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球氣候變遷新聞數則
2010/01/10 00:18:23瀏覽798|回應0|推薦1
林中斌:全球暖化的盲點
【聯合報╱林中斌】 2010.01.07 03:36 am

針對「全球暖化」危機,一百九十三國、一百一十九位元首齊聚一堂,剛開完哥本哈根峰會,「全球寒冬」在二○一○年元旦立刻報到!這難道是大自然給人類開的大玩笑嗎?
華北暴雪六十年罕見。南韓首爾遭近百年來最大暴風雪襲擊,積雪廿六公分打破歷史紀錄。美國北部明尼蘇達、北達柯他州、及甚至東南部佛羅里達州創歷史低溫。英國出現卅年最冷冬天。北印度寒流下數十人凍死。
當寒冬災難愈來愈多
其實全球寒冬的災難於○六年已開始,但被解讀為「例外」或「非典型」。問題是:當例外愈來愈多時,所謂的「典型」必須修正,否則便可能淪為科學歷史上權威學派後來被取代的插曲。讓我們回顧:
○六年一月是歐洲七十七年以來最冷的一月,維也納地鐵鐵軌凍裂。同月,日本大雪創紀錄,死亡八十九人。二月新疆大雪達零下攝氏四十一度,一百多隻寒帶生物鵝喉羚死亡。○七年一月暴風雪襲全歐,交通大亂,四十人死亡。澳洲新南威爾斯有五十年以來最冷的二月。九月法國突然下起大雪,乾熱的耶路撒冷居然降雪三次。○八年一月歐洲冰風暴,死十多人。二月中國遭到五十年未遇的大雪災。三月美國罕見大風雪來襲,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降雪量創百年紀錄。二、三月間阿富汗遇上幾十年不見的嚴冬,凍死九百多人。七月南極氣候反常,數萬企鵝寶寶凍死。十二月美國暴風雪,十一人死亡。○九年二月英國暴風雪,陸海空交通癱瘓。
熱的更熱,冷的更冷。氣候變遷的全貌是「氣候極端化」,而不再只是「全球暖化」。此外,「全球暖化」尚有若干盲點。
一、無法解釋頻仍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從一九○六到二○○五全球表面溫度上昇不過攝氏零點七四度,若說可影響三到六十公里厚地殼下一千三百度高溫的岩漿,太勉強!英國學者Bill McGuire說,南北極冰融化,地殼上重量減低,所以反彈引發地震。問題是:為何地震發生在印尼、日本而不在南北極?何況,冰融後變水,總重量不變。二、無法解釋生物迷途。愈來愈多的海豚、鯨魚擱淺自殺,候鳥飛錯地方。三、無法解釋增強的太陽磁爆。
全球磁變和天體運行
「全球暖化」和工業革命後大量燒碳(煤、石油等)同時發生。雖然燒碳引起暖化,但是並非唯一的原因。從十五到十九世紀,地球經過一段「小冰河期」。之後,地球表面溫度自然反彈上昇。暖化多少來自反彈,多少來自燒碳並不清楚。何況近年來,地球受外太空的衝擊增加,多少轉為暖化,也不清楚。
這一切可用更深層的原因解釋:全球磁變和天體運行。過去百年來,地球磁力減低百分之七。根據美國「航太總署」○八年十二月報導,懸在空中像一個大肥皂泡保護地球的「磁氣圈」已破了四倍於地球大小的洞。根據Discovery頻道報導,整個太陽系外面更大的「磁氣圈」,過去廿年來變薄了百分之廿到卅。太陽的磁流及外太空射線影響地球更沒遮攔。
學術也像政治,一度被打壓的勢力獲得主導地位之後,很容易打壓其他的勢力。「全球暖化」在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奔走說服各界之前,曾是弱勢的「造反派」。如今,「全球暖化」成為政治正確的當權派,許多灰色的議論都成非黑即白,不容細膩而準確的探討。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2010/01/07 聯合報】@ http://udn.com/



北極震盪 全球連「凍」
【聯合報╱彭啟明、楊之遠】 2010.01.08 03:15 am
彭啟明/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台北市)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台北市)

四十七年前的今天(民國五十二年一月八日),台灣創下有氣象觀測以來最低溫紀錄,台北市低溫跌破零度,就連中南部也出現清晨地面結冰現象,該月分並創下有史以來一月分最低溫,台北只有三天高於十度,就連台南也只有一天高於十度,該年低溫造成中南部農漁業損失超過十餘億。
當時的低溫和近幾周類似,都是全球連動性低溫,包含北美、歐洲及亞洲都創下低溫雨雪天氣,主要原因為北半球冷空氣的源頭—北極,發生北極震盪的天氣現象所造成,這指的是北極交替出現的氣壓周期變化現象。當低壓強時,將引發環流增強而鎖住冷空氣不致大幅影響北半球,此時北半球冬天溫度也會比平常來得高,稱為「正相位」(暖相位)。當低壓弱時,其周圍之環流也減弱,冷空氣隨著流洩至北半球,此時北半球冬天溫度也會比平常來得低,稱為「負相位」(冷相位)。
北極震盪大約每十年發生一次,但可預報度甚低,只有一至兩周的預報期,但影響之大可造成北半球大範圍低溫現象。展望未來幾周,有機會在一月下旬前緩慢的回到正常狀況。
這次現象是否為全球暖化所引發的氣候變遷?以科學角度來看,屬於短期變化之天氣事件,是否和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有關還需要時間研究探討,目前仍未看出有直接關聯性,大家不必過於緊張。這純粹是屬於天氣變化過程,並非今年僅有,過去也曾出現過。
這次很幸運,台灣附近由於水氣多、偏溼冷,加上冷空氣移入前先受到溫暖洋面緩和,有效減緩冷空氣影響,因而沒像對岸那麼冷,事實上對岸受到北方冷氣團影響,地面的零度等溫線已經南下擴及到浙江及福建一帶,若少了這些因素,台灣有可能出現極低溫現象。
除了冬季的冷之外,目前要面對的問題是中南部旱象,這可能得期盼今年的聖嬰現象來解決。
由於東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溫持續偏暖,根據許多國際氣象單位所公布的資料顯示,預計聖嬰會一直持續至五月。過去在類似的情況下,常會發生春雨偏多,例如民國七十二年也是在聖嬰現象影響下,二月起便開始陰雨綿綿,並提早出現打雷,超量的降水造成南部水庫提早洩洪,該年梅雨季並創下持續時間長及雨量多的紀錄。
若今年聖嬰現象持續發展下去,則很可能對二、三月分的降雨帶來一絲希望,正如同希望中秋節出現好天氣才能夠賞月,今年若出現多雨的農曆新年,這也是所謂的風調雨順。
【2010/01/08 聯合報】@ http://udn.com/



北半球驟冷急凍 英千年大雨+大雪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10.01.08 04:09 am

北京近日在近40年來最冷的晨溫中打哆嗦,降雪量創下1951年以來新高,南韓首爾繼4日降雪25.8 公分創下百年來的新高後,7日氣溫又驟降至7年來最冷的攝氏零下14 度。不僅東方國家如此,英國也遭遇了1981年以來最長時間的驟冷急凍(cold snap)。
北半球許多國家今年冬天真不好過,各地紛紛出現數十年來罕見的低溫。北京上個周末的暴風雪規模創下了數十年來的新紀錄,6日的氣溫降到攝氏零下16.7度,為北京自1971年以來最冷的一天。中國氣象局7日說,中國北部、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未來幾天還會降下更多雪。
英國一個多月前才降下「千年一遇的大雨」,現在又面臨大雪的侵襲。英格蘭西北方的伍德佛德(Woodford)、南方的班森(Benson)在一夜之間溫度降到攝氏零下18度;格拉斯哥降到攝氏零下9度;倫敦則降到攝氏零下3度。
受到低溫和大雪的影響,英國數百間學校7日關閉、足球比賽宣布取消,數百航班也因此停飛。英國氣象局指出,英國自1981年以後,即未曾見過如此冰冷的天氣型態,未來且可能繼續下雪。
英國還不是歐洲大陸最冷的國家,北歐挪威7日最低溫冷到攝氏零下40度,首都奧斯陸街頭已看不到公車,因為連油箱裡的汽油都可能結冰。
【2010/01/08 聯合報】@ http://udn.com/



暖化是趨勢 急凍僅短暫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記者蔡永彬╱報導】 2010.01.08 04:09 am

一個月前,世界各國領袖齊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在氣候變遷峰會中力陳地球暖化將造成的人類浩劫。想不到,現在中國、南韓、英國、法國、奧地利、荷蘭紛紛傳出寒害,人們快被凍僵。望著皚皚白雪,有人不禁問:「不是說全球暖化嗎?」
專家說,地球目前仍然處在趨於暖化的長期態勢中,驟冷急凍只是短暫的變化。美國「全國氣候資料中心」專家阿恩特指出,2009年是地球自1880年以來10個最暖的年之一。
英國東盎利亞大學環境科學教授道爾林表示,研究氣候變遷不宜見樹不見林,今後還會有異常冷或異常暖的12月和1月,但低溫紀錄會變少。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為何在「暖化」的趨勢之下依然出現「寒冬」,學界有不同說法。十幾年前,有學者提出「北極震盪」,指北極低壓區的氣流強弱交替現象。氣流強時稱「正(暖)相位」,北半球會變暖,反過來就是變冷。另一個學說是「深海循環」,認為地球高、低緯度的熱量交換是由大氣、海洋交互作用,但目前對海洋作用的研究並不多。鄭明典表示,今年北極的氣流最弱,連帶造成寒冬,地球暖化造成的增溫現象跟著緩和。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指出,「暖化」並不是慢慢變熱,而是「平均溫度」逐漸提高。英國倫敦破了30年來的低溫紀錄,但平均溫度還是在上升。「極端氣候」並非只有冷、熱,發生在台灣的不是溫度,而是暴雨。「人們要習慣氣候異常,而且不容易『拉回來』了。」
【2010/01/08 聯合報】@ http://udn.com/



江源頭 格拉丹冬冰川5年來急縮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0.01.07 04:10 am

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冰川也出現明顯退縮趨勢。青海省遙感中心五年來的監測顯示,長江源頭格拉丹冬地區冰川已出現明顯退縮跡象,其中二號冰川一年退縮逾十一平方公里,長江水源將受到影響。
格拉丹冬地區冰川位於青藏高原長江源區,是長江源頭重要水源補給區,冰川水資源增多或減少,對長江上游地區水資源狀況和區域生態具重要影響。二○○三年初,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利用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對格拉丹冬地區的七十多條、八百九十九平方公里的冰川變化進行分析,發現這地區冰川面積的變化不大,三十年之間,冰川面只減少了百分一點七。
大陸科學家認為,長江源的冰川屬於極大陸型冰川,這一地區氣候極端寒冷、降水相對稀少,導致發育的冰川冰溫低,運動緩慢,這類冰川對氣候變化的反應相對較遲鈍,故而冰川退縮幅度較小,這有利於長江源區有穩定的冰川融水補給,因而對保持周圍生態環境系統向良性方向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過,五年來格拉丹冬冰川退縮的迅速驚人,部分冰川五年來的退縮程度,已超過三十年的平均值。
青海省遙感中心利用國家對地觀測系統和最新投入應用的風雲三號衛星逐日遙感資料,對二○○四年至二○○九年格拉丹冬地區冰川面積進行動態監測評估。青海省遙感中心工作人員李曉東表示,他們在遙感圖上將格拉丹冬地區冰川群中三個較大冰川主體自西向東分別編號為一號、二號和三號冰川。
監測結果表明,格拉丹冬地區一號、二號、三號冰川面積分別從二○○四年的一百九十七點五平方公里、七百零二平方公里、八十五點五平方公里減少到二○○九年的一百七十三點七五平方公里、六百三十五點七五平方公里以及七十七點二五平方公里。
其中,覆蓋區域較大的二號冰川退縮速率明顯高於其餘冰川,其冰川面積下降趨勢每年達十一點一平方公里。其動態變化表明,五年來格拉丹冬地區冰川總體呈現明顯的退縮趨勢,其對長江上游水資源和生態的影響,引起大陸科學界的關注。
【2010/01/07 聯合報】@ http://udn.com/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367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