁複的缺點,厚度只有矽晶光電板的十分之一,透光率也好得多,適合用在需要採光的建築外牆上,省材料,價格自然便宜,但缺點是,吸收陽光轉換成電能的效率只有6~7%,但晶矽光電板的太陽能轉換率可達16~17%。
物理學上稱太陽光電為PV(photovoltaic),兩種光電板都利用「電位差」的原理發電,當陽光照在光電板上,板子的吸收層有p型和n型2種半導體會產生電子(負極)及電洞(正極),同時分離彼此而形成電位差(電壓),經由導線送出電力。
工研院太陽光電科技中心主任藍崇文說,不論哪一種光電板,都是吸收陽光某一波長的可見光,晶矽光電板吸收0.4μm~0.7μm波長的太陽光,這段光譜的光線能被直接轉變成電能;薄膜光電板取用的是波長0.6μm以下的太陽光,兩種太陽能電池產生的是直流電,供給電氣用品必須轉成交流電。
藍崇文表示,由於電能轉換率的差別,矽晶光電板發一度電,薄膜光電板要多一倍的面積才能辦得到,但隨著光電板和建築融為一體的趨勢,透光性佳的薄膜光電板愈來愈吃香,矽晶光電板則適合在沙漠等大面積的地點設置光電廠,產製高容量的電力。
國內外陸續建置太陽能光電廠,拉高再生能源比例,台電在台中電廠建設1500瓩的太陽光電系統,每年可產生1761萬度電力,供應413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每年減少排碳1120噸。
這樣的發電量其實沒什麼好炫耀的,精打細算的行家屈指一算,也知道效益有限,但藍崇文認為,像台電設置台中光電廠,都是專業技術的試驗和累積,應該放眼國際市場。
未來台灣的太陽光電技術可能因此進軍中東,也可能造福印度沒電可用的偏遠鄉村,除了減碳,也是發展綠能產業的契機。
藍崇文舉德國經驗為例,由於德國政府大力推廣太陽能光電,除了拉高再生能源比例,太陽能關鍵零組件和技術輸出,為德國賺進的外匯是之前投資金額的3倍,相當划算。

光電溫室 創造高經濟農業

太陽能薄膜電池近幾年備受青睞,除了能和建築物融合為一體,還能藉著透光的特殊優勢,打造「光電溫室」,創造高經濟價值的新農業。
光電溫室在歐洲蓬勃發展,義大利、德國等多國利用它來栽培蘭花、藻類、有機蔬菜等高經濟價值作物,奧妙之處就是利用太陽能薄膜電池和不同波長的太陽光,讓溫室維持恆溫狀態。
目前全台約有20萬公頃的休耕農地,環保署長沈世宏日前建議農委會,可在這些休耕土地上建置光電溫室,在屋頂裝設透光的太陽能薄膜電池,透過它分離太陽光的藍綠光與紅橙光,短波長的藍綠光可以被薄膜電池的吸收層吸收,用來發電,長波長的紅橙光(紅外線)無法被電池的吸收層所用,但收集這些熱能,可用來維持溫室溫度,對調節冬天的溫室很有幫助。
工研院光電科技中心主任藍崇文說,光電溫室不僅能提供電力讓溫室自給自足,也能夠靠這些電力自動調控溫室的窗戶、照明等各種設備,符合作物生長的溫度、光線等需求。
藍崇文表示,休耕農地往往在水電供應不便的郊區,打造光電溫室確實是一舉數得的好點子,例如溫室缺水噴灌作物,就可以靠太陽能發電提供抽用地下水的電力;台灣夏天炎熱,太陽能發電也能啟動空調系統為溫室降溫,發展高經濟的溫室栽培。
此外,太陽能薄膜電池還可依照溫室的栽培需求彈性搭配透光度和發電量,發揮最佳的發電和集熱效果,也適合不同的作物生長所需。



太陽能解析/未來趨勢 牆壁採光兼發電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2010/01/11

太陽能電池技術日新月異,早期它們只能在屋頂當「配角」,今天,結合太陽能電池(光電板)的外牆帷幕,逐漸取代昂貴的花崗岩和玻璃,成為建築物新穎的外衣,它們擁抱陽光、再生能源,實踐建築兼作發電廠的夢想。
不論是單晶矽、多晶矽或非晶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都可以做成透光型的模組(板),成為建築物的一部分。
歐洲的德國、瑞典等國家,太陽能光電板的外牆設計漸成新寵,台灣建築業也嘗試用太陽能光電板取代玻璃帷幕,讓外牆變光電廠,但礙於成本過高、光電板尚未規格化等顧慮,建築市場的接受度和普及率都偏低,願意這麼做的建商,打造企業形象的意義大於實質效益。
工研院太陽光電科技中心主任藍崇文說,建築帷幕牆常用的花崗岩等高級建材,平均每平方公尺要價5000~6000元,一片100瓦發電功率的太陽能薄膜光電板約3000元,比較起來其實並不貴。
藍崇文指出,建築物結合光電板變成會發電的「太陽房子」,已不是夢想,如果能搭配「綠建築」法令讓光電板成為建材的一部分,普及化的機率就很高,未來就能以量制價,讓光電板價格趨於合理,搭配即將上路的「再生能源條例」,提供民眾在家賣電賺錢的誘因,未來家家戶戶都可能是一座小電廠。
立法院通過再生能源條例,由政府補貼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生產者,藍崇文舉例,張三每月用電約100度,以台電平均電價每度3元計算,一個月電費為300元,如果張三家裡裝了太陽能發電設備,政府補貼每度電12元,賣給台電的所得為1200元,張三還倒賺900元。
藍崇文說,當然不是每個家戶都有條件發這麼多太陽光電,但台灣九成以上的能源皆仰賴進口,發展各類再生能源確有必要。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認為,不論哪種太陽能電池,陽光的能源轉換率都不到20%,投入這麼昂貴的成本,產生的電力有限,是否划算還有待觀察。他建議從改變用電習慣(像關掉待機用電)、換用省電設備(像換用變頻冷氣)等節能措施下手,實質省電效益更大。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3678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