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者10問 許達夫
2010/01/04 18:18:15瀏覽402|回應0|推薦1
讀者10問 許達夫
講義雜誌 2010/01/04

【文.採訪/黃瀚瑩】
什麼機緣讓你走上醫學之路?
我的父母都是醫師,從小我在診所長大,對這個行業既感到熟悉,也很有興趣。學生時期,我除了熱愛生物、化學等科目,還喜歡畫畫,曾在校內舉辦畫展,甚至一度想報考美術系,後來認為自己的創造力不夠而作罷。進入台北醫學院後,我選擇研究神經學,由於腦神經分布非常複雜,要讀好並不容易。若想成為腦神經外科醫師,醫學院畢業後還必須接受六年嚴格訓練,諸多嚴苛的條件,讓不少學生卻步,二十多年前,幾乎沒什麼人願意投入這個領域。
我很幸運,前後遇到許多傑出的老師指導,加上本身的努力,我在一九八二年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成訓練的腦神經外科醫師。由於興趣和熱情,這條路走來雖然辛苦,但我也甘之如飴,一直認為自己選了一條正確的路。
你曾在二○○二年發現罹患直腸癌,從醫師變為病患,對你的人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以前我是醫師,高高在上,一下子成了病患,感覺像從天上掉了下來。一開始我不能接受自己罹癌,在床上癱了好幾天,腦中一片空白。漸漸地,我冷靜下來,寫好遺囑,告訴自己「要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最後我甚至感謝老天讓我得到了癌症。─罹患癌症,我才能感同身受,真正了解病患身體的痛苦、內心千頭萬緒的煎熬與牽掛;罹患癌症,我才赫然發現醫師不能只是「醫病不醫人」,因為許多疾病都導因於心理問題,或不良生活習慣的長期累積;罹患癌症,我才學會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對生命感動、感謝、感恩。
請問你當初是以怎樣的思考角度拒絕繼續放化療,改用自然療法?
我在住院期間,一方面接受放化療,一方面研讀大量資料,各種可能治療癌症的方式,我都積極了解,包括中醫、養生食品、民俗療法、氣功……等。
二○○三年,醫院通知我住院開刀,辦理手續時,我觀察了許多癌症病友,發現他們不是頭髮掉光,就是臉色發黑、無精打采。但這其實都不是癌症造成的,而是心理的恐懼、放化療的折磨導致的。況且癌細胞是殺不死的,一味趕盡殺絕,只會破壞更多好的細胞,影響身體的自癒能力。我開始思索:難道所有的癌症,都該接受放化療嗎?有多少患者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放化療引起的併發症?最好的證明就是:儘管醫學技術一日千里,但癌症病患的死亡率卻始終沒有下降,可見正統西醫無法治好癌症。
當下我如夢初醒,拒絕後續的手術,身邊的朋友、醫師都勸我,還有人斷言我活不過三年。但我做事最討厭拖泥帶水,一旦決定就會堅持到底,而且有承擔後果的覺悟。我決定「與癌細胞和平共存」,開始吃素,持續雞尾酒自然療法,練梅門氣功……感謝老天,我活了下來,而且身心狀況比生病前還好。
不過在此我必須特別說明的是,很多人看了我的書,誤以為我反對正統西醫,其實不然。西醫也有其不可取代之處,但我認為西醫治療應適可而止,不要讓「治療」變成「折磨」,因此西醫與自然療法兩者應該彼此截長補短,往「全人醫療」之路邁進。
坊間號稱能治療癌症的方式五花八門,讓病患無所適從,你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癌症病患與家屬的徬徨無助,讓他們好比溺水的人,看到什麼都想要抓,然而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知道的方法愈多,反而愈讓人焦慮。我的建議是:第一,有問題要「問對人」,這點非常重要。例如若想向營養師請教,就只問他營養問題,不要問他醫療問題。尤其有很多「撈過界」的人自以為是癌症權威,他們知道大家都喜歡「聽好聽的、聽輕鬆的」,便利用這一點做出許多不恰當的建議,甚至藉此斂財,真是害人不淺。第二,我時常告訴病患「求外不如求內」,當我們廣泛吸收了各方說法後,一定要冷靜下來,經過消化、比較再做判斷,不要道聽塗說。
你的著作中除了強調身體健康,更強調心靈健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
我曾輔導上千位病患,深刻感覺到「心念轉變最難」。有些人在得知罹癌後亂了手腳、歇斯底里,最後簡直是活活嚇死自己,有些人從此成為「三等公民」─在家「等吃、等睡、等死」。但相反地,也有人罹癌後能看開生死,甚至發下大願,幫助別人……最後怕死的,死了;不怕死的,卻活了。所以我常告訴病患:想治好癌症,就要先忘記癌症。如同聖嚴法師所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才可能化危機為轉機。
我除了將這樣的觀念寫入書中,也會替我的病患上課,更鼓勵宗教團體多與醫師合作,幫助患者達到「身心靈」的平衡,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健康。
你覺得台灣醫療環境缺乏什麼?能夠做哪方面的改進?
政府實施健保後醫師所得下降,醫療品質也一落千丈,有些醫師眼裏沒有看見病患,只看到病患口袋裏的錢,為了拚「業績」,要病患開一些沒有必要的刀;醫病關係的緊張,為了避免醫療糾紛,再熱誠的醫師最後也可能選擇明哲保身……
此外,健保評鑑制度也是一大問題。為了爭取更多健保給付,大醫院的院長每天應付評鑑就忙不完了,哪有多餘心力關心其他的事?表面上專家評鑑出的結果很漂亮,但病患的感受卻很差,根本是本末倒置。然而,最大的受害者永遠是病患,病患進了醫院,彷彿只能任由擺布、自求多福,但病患何其無辜?我認為,除了政策需要修改、醫德必須加強,病患也要學習自保,要求知道更詳盡的病情報告和解釋。
你有什麼建議想與醫學後輩分享?
醫學院的學生不能只想到醫師的風光,卻不願意接受醫師的辛苦。除了必須腳踏實地,學會基本技術,更要學會醫學倫理。我建議醫學院的學生不要只關在白色巨塔裏,要多參加其他活動,多關心人、關心社會,將能學到課本上絕對沒有的知識。
請與讀者分享保健的小技巧。
首先要知道「壓力是萬病之源」,但生活中無論工作、家庭、經濟……都會帶來不同壓力。若不能避免就要學會「切割」或「包容」。例如,如果你感覺工作壓力實在太大,那就換一份工作,這是「切割」;若礙於現實不能辭職,那就停止抱怨,往好處想,如「我很努力,也許某天會被加薪」或「我在這裏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這就是「包容」。
此外要注重飲食,少吃肉類,選擇新鮮、沒有經過加工、來源清楚的食物,多喝抗氧化水。重要的是要「愉快地吃」,因為你究竟能吸收多少營養,不是由食物決定,而是由你的身體決定的。我也建議大家運動,而且「天天做才是真正的運動」,一天只要抽出半小時即可。其他的保健訣竅,包括正常排便、不憋尿,不沾菸酒檳榔,睡眠充足……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也很簡單,但要身體力行才會有用。
對於未來你有什麼計畫?
不少西醫相當排斥自然療法,認為它「不科學」,但這些醫師卻忘了,一味排斥才是真正的「不科學」。我希望藉由長期追蹤,提出讓西醫也能接受的數據,使所有醫師都能用更好的方式幫助病患,期待下一本書不僅是《感謝老天,我活下來了》,而是《感謝老天,我們都活下來了》。我也希望將來能讓「病友」會更多樣化,例如成立讀書會、健康廚房等。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的病患發現腫瘤消失,高興得痛哭流涕時。此外與家人、朋友相處,也讓我感到非常幸福,我覺得現在的我,是有生以來最快樂的時候,因為我充分地體認到「幫助別人幸福,自己才會幸福」。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09年12月號】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365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