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30 22:12:24瀏覽1637|回應1|推薦1 | |
減排協議難產 抗議者挨警棍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2009.12.17 03:09 am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召開10天後仍無具體進展,會場內各國代表焦頭爛額,連峰會主席都宣布請辭。會場外的抗議者試圖衝破封鎖,遭到警棍和催淚瓦斯伺候,已有240人被捕。 超過120位各國領袖將於17、18日舉行正式峰會。由於與會代表層級愈來愈高,安全措施也跟著加強,一些原本獲准與會的環保團體16日都被拒於門外,加上警方和示威者對峙,不少與會者排隊數小時還進不了會場大門。 各國環保官員為了擬定「京都議定書」的替代方案,以便讓各國領袖簽字,展開密集談判,但對於減排數量和補助窮國的金額遲遲無法達成協議。印度環境部長甚至以「住進加護病房」描述「京都議定書」的處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透露,這次會議協議可能不包括對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援助金額。他表示:「我們可以明年再開始討論這個問題。」 原先擔任峰會主席的丹麥環境部長海德格16日宣布請辭,改由丹麥總理拉斯穆森親自上陣。海德格解釋各國領袖即將登場,總理比她更適合擔任峰會主席;但部分窮國指控丹麥政府操控會議進展,企圖達成對歐盟有利的結論,被認為是海德格去職的原因之一。 已開發國家從減碳承諾、減碳衡量與核查標準等多方面,對中國公開非難,這種聯合開火與前兩個月中,這些國家讚揚中國減排努力的論調,有天壤之別。但中國代表已亮出底線,即絕不會同意對中國減碳的核查。 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自主採取的減緩碳排放行動是公開透明的,有法律保障,有統計考核體系和問責制度,要向社會和世界公布,但絕不接受國際「三可」 (減碳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 這次峰會最具體的成果將是保護森林協議。各國代表16日收到此協議的最後草案,對保護森林的國家給予金錢補償,補償項目包括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泥炭地、沼澤地和田地。環保團體長久以來一直催生這種補償機制。 【2009/1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口號減碳 不如生活儉約 【聯合報╱齊心/中興大學昆蟲學系主任(台中市)】 2009.12.16 03:38 am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讓很多議題受到短暫重視。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都是公眾議題。但公眾議題往往就是人人都會「表示」關心,也可能會提出言不及義的批評與建議。其實大多數人可能根本不了解這些生態議題,或者所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農民曆」。我國的農民曆不只是可以讓一般人選「黃道吉日」,也決定「播種」與「收穫」等重要的農耕時期。孟子的「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充滿生態智慧。十二日馬總統在「治國週記」中提出「再不節能減碳,農民曆要改寫」警告,的確是可能的。但是如何去改寫「農民曆」,卻是非常困難的生態學問題。 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有效積溫」才能完成發育或開花結果。對壽命以「年」計的人類而言,數年內看不到「氣候變遷」對人口的影響。昆蟲壽命多以「天」計,生長發育受溫度影響大,「暖化」可能讓農業害蟲與登革熱病媒蚊出現時間提早、代數增加、數量增加,我們可能必須面對更多的農業災害與流行病問題。 經濟不景氣時,間接迫使我們「節能減碳」,減少浪費。談到浪費,在台灣最浪費的可能是政府單位。法規能防堵貪汙,卻不易防止浪費。國立大學的浪費也很嚴重,例如國內學術界喜歡開「研討會」,用公家的錢交際應酬,研討會題目一再重複或炒冷飯。 一九九八年,德國畫家Thomas Jacobi在台北德國文化中心辦畫展,其中一幅畫「Landschaft des Reichtums: Der Leidenschaft und des Glucks」描述台灣的社會,畫中一位戴斗笠的農夫看著股價曲線圖,他面前卻是一片乾枯的稻田。可惜沒有太多國人重視國內的「虛浮與浪費」。 絕大多數的生態環境問題都是由於全球人口大幅增長,與伴隨之無節制的自然資源利用與浪費。窮困地區的漁民為了養家活口用炸藥炸魚,富裕國家的漁業公司利用先進的捕撈設備大量捕撈魚蟹,謀取巨大商業利益。氣候峰會上,「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針鋒相對,也反映「問題製造者」與「既得利益者」、富人與窮人之間的衝突。 生態問題除科學外,也涉及國際政治、經濟、教育、法律各方面。很多政府要員年輕時都沒有上過生態學,面對生態問題難免應對無方,也可能導致未來的生態浩劫,那麼我們就會像米勒的「拾穗」一樣辛苦拾穗求生。 目前人類的生態智慧仍然不足以面對各種生態問題,光有「節能減碳」口號,不如全面推動「全民儉約」的生態生活觀。 【2009/1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中拒監督、美不讓步 氣候峰會鬧僵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2009.12.16 04:19 am 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接近尾聲,排碳大戶美、中15日相互指責對方缺乏誠意,近乎攤牌的叫陣讓峰會前景蒙上陰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趕緊充當和事佬,呼籲雙方停止攻訐。 中國指責美和其他富國退守自己對於對抗全球暖化的承諾。潘基文則呼籲富國和窮國都應該加碼減碳,歐盟也呼籲美中雙方加碼減碳。 紐約時報15日報導,美中陷入嚴重僵局。中方堅持中國排碳絕不受任何國際性監督,「這是原則問題」,美國則表態,若無此可靠國際監督驗證中方排碳,美方不支持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達成的協議。 峰會15日最新出爐的草案不含任何明確數據,且未明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長期目標、溫室氣體排放高峰期、預期的全球暖化極限,也不包含準備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貧窮國家提供的援助金額。 這些核心問題在與會部長間繼續討論,期望在18日前達成共識,屆時將擬出一份協議送至世界各國領袖。 英國首相布朗、澳洲總理陸克文和巴西總統魯拉預計15日抵達哥本哈根,希望藉由親自督軍讓新的協議儘早出爐。 紐時指出,中國若不願接受國際排碳監督,恐怕將面臨美國的懲罰性關稅,因為眾院已經通過對未達減排標準的國家實施懲罰性進口關稅,以保護美國產業,參院議員也已向歐巴馬提出類似方案。一名美國官員稱,此舉將有助中國在最後一秒鐘達成協議,「因為中國最怕的就是更多的關稅」。 中國副外長何亞非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中國自己的法律就會約束排碳,不需外人監督,「這是原則問題」。 【2009/1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溫家寶:減排,共同但有區別責任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9.12.18 06:18 am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高峰會十八日登場,兩大碳排放國美國和中國在峰會前夕叫陣。白宮發言人說,落實協議的機制應該受監控和檢驗。這番話顯然針對中國,因為中國雖表示自願減排卻堅持不受外國檢驗。中國總理溫家寶則強調,因應減排應該「共同但有區別責任」,意指美國等富國應對減排負更大責任。 溫家寶十六日晚間抵達哥本哈根,將在十八日出席高峰會。歐巴馬則是十八日會議最後一天才抵達會場,出席時間只有幾小時。 白宮發言人吉布斯表示,歐巴馬總統希望他出席氣候會議,能幫忙推動會議獲致突破,達成協議。但吉布斯重申,不管達成什麼樣的減碳協議,華府都希望,落實協議的機制應該受監控和檢驗。中國則再三聲明不受檢驗,北京堅持的立場是自願減排,但絕不接受國際約束和檢驗。 吉布斯表示,「任何能夠運作的協議,都應該是透明的。也就是說,任何協議都應該受檢驗,才是可以運作的,具備這樣的透明度,我們才能曉得大家真的在落實協議」。 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見丹麥總理拉斯穆森時,則重申中方堅持因應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溫家寶說,哥本哈根會議已到最後關頭,各國必須著眼大局,立足現實,照顧彼此關切,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鎖定已作出的承諾,達成一個為各方所接受的成果文件。 觀察家指出,這番話顯示溫家寶不會給會議「送禮」,也就是中國將堅持自願減排最多百分之四十五,不會再多。減排不受國際檢驗,也不會讓步。 美承諾在二○二○年將排碳量降到比二○○五年水平少百分之十七,但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家要求美國減排百分之卅四,這就是中方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也就是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應有不同的減排標準。 ※延伸閱讀》 ‧中拒監督、美不讓步 氣候峰會鬧僵 ‧減排檢驗 中美互槓 ‧聯合筆記/中國的碳政治戰爭 【2009/1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新約允實行貿易制裁 我出口添變數 【聯合報╱特派記者薛荷玉】 2009.12.18 03:58 am 全世界正在關注二戰之後,最重要的世界領袖集會─哥本哈根會議是否將簽署協定,還是只有政治宣言?工作小組力促大會能夠簽署兩項協定,帶給全世界一份環保大禮。 能否促成協定,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中國總理溫家寶的態度是關鍵,美、中面臨的國內外壓力極大。工作小組目前草擬完成的,包括「京都議定書修正案」(AWG-KP)及公約架構下的「長程合作行動」(AWG-LCA)兩份文件。前者是應開發中國家要求,要「附件一」國家(明確訂有減量承諾的國家,包括德、日等三十九國)完整履行京都議定書承諾,過去沒給的錢、沒減的碳,不該一筆勾銷,而應將舊約原本二○一二年到期的期程,延至二○一七年或二○二○年。 且公訂的溫室氣體,也將從傳統認定的二氧化碳等六項之外,再增加三氟化氮,即半導體及TFT-LCD薄膜製程中使用的清洗劑。 「長程合作行動」則將擴大參與,將一百九十二個締約國都納入,且除國家、準國家,包括地方政府、私人企業、公民社會,及青年、婦女全都包括,展現全面參與及人權的觀點。 新約針對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訂出雙軌制,京都議定書的「附件一」國家必須訂出明確的減量承諾,除訂出二○五○年的長程目標,比一九九○年減百分之七十五、八十五、或九十五以上,還必須有每四年檢討一次的中程目標;開發中國家則採自願性減量,可將目標設定在二○二○年減百分之十五至三十,且可得到來自富國的財務協助。 這其中對台灣影響最大的,即新約中的貿易措施條文,它將允許美國等以關稅、邊境稅、碳稅等方式,實行貿易制裁,對台灣出口產品投下變數。 另一項迫在眉睫的影響是,新約規範對象從國家延伸到私人企業,未來可能以產業形式管制碳排放,如限制全球航空業、海運業、鋼鐵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台灣產業無法置身事外。且台灣無法以開發中國家名義自公約取得財務協助,企業未得補助、還是要盡義務,對國內企業壓力特大。 從工作小組連夜加班情況觀察,大會及各國還是希望在最後一刻「丟出救生圈」,讓一百十九國領袖參與的會議不致破局;本屆大會主席康妮‧海德嘉(Connie Hedegaard)臨時下台,希望平息開發中國家批判此次會議偏袒已開發國家的聲浪。 而對最後登場的兩大巨星,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總理溫家寶來說,毀約、空手而歸都是最糟的選擇。尤其是剛為了「還未做的事」而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歐巴馬,在哥本哈根代表美國做出延緩全球暖化的承諾,應該就是那件「還未做的事」了。 【2009/1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對抗氣候變遷 美推千億美元援窮國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田思怡/綜合報導】 2009.12.18 05:50 am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十七日進入領袖峰會最高潮但前途未卜。東道主丹麥表示,由於富國和窮國的協商陷入僵局,要達成全球協議可能要等到二○一○年在墨西哥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 但讓人振奮的是,已抵達會場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表示,到二○二○年時美國將發起與其他富裕國家共同提供一千億美元資金,供貧窮國家對抗氣候變遷,但前提是全球須達成氣候條約。 她說,任何協議必須納入一套保證能履行減碳的制度,各國「必須承諾(減碳)透明化,否則將破壞整體的努力」。公約秘書長狄波爾說:「美國宣示將募集的長期援助數字是一大利多,我們將開始與各方協商,看他們認為金額是否足夠。」 主辦國丹麥十七日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反對下,被迫放棄新協議草案。迄今已開發和未開發國家仍對那些國家應減排、應減排多少,及富國應對窮國提供多少補助談不攏。 事實上會議七日登場並不被重視,繼美中領袖表態將參加後才聚焦。但會才開不久,便因一份外洩草案惹惱開發中國家,富國與窮國對援助金額和承諾減碳量喬不攏,部分媒體直言,會議「早在開幕前就失敗了」。 會議膠著主要原因,不外乎富國和窮國對減碳額度和補助窮國金額始終談不攏。早前外洩的「丹麥草案」偏向富國的立場更惹火開發中國家,中印甚至在十四日帶頭退席。 仍有與會者認為會議閉幕之前,仍有達成協議可能,原因有二。一是窮國還是需要錢,即使談判到最後,富國拿出的數字仍不能使他們滿意,總比空手而回好。二是擅長文字遊戲的外交官和律師等與會人士,必定使出絕活,擬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條文。 稍早歐盟提出每年資助窮國一百一十億美元的計畫,日本表示未來三年願提供一百九十五億美元給窮國,條件是必須達成協議。 非洲國家集團也提出十年內一千億美元的受贈計畫,符合歐盟領袖提供給開發中國家的額度,但遠低於開發中國家組織「七十七國集團」開出的十年四千億美元。 氣候會議只剩一天,美國總統歐巴馬最後一刻抵達能否解開膠著局面。 ※延伸閱讀》 ‧德總理警告: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可能失敗 ‧幫窮國抗暖化 歐盟3年砸3400億 ‧新聞分析/窮國與富國 生存權爭奪戰 ‧冷眼集/救地球,還要分貧富? 【2009/1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觀察站/兩高一資 前進中國不准碰 【聯合報╱記者 汪莉絹】 2009.12.18 06:18 am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受惠大量外國資本,但也承受沉重的環境壓力,成為外資高汙染產業的樂土。氣候變遷帶給地球沈重負擔,「修補地球」是當務之急,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第一,承受國際強大減量壓力,要求外國投資者減少在中國的高耗能、高汙染事業的投資。大陸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說,「如果有偷偷上的,一旦查出,絕不輕饒。」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為吸引外資,給予稅收、土地許多優惠,甚至降低環保要求,出現許多高汙染、高耗能外資企業。 因應氣候變遷及節能減碳,中共二○○七年公布國家方案,並成立國家級工作小組,由溫家寶擔任組長,從中央到地方、企業到民間團體,全面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外資企業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高耗能、高汙染的外資企業更是首當其衝。 大陸曾統計,一九九五年到中國投資高耗能、高汙染產業的外商,占外資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二○○五年這個數字上升到百分之八十四點一九。 高耗能、高汙染外資企業前進中國近兩年改觀。去年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限制或禁止高耗能、高汙染及部分資源性的「兩高一資」的外商投資案件。 二○○七年以後,中共就以行政和市場等手段,大力限制外資投資「兩高一資」產業,對這類產業的產品出口,加徵出口關稅,並取消上千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等。 此外,為加強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社會責任,大陸環保部門和環保團體也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監督和曝光。「綠色和平組織」曾發表調查報告,包括殼牌、雀巢在內的十八家企業未能坦承在中國製程的汙染情況,這些跨國公司甚至逃避最基本的環保法規,遭到中國社會的指責。 去年五月以來,列名「世界五百強」和「中國一百強」的公司所屬的廿五家工廠因排放汙染物,遭到大陸環保部門在網上公開,其中有八家跨國公司的九家工廠。 對於中國因應節能減碳的諸多措施,廣東順德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湯偉立坦言,低耗能和環保是外資進入中國必須的核心指標,他說,「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了,企業必須適應」。 ※延伸閱讀》 ‧中拒監督、美不讓步 氣候峰會鬧僵 ‧減排檢驗 中美互槓 ‧聯合筆記/中國的碳政治戰爭 【2009/1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搶救地球/碳交易如贖罪券 富國得利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09.12.19 02:42 am 大學時代,熱中搖滾樂的社團學長總愛說唱歌改變世界。有次到卡啦OK,我才發現這朋友竟是連半音和全音都分不清的音癡! 也許他指的是歌詞,但經過多年,看到新聞說哥本哈根峰會選了巴布狄倫的反戰老歌《大雨將至》作為非官方主題曲,忍不住想:不就是那個常出現在時尚雜誌,替名錶代言的宗教歌手嗎?人類文明謊話太多,尤其,謊言在現代還美其名為「行銷」。 稍稍檢視,任何人都會發現不管是氣候峰會裡的科學家,或場外哼著歌曲被警察逮捕的抗議分子都只是小配角,最後一天出現的大國政客才是關鍵。 德國總理說得很白:「美國的減碳目標『野心不夠』。」美國是有史以來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在峰會前公布的目標是到二○二○年時,依二○○五年水平減少百分之十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巴馬以明星姿態登場氣候峰會,卻無法帶來比以往把京都議定書當廢紙更積極的「改變」,確實令人失望。 整個氣候峰會的主題就是一大謊言。所謂「碳交易」,形同古代天主教贖罪券,以美國為首的富裕經濟體不須實質減碳,只須拿錢給窮國,叫窮國人民不用電、不砍樹,富國明星可繼續坐私人飛機飛來飛去。 比歐洲古代更「進步」的是,美式資本主義竟能從贖罪券裡看到新商機!金融機構早就把碳交易當成金礦了,不但買賣減碳額度的業務本身有龐大的佣金,綠能產業的股權投資也衍生巨大利益,華爾街不但可替客戶媒合減碳額度,還可從減碳額度價格的波動獲利!而且隨著發展中國家陸續立法限制碳排放,碳交易簡直奇貨可居,更有利可圖。 台灣的角色尷尬,從各種數據看,我們的環保都不及格,但氣候變遷的議題在本地比寒流更冷,人們若非置身事外,照舊騎著噗噗去巷口買菸,就是想從尚未存在的綠能產業裡挖銀兩,或計算著國際減碳條約將如何影響出口貿易。然而,多少人肯自我犧牲,過個誠心減碳的生活方式?多少人在用公民權力監督島上汙染源(包括自己)的減排? 【2009/1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氣候撲克賽歧見拉近 協議難產 【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09.12.19 05:41 am 聯合國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歷經十二天馬拉松式談判後,儘管美、中設法縮小分歧,決議依舊難產。峰會原定十八日落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要求與會各國領袖加開臨時會,針對協議草案中2050年之前全球減碳百分之50,以及2016年之前,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進行磋商,希望做最後努力。 這場被喻為「氣候撲克大賽」的會議,莊家是富國領袖,籌碼是未來十年援助開發中國家的數千億美元。十八日風塵僕僕趕抵哥本哈根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一臉疲憊與不耐,呼籲各國對「雖不滿意但須接受」的會議結果埋單出場。 歐巴馬直言,「沒有任何國家能得到想要的全部東西」,不完美的協議總比會議陷入死胡同好。 歐巴馬說,他知道有些國家抱怨美國的減排不夠,但他也暗批中國對於減排始終不肯讓步。 他說:「如果我們不能互享資訊,怎能達成國際協議,這實在說不通。」歐巴馬與中共總理溫家寶十八日曾闢室密商近一小時。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嘲諷歐巴馬的提議:「皇帝半夜摸黑而來,背著所有人偷偷用非民主的方式想要炮製協議,我們是不會接受的。」 為了回應中國要求氣候變遷協定內容不應干涉主權,歐巴馬呼籲各國建立一項「不侵犯主權」的機制,以檢討各國能落實減碳承諾,並用透明的方式,交換資訊,「但必須確保協定有效執行,各國也都能遵守義務,否則協定就只成空言。」 眼看會議進行至丹麥當地時間下午四點,協議仍未達成。潘基文緊急召開臨時閉門會議,為簽署協議做最後努力。 ※延伸閱讀》 ‧溫家寶:減排,共同但有區別責任 ‧對抗氣候變遷 美推千億美元援窮國 ‧哥本哈根會議尾聲 富國捐鉅款 ‧領袖專機齊聚,轎車怠速等人 【2009/1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修補地球 中國能殊途同歸? 【聯合報╱特派記者薛荷玉】 2009.12.19 05:41 am 中國崛起,不止在經濟展現實力,這次氣候峰會的表現也很搶眼,檯面下串連上百個開發中國家,達成減碳「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共識,檯面上則高調重批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減碳承諾虛情假意,展現強悍外交談判策略,不僅深度影響國際減碳政策走向,更令人關注中國能否走出一條與歐美植基於石化燃料不同的道路? 中國人口逾十三億,2007年就成全球排碳量之首,但每人平均排放量約五噸,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人均排碳量世界第一。 立足點不平等,中國大聲反對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承擔相同的減碳責任;好比美國人的體重一百公斤,是該減個二、三成,但中國人的體重只有50公斤,是否也跟著減?這也就是京都議定書中揭示「共同但有差異性的責任」重點。 中國宣布的國家減量目標,非以排碳總量計算,而是以降低每單位國民生產毛額(GNP)的二氧化碳比為目標,2020年時降到比2005年少四十至四十五趴,除增加再生能源比,還要增加森林蓄積量。 雖然這意味著中國排碳量仍將隨著GNP成長而上揚,只是成長曲線較和緩,同時減碳結果也缺乏國際查核,但這顯示中國確實想走不同的路。 中國用實際行動宣示減碳決心,比如大量投資再生能源、參與先進國家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因此讓中國的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即將超越美國,躍升全球第一,而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上也先名列世界第一,2009年的新車平均油耗已接近美國的2016年的標準。 下決心大投資綠能產業,國際看好「中國一定強」──不論產業實力或國際外交舞台,台灣也應思考:節能減碳為誰而做? 【2009/1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氣候難民 被忽視的一群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9.12.19 05:41 am 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各國領袖全力磋商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的協定,但糟糕的是,協助氣候難民的努力迄無具體進展。 峰會中,各國領袖、遊說團體及環保人士針對抑制排碳量,以及經援窮國因應地球暖化的問題針鋒相對,但包括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聯合國大學及挪威難民會議等團體聯手呼籲,要求簽署新協定的各國「以具體措施郪適應氣候難民越來越多的問題」,並列為最優先事務。 這段文字指出:「各國應加強並確認跨國合作的形式,以滿足因為氣候變遷而無家可歸的各國氣候難民的需求。」挪威難民會議的氣候顧問柯爾曼斯科格表示:「各國不明白氣候變遷已是既成事實的嚴重性,很難促使他們正視問題的急迫性。」 這段文字盼能為各國氣候難民爭取支持及相關研究的經費,並喚醒各國正視孟加拉已受氣候變遷衝擊的事實,南太平洋的低海拔島國也岌岌可危。 【2009/1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接受監督 中國態度軟化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9.12.19 05:41 am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十七日抵達哥本哈根後隨即聲稱,美國準備與其他富裕國家在2020年前,每年為窮國籌措一千億美元,協助他們因應氣候變遷的威脅。這是美方首次提到具體數字,卻遠低於部分窮國期望的數字。 希拉蕊同時強調,提供這項金援的前提是,與會的193國必須敲定一紙更廣泛的協定,包括透明度的問題。言下之意是中國必須同意接受監督,以確認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減排進度。希拉蕊表示,如果中國拒絕接受監督,各國將「無從展開迫切必須的一致行動」。 中國對希拉蕊提議的初步反應可稱正面,立場亦略有軟化,表示願就中方控制碳排放的行動提出解釋與澄清。 一名孟加拉代表卻認為,一千億美元不足以濟事,「金額不夠,我們希望的總額是六千億美元。」 最後協定採共識決。部分小島國與非洲國家很容易因為乾旱、洪澇、熱浪及海平面升高而受到嚴重衝擊,堅持絕不接受力道不足的協定。 【2009/1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暖化不逾攝氏兩度 大國拍板、小國不認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莊蕙嘉/綜合報導】 2009.12.20 08:01 am 經過十三天的馬拉松式談判並加開臨時會,聯合國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峰會總算在昨天宣告落幕。峰會主席祭出罕見的會議程序強渡關山,讓大會通過不具法律約束力、且被小國斥為遭到出賣的「哥本哈根協定」。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坦承協定無法獲得全體共識,許多盼望峰會通過強力決議對抗氣候變遷的人士也必然很失望,但通過一個協定總比什麼都沒通過要強。 為產生共識,美總統歐巴馬前天二度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美、中、印度、巴西、南非五國終於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這個共三頁的協議版本獲歐盟國家同意,但數個開發中國家起而反對,認為被排擠,呼之欲出的「哥本哈根協定」表決因此暫停數小時。 由於任何協定必須獲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一九四國全票通過,才能成為聯合國條約。吐瓦魯等幾個開發中國家痛批黑箱作業,大會主席採取「注意到」(take note of)哥本哈根協定的方法,裁定形式上通過,但仍非聯合國正式條文。 美、中等主要國家並未具體承諾排碳量要減多少,雖承諾把全球暖化控制在不高於超過攝氏兩度的範圍,卻略過「工業革命前」的暖化標準字眼,意即暖化程度計算的起始點,未來將成另一爭議。 比較正面的成果是富國承諾未來三年提供三百億美元,二○二○年起每年提供一千億美元,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化的衝擊。 歐巴馬稱此結果為「空前突破」,不過他也表示各國仍需更多磋商,才能產生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正式條約,磋商的第一步便是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間建立互信。 ※延伸閱讀》 ‧Blog/別鬧了!哥本哈根 ‧氣候峰會 留下「殘缺的結局」 ‧峰會對談美中對槓 爭利益假對抗 ‧減碳目標不明 企業投資霧煞煞 【2009/1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峰會對談美中對槓 爭利益假對抗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9.12.20 04:17 am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十八日經過一整天的僵持、各執己見、退席和擺臉色的戲劇性發展後,總算在深夜取得有限度的共識。折衝過程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的直接較勁。 不過,德國明鏡周刊點明,別被美中不和的表相給騙了。實則哥本哈根會議仍是「中美國」(Chimerica)對抗全球其他國家,亦即兩國集團(G2)對抗一九○國集團(G190)的一次「經濟」會議。兩國不同意,會議即不可能端出成果。 同時,只要兩國經濟共生的「中美國」關係不瓦解,全球暖化等國際議題即受到兩國宰制。 周刊說,只有在兩國成為綠色科技的競爭對手,氣候協議符合兩國最大利益時,強有力的國際氣候協議才可望達成。 為不讓會議徹底破局,歐巴馬與溫家寶十八日會面兩次,一次僅兩人,一次另有印度與南非領袖在場。 歐巴馬在兩人會面時,公開堅持中國承諾的碳減排必須接受國際查證,讓溫家寶非常不爽。歐巴馬後來發表談話,稱若無國際查證,「任何協定都只是空談」。 歐巴馬態度強硬,令溫家寶受不了,憤而離開會議中心,返回下榻的旅館,且後來僅派低階官員代表他出席。 歐巴馬發現談判對手換人,他變成「上駟對下駟」時深感受辱。他火大地說:「找個能做決策的人才談得下去。」不過,雙方趕在深夜再度緊急進行外交努力。 一直到深夜,中美仍有兩點相持不下:全球長期的碳減排目標,以及中美對如何查證個別國家是否遵守承諾的「透明度」問題。中國對這兩點堅拒讓步,迫使與會人士不得不打消原來的鴻圖壯志。 各方原來希望讓歐巴馬等全世界最有權勢的政治領袖共聚一堂,能夠打破氣候會議兩周來的僵局,達成有意義的廣泛協定。結果會議仍無法擺脫開幕以來出現的立場歧異和互不信任,甚至還鬧到檯面上,使中美這兩大排碳國直接衝突。 【2009/1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觀天下/峰會協定 美贏面子、中贏裡子 【聯合報╱國際中心/王麗娟】 2009.12.20 04:17 am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針對減碳達成「哥本哈根協定」,由於未能達成既定的長期目標,美國總統歐巴馬於這次峰會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而悍拒讓步的中國,則是丟了面子,贏了裡子。 這次峰會歐巴馬積極參與,最後卻僅能對外宣稱贏得有限的勝利,儘管如此,峰會端出協定,仍讓歐巴馬可藉此遊說國會通過氣候法案。歐巴馬此次的最大收獲,是他首度讓開發中大國如中國、印度、南非於國際場合承諾減排二氧化碳。 此外,哥本哈根協定可讓共和黨籍國會議員閉口,停止要求白宮不對美國公司設限。共和黨籍議員一再表示,中國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卻不受約束,將導致美國更多就業機會外移,美國不應通過氣候法案。 不過,歐巴馬陣營欲通過氣候法案,需靠多方因素配合。健保改革法案遲不拍板,重心難轉移。同時,認為經濟已在復甦的美國人,明年必然期待就業機會增加,若非如此,國會討論氣候法令將招致反感。 中國在查證與透明化兩問題上擺出不妥協態度,導致富國齊聲譴責,一致認為是談判最大絆腳石。中方堅守城池,雖成功捍衛國家主權,但國際形象也嚴重受損。 專家認為,在哥本哈根,中國錯失了向國際展示中國在對抗氣候變遷上也能積極貢獻的一次大好機會。 【2009/1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中國不讓 減排不甩他國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 2009.12.20 04:17 am 中國總理溫家寶十八日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表示,中國政府確定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是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無論本次會議成果如何,中國都將堅定不移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 此言顯示,儘管西方國家強力施壓,中國在減少排碳方面仍無意作更大讓步。 新華社引述溫家寶的發言指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為因應氣候變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開發中國家,也是近年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截至今年上半年,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比二○○五年降低百分之十三,相當於少排放八億噸二氧化碳。中國也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最快、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溫家寶坦承中國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減排確有特殊困難,但始終把因應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 溫家寶說,本次會議必須堅持不能模糊聯合國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基本原則,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統籌安排,重點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減排目標上,放在兌現已做出的承諾上,放在行動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國際合作因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和基石,應當堅持。 中國並在同日首次發表中國節能投資公司主編的大型年度藍皮書「二○○九中國節能減排產業發展報告」,藉此向全球說明中國節能環保產業落實國家因應對氣候變化承諾的行動已全面展開。 【2009/1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哥本哈根現場/二戰後大卡司 合演大爛戲 【聯合報╱本報特派記者薛荷玉】 2009.12.20 04:17 am 二○○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一百一十九國的國家領袖齊聚在丹麥哥本哈根,這是除聯合國位於紐約的總部之外,各國領袖密度最高的地方,這場會議被稱為是人類自二戰後最重要的國際會議,但原本被期待為「歷史的一天」,結果卻是更大的失望。 哥本哈根的報紙上刊著這樣的漫畫,兩隻北極熊分站在兩小塊即將融化的海上浮冰上,拿著行動電話的北極熊對著同伴說,「結果出來了,他們要我們再等等。」 此次會議端上檯面的,是兩年來的談判結果,只等著各國領袖雲集,口袋裡揣著財務協助、搭著專機前來的這一刻,能進行法律簽署。 顯然,大卡司並不代表什麼,這仍然是一齣爛戲。全世界成千上萬的環保人士看過精彩預告片後,不遠千里齊聚哥本哈根,想搶到第一排的好座位,沒想到,開頭糟,中段無力,結局更糟。 領袖們放棄了工作小組努力兩年的協定,只想改簽一份讓參加領袖看來有面子,卻無實質內涵,名稱上掛著「哥本哈根」的政治宣言。 這個掛有明顯「哥本哈根」字樣的廉價旅行紀念品,徒有地球平均增溫不要超過攝氏兩度目標,卻沒有一個國家做出具體的減量承諾。 大國談定,小島國、非洲國家此次不想依例就簽了;美、中、英、德、法、澳洲、印度、南非、巴西的密室協議,他們再也不想買帳。 再等等,明年中還有波昂會議,明年底有墨西哥會議,再往後還有南非、韓國會議。問題是,融冰上的北極熊還能等多久? 【2009/1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氣候峰會/全球議題 中國霸權確立 【聯合報╱陳欣之/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南市)】 2009.12.20 04:07 am 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第十五屆締約國會議,最終以一分大國政治交換的最終聲明而作終,這分遷就美中利益的大會最終聲明,引發諸多道德暨情緒性的撻伐,更為未來全球人類的發展前景蒙上一片陰霾。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有三個殘酷卻不能不正視的現實。第一,自然科學應對氣候變遷的「應然」,必須讓位於全球政治利害糾葛的「實然」。應對氣候變遷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科學問題,它涉及各國經濟成長與現有國家權力地位的全球政治課題。本屆氣候變遷會議的最終聲明,在美中等強權的最終定案後宣告出爐,中、美、歐、印度等各有所得,而最大的輸家,一如早先的預料,果然是氣候變遷受創最深的落後國家暨小島國家。 第二個殘酷的現實,是個別強權的私利永遠凌駕全球的整體福祉。美中在氣候大會上的爭執有三,分別是一、兩國是否應承受具拘束性的減排二氧化碳承諾數額;二、此種減排承諾應否受到監督;以及最後,經濟先進國應付出多少錢援助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深的落後國家。 在第一點上,中美是全球兩大排放國,中美均不願多減排,但中國以歷史責任為由,要求歐美大量減排,卻不願受到國際制度的束縛,承諾一定的減排量。在第二點上,美國反制中國的富國減排訴求,要求中國的減排應受到國際監督,此點中國大陸堅守不從。最後,要求富裕先進國拿出錢來資助落後國家,證明又是口惠而實不至。中美兩強利益的角力,最終使三項爭執焦點一無所成。 美中兩強實質上已擁有全球議題的否決權,是最後一項殘酷的現實。企求全球公民社會與非政府組織可以箝制強權橫行天下,再次證明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幻影,被迫接受美中兩強的強勢論點,全球淪為美中相互維持權力平衡的可消費性籌碼。 雖有論者認為,美中受制彼此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等課題的巨大差異,兩強共治全球的合作前景並不樂觀,不過中美在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議的舉措已證明,不必大聲說「不」,中國的沉默與堅持不作為,就足以左右全球議題的發展方向。中國已取得決定全球發展進程的最終否決權。 【2009/1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氣候峰會沒具體承諾 窮國、島國開砲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09.12.20 04:17 am 眾所期盼的哥本哈根氣候協定19日出爐,由於未訂定任何具體減碳目標,引發各界一片罵聲。窮國紛紛開砲,尤其是面臨存亡關頭的小島國。各國重要媒體也難掩不滿,抨擊哥本哈根會議「失敗」、「令人失望」。 這項協定由美、中、印度、巴西、南非和歐盟重要國家談成,僅承諾將暖化幅度控制在攝氏兩度內,卻未就減碳目標達成共識。美國總統歐巴馬雖以「空前突破」形容這項結果,卻也坦承做的還不夠。 預定主持明年中旬的下一場氣候高峰會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坦承,對這項協定「感覺五味雜陳」,但表示若無這項協定,結果可能是「一場失敗」。歐洲議會德國籍代表雷能對協定結果失望,表示協定「除了援助款議題,沒有任何具體承諾。」 開發中國家為主的77國集團(G77)直指協定草案「史上最糟」,蘇丹籍輪值主席盧蒙巴狄亞平說,這是把非洲往焚化爐送,好比納粹大屠殺,並暗示可能設法阻撓協定通過。委內瑞拉代表薩雷諾女士割破自己的手,拿著鮮血染紅的棕櫚葉抗議。太平洋小島國吐瓦魯代表弗萊抨擊,這協定有如聖經中耶穌的門徒猶大為了30塊銀元出賣耶穌一樣,背叛百姓和人們的未來。 其他許多開發中國家雖不滿意,但勉強接受。印度洋島國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則呼籲各國,支持這項也許最後「結論會頗有成果」的協定。 環保人士希望破滅,「國際地球之友」主席巴錫說這樣的結果是「淒慘的失敗」。 英國衛報的網路評論指「目標太低且落空,哥本哈根會議最終失敗」。電訊報指這項協定「落得一團亂」。 美國紐約時報標題指出,許多目標未達成。義大利新聞報說簽這協定「目的只在挽回顏面」。 地主國丹麥的報紙則說,這次會議確定新的世界秩序,即美國已面臨中國成為對等(fellow)強權的情況。 【2009/12/20 聯合報】@ http://udn.com/ 哥城峰會的落空是地球生態的警訊 【聯合報╱社論】 2009.12.21 03:33 am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世界寄望甚殷,卻失敗得極徹底的會議。「認知『哥本哈根協定』」的會議成果,不是聯合國官方正式文件,毫無法律上的意義;因而「地球增溫上限攝氏兩度」、「已開發國家明年二月一日前提出二○二○年前的減量目標」兩項協定文字,形同具文。 峰會結束正式議程延會到子夜,美國總統歐巴馬密會四國領袖後宣布達成「有意義且前所未有的突破」,隨即飛離哥本哈根。與會一百多位領袖難以認同這份不具拘束力的文件,只願「認知」曾有過這樣的會議。這場徒具形式的國際大拜拜,究竟要怎樣修補地球?進入後京都時代又如何減碳?都得等明年底墨西哥的下屆峰會才可能明朗。 兩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十三次締約國大會(峇里島會議),依照公約條文,為免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滿後出現溫室氣體減量的空窗期,影響全球抗暖化進度,決議本屆、第十五屆UNFCCC締約國會議必須制訂因應後京都時代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並明確提出峇里島行動計畫做為這次丹麥峰會的基礎。但很顯然,哥本哈根峰會打亂了聯合國對抗遏阻地球增溫的布局。 以地球增溫攝氏兩度上限的協定文字而論,前美國副總統、環保要角高爾在峰會現場演說提及地球增溫上限攝氏一點五度的發言,當場遭嗆下台,被認為漠視危機,遠低於島嶼國家的要求,且太過寬鬆;由此可知「協定」的上限兩度是個低標,快被淹掉的小島國家聯盟當然不可能同意。 至於明年二月一日前,原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要提出二○二○年前的減量目標承諾,非附件一國家也要提出減量想法的協定文字,也因協定不是聯合國的法律文件,徒然只是說說而已。簡單講,如果明年底、下屆墨西哥峰會不能有所突破,地球進一步增溫勢所難免。 峰會認知的「協定」,各國對減量上限、減量承諾議論紛紛。更關鍵的是,這次會議原是要談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期後怎麼規範減量,牽涉到議定書效期延長,或另訂議定書的討論,但哥本哈根峰會對此繳了白卷,這意味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期後溫室氣體排放會面臨失控。至於另訂新議定書,聯合國方面因為京都議定書花了八年才生效的「痛」,深怕新議定書簽署也有空窗期,不敢倡言另訂議定書,先談京都議定書延期較務實。 從各國對峰會結果的批評來看,顯然對主導會議的這群政客、說客、從中漁利的禿鷹深表不滿,這也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場特別呼籲與會領袖,除了政治智慧、勇氣、領導力之外,更要本於「良心」。這個局面正是上月底本報社論所預言:峰會是「良心與利益的拔河」。 潘基文特別點出「良心」,有幾個層面的意義: 其一,極端氣候加劇,「氣候難民」增加速度更達空前。峰會與會者若以利益考量拖延具體行動,須受良心檢視。 其二,暖化成災集中在南北回歸線間的環赤道圈,這些低緯地區,是地球上貧窮、飢餓、瘟疫、自然災害為患的「最低度開發中國家(LDCs)」,人均國民所得一千美元上下;對照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的已開發國家多在中高緯地區,天災、疾病相對較少,人均國民所得多超過四萬美元,僅從扶持的角度,就該有所作為。 其三,暖化除了來自太陽輻射、地球軌道、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流變化等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工業國家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更是主因;這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生活形態等。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最近一份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地球增溫的因素超過九成。 其四,「良心」不止是呼籲峰會領袖,也呼籲所有地球人,遏止暖化不必等政客盤算,這一刻就可以有所作為。 哥本哈根峰會劃下句點,但地球增溫現象仍持續惡化,唯一能寄望的是,庶民百姓不待政客、禿鷹定調,立即展開減量行動。 【2009/12/21 聯合報】@ http://udn.com/ 掌握綠能 爭最後贏家 【聯合報╱鄭天佐/中研院院士(台北市)】 2009.12.21 03:33 am 今年的哥本哈根國際氣候變遷會議演變成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角力,中國自認站在公理一邊,態度強硬的聯合開發中國家,把人為地球表面暖化現象歸罪於已開發國家,譴責他們過去工業化時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今日的人為地面暖化,因此現在貧窮國家減碳所需費用應該由已開發國家負擔。 世界各國也認為歐巴馬總統要在二○二○年從二○○五年碳的排放量減低百分之十七的承諾,其實比一九九○年只減少不到百分之四,不足以舒緩日趨嚴重的人為地球表面暖化現象。 已開發國家感到心虛,雖正值經濟緊縮,也不得不慷慨答應募捐鉅款幫助貧窮國家用來減碳。但是國與國之間也使出各種政治手腕來說服對方,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很清楚由於不健全的政經制度,中國和印度等國所提供碳的排放量數據是不可靠的,為了利誘其他開發中國家靠向美方,口頭上答應只要符合美國要求,也就是說每一國家的承諾都得經過國際確認,美國就會號召已開發國家,在二○二○年前每年提供到一千億美金協助他們減碳。希拉蕊並沒有具體說明這些錢要從什麼地方來。非常諷刺的是擁有美國國債達八千多億美金的債權國家,卻不惜使用國際輿論壓力,逼使經濟幾乎被戰爭拖垮,面臨破產的美國答應捐獻鉅款,資助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最大戶的債主來減碳。 會外遊行不斷,抗議會內達成的條文遠不足以應付嚴重的地面暖化,但歐巴馬強調簽訂不完全的協議總比沒有簽訂好。問題是沒有真正效力的協議即使勉強通過也只是顧及面子,只會淪落為形式而已,像京都議定書一樣,除了宣傳作用外毫無具體成效。現在大家了了草草簽約,還不如等候明年在墨西哥召開的會議,先等美國、中國和印度等排放大戶取得共識,其他國家也會支持。 世界近兩百國家要在牽涉到經濟發展的議題上,達成共識是何等困難,與其等待他們解決紛爭,大家不如競爭研發綠色能源和節能新科技,誰能開發出足以實用的綠色新能源和節能科技,誰就是真正的贏家,它不只能幫助人類舒緩地面暖化效應,也能賺到大錢。能源是一年幾萬億美金的龐大產業,只要能搶到百分之幾的市場,獲益就夠驚人。 美國有自信在綠色能源新科技研發上取得領先地位,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真正能左右人類生活和經濟的不單是新科技,而是利用它開發出最實用的產品。半導體和資訊產業就是好例子,雖然先端科技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發出來,真正開發出商品而賺到大錢的卻是新力等日本的半導體公司。台灣在綠色能源的開發上應該有十足的競爭力,而中國更有和美國加日本,以及歐盟三足鼎立的實力。 【2009/12/21 聯合報】@ http://udn.com/ 你多減碳我來買 好像企業贖罪券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 2009.12.21 10:46 am 全世界最聰明與最有權力的人,上周聚集在丹麥哥本哈根,為拯救地球,商討各國應該削減多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及該承擔的責任。要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兩個做法,一是「減排」、一是「碳交易」。 「碳交易」概念是由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而來。卅八個已開發國家簽約承諾減少碳排放,在2012年議定書效期屆滿時,碳排放量必須比204年減少百分之八,到時若達不到目標,也可彼此買賣「碳權」,甲國多達成的減排目標,賣給未達成目標的乙國。於是這成為碳交易的法源依據。自此,「碳權」成了新的資產形態。 碳交易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稱為「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這卅八個國家除了自己努力減碳,也可以帶技術、資金到開發中國家幫助減碳,例如德國到中國發展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乾淨能源」,減少對燃燒石油、煤等火力發電的依賴;如果一年能幫助中國減少一百萬噸碳排放,德國和中國各擁一半的碳權。這可及早把乾淨能源的技術引進開發中國家,加速減碳,也實踐地球村公民彼此互助的精神。 第二種碳交易方式,是把碳權視為股票的有價商品,訂出價格到公開市場買賣。這卅八個國家及企業都有減碳配額,減碳效果好、排碳量低於配額的企業和國家,就有多餘的碳權拿出來賣給排放超額者。目前已有歐盟、美國芝加哥、澳洲等「碳市場」提供碳交易,以歐盟碳排放交易所的交易量最大。 背負減碳壓力的國家,都賦予該國企業減碳責任。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面臨國際減碳壓力及企業競爭力,也擬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打算對各產業訂出單位產量的排碳限額。比如生產一噸鋼筋最多只能排放十公斤二氧化碳;只排八公斤的煉鋼廠,少排的兩公斤的碳權就可拿出來交易。未來也打算開放企業到國外買碳權,抵銷超額的排碳量。 但碳既是壞東西,買來買去,達不到減碳目標,買碳權只能消除汙染環境的罪惡感,因此被環保人士諷刺是「環境贖罪券」。 許多已採行碳交易制度的國家,都根據過去各排放源的比例,採免費核配機制,造成排放量愈大者取得愈多有價的碳權,在碳市場上獲取龐大利益。 ※延伸閱讀》 ‧有遺憾!減碳目標 明年再談 ‧暖化惹禍 大海中「烏金」消失 ‧氣候峰會/中特色減碳 台配套在哪裡? ‧專家觀點/減碳,其實重點在價格 【2009/12/21 聯合報】@ http://udn.com/ 閱報祕書/為什麼是「碳」交易? 【聯合報╱鄭朝陽】 2009.12.21 10:46 am 造成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元凶是溫室氣體,但談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專家總呼籲要減少排放二氧化碳,並衍生碳交易機制。二氧化碳成了最為人們注意的溫室氣體。 其實,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氧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六大類。一般人對這些專有名詞相當陌生,為了方便宣傳和計算,統一以人們熟知的二氧化碳為代表,其他溫室氣體則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 例如牛羊打嗝、放屁產生的甲烷,造成溫室效應的程度是二氧化碳的廿三倍以上;半導體、光電業所需的六氟化硫(人造氣體),溫室效應的程度是二氧化碳的兩萬多倍。 【2009/12/21 聯合報】@ http://udn.com/ 碳交易有用嗎? 環團:金融炒作、垃圾政策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鄭朝陽】 2009.12.21 10:46 am 碳交易市場火紅,過去幾年倍速成長,環保團體卻指責,碳交易已淪為金融商品炒作,「無助減碳,是一項垃圾政策」。連有「地球暖化研究之父」之稱的美國太空總署地球科學家詹姆斯.韓森(James Hansen)也呼應這個說法。 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曾獲選美國時代雜誌環保英雄,她和工作團隊製作「碳交易的故事(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動畫,描述價值三兆美元的碳交易市場形同買空賣空,不但沒有減少碳排放、改善地球暖化,還因此製造了更多碳汙染,讓汙染者有機會從碳交易中獲取暴利。 動畫中指出,設計碳交易規則的包括惡名昭彰的恩隆、以及以次級房貸傷害全球金融的華爾街投資業者,「他們上一個泡泡剛破掉(指次級房貸)」,碳交易是新的泡泡;但這個新泡泡破掉不只讓人破產,而是地球毀滅。 全球最大的歐盟碳交易所運作至今,尚無大幅減少碳排放的成績,幾乎宣告這場世界最大碳交易實驗的失敗;德意志銀行最近也發表報告認為,碳交易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實現大幅減排,預言這項交易制度失靈。 台大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解釋,碳交易制度倉卒上路,確實漏洞百出,例如要認證碳權的案量太多,查證人力極為有限,加上聯合國發展的碳減量查證方法和程序最近才逐漸成熟,以致實際碳減量成果難以查核,甚至出現浮報、造假等舞弊現象。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舉例,印尼Sinar Mars 公司砍伐大面積雨林,再改種棕櫚樹,因種樹取得大量的碳權,卻對實際減排有害;隨著碳權價格被炒作得愈來愈高,這類助長氣候災難的公司就能獲得暴利,也導致排碳量不降反升。 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環保署聲稱要發展境外碳交易市場,開放企業可買海外碳權,這將導致企業減碳的「綠金」外流到國際市場,排碳的「環境債」卻留在台灣由全民分攤。 ●觀看「碳交易的故事」動畫(中文版):http://www.taiwanwatch.org.tw/sos-carbontrade/sos-soct.htm 【2009/12/21 聯合報】@ http://udn.com/ 歐洲正流行/送碳禮物 替你療地球的傷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 2009.12.21 10:46 am 進入低碳時代,過去被當成廢氣的二氧化碳,現在轉型為商品,減下的碳量,被商人包裝成最時尚的「碳禮物」等碳商品。這種庶民的碳交易在歐洲頗為流行。 英國的碳權公司在網路上販賣碳禮物,上網就能訂購作為生日或耶誕禮物;碳權公司收到這筆錢,可以為受贈者種樹或挹注開發再生能源,為地球減碳,也藉此平衡受贈者幾個月或一整年生活上的排碳汙染。這樣中和排碳,稱為「碳補償」或「碳平衡」。 車商也跟碳權公司合作,贈送每位新車車主相當三年里程的碳權當交車賀禮,消除車主開車排放廢氣、汙染環境的罪惡感。 這類碳權公司愈來愈多,碳商品也更多樣化。已有商人想到個人化的碳信用卡,例如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等城市開徵「進城費(或塞車費)」,開油電混合車、電動車等環保車輛的駕駛人,若持有碳信用卡,每次進城不但免繳進城費,還能儲值一次碳權。 【2009/12/21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灣碳交易/北縣論壇 九千多元買碳權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鄭朝陽】 2009.12.21 10:46 am 碳權要拿到市場交易,得先確認它的真實性,才有價格可言。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組長周淑婉說,在國際碳市場買賣的碳權,必須通過聯合國認證的第三公正單位查證。例如,要確認某電子公司有多少碳權,須先清查公司原本排碳量,再查證減碳措施後的排碳量,就能算出擁有碳資產還是碳負債。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政府已經輔導台灣業者取得溫室氣體減量外部查證(ISO 14064-2),累計減量逾兩百五十萬公噸二氧化碳量,以歐洲碳交易所每公噸十四歐元計算,估計已經創造新台幣十七億元的碳交易價值。 環保署也規畫在海外成立碳交易公司。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說,廠商在境內汙染,卻透過碳交易把錢送到國外,不如用能源稅把錢留下來減碳。 此外,台北縣政府日前舉辦「永續城市論壇」,事前估計這場會議的交通、餐飲、用電、文件印刷等能源消耗,會排放廿公噸二氧化碳。於是花了九千多元向國際市場購買等量的「碳權」,中和、抵銷這次活動的碳排放,成為國內政府機關「碳交易」的首例。 【2009/12/21 聯合報】@ http://udn.com/ 峰會減碳秀 各國當自強 【聯合報╱朱蕾/非政府組織觀察員(丹麥哥本哈根)】 2009.12.23 03:11 am 根據柏拉圖理論,全球百分之八十的財富集中在百分之廿的人身上,也可以說百分之八十的問題經常出在百分之廿的肇因上。因事態緊急,若能從各種氣候暖化肇因中,找到關鍵元素,在有限的時間內,資源集中奮力一擊,成功的機會自然可期。 地球暖化肇因有五:能源,工業,交通,農業和砍伐森林。這是單就二氧化碳排放多寡而言。然而,當我們從自然與資源為基礎探究,發現畜牧業養殖,以全世界十三億頭牛而言,就使用了全球可飲用水三分之一,可耕地百分之七十,海洋每年沖進一百億公噸動物糞便造成汙染與海域死亡,吃掉七百六十億公噸(世界三分之一)穀類,亞馬遜叢林被砍伐百分之七十,以上原因使生態失衡。 那麼即便明天奇蹟出現,已開發國家捐出的巨款奏效,成就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功績,地球為了養畜,環境仍然岌岌可危。況且,即便二氧化碳零排放,天氣一百年也不會變好,因為二氧化碳續存的時間極長。如果我們能先減少養畜,那現存的甲烷排放(占氣候變遷氣體百分之五十)在十年之內將消失殆盡,天氣可以立刻穩定下來(因為甲烷的生命期只有十年)。 二氧化碳排放並不是拯救氣候暖化的唯一依據,除了找到那肇因之母,訂立預防性規則外,其他如禁止農耕上大量使用殺蟲劑與化肥,造成地表失去吸碳功能,才是省成本,使氣候變遷解救措施立刻彰顯的明智之舉。拯救地球關鍵,不在減碳,而是立刻停止破壞,立即重建二氧化碳的家鄉,使之能每日重返海洋、森林、土地,重建地球的基本循環系統。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這次哥本哈根會議裡,做了很嫻熟的政治性協商設計與執行,但對氣候變遷肇因的探究,有些偏重前三項因素的傾向。若不能虔誠的從經濟、文化、歷史、人類行為上做赤裸裸的會診與反省,那麼一切因偏頗的方向所做出的努力與犧牲,將在差之毫釐,到二○二○或二○五○年失之千里之下,不僅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將讓整個地球瀕臨滅絕。 這就是為什麼從京都議定書開始,巴里島行動計畫,一直到前幾天無法達成法律性公約,代之以政治性象徵性協商的表演,二氧化碳不降反升。若不能對根本性問題認知,而採取行動,反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無法和巨大的氣候變化抗衡的。 快溶解的冰山、洪水或乾旱不聽命於一份遲遲簽不下的合約,世界合作當然必要,但只能是指導方針,徹底反省改善我們在生活中的軌跡,付諸行動,政府就關鍵因素上訂定明智、積極而有效的政策,領導全民,才是求生之路。 【2009/12/23 聯合報】@ http://udn.com/ 綠色王道:綠色採購、綠色製程、綠色貿易 【聯合報╱社論】 2009.12.30 03:48 am 哥本哈根峰會失敗,二○一二起的後京都時代要怎麼減碳,最快要到明年底墨西哥峰會才會明朗。雖然聯合國具法律約束力的規範還沒成形,但世人對地球危機的認知、修補地球的迫切感已然成形,不管是工業國家,或開發中國家,一波接一波從產業面到消費面的減碳管制皆將快速出爐。這種情勢下,台灣如果不積極轉型、跟進,勢必遭到淘汰。 幾個數字即顯示台灣環保成績不佳。例如年人均排碳量,美國二十噸全球第一,全球平均值四點三噸,而台灣高達十二噸,絕對是前五名;更糟糕的是還在增加,甚至連經濟衰退時,台灣的人均排放也在增加。這顯示溫室氣體減排在台灣,不論產業或民生都還未落實,明顯對環境不友善,也不文明。 一九九二年里約人類環境會議召開,確認地球暖化愈發嚴重後,「對地球友善」即是歐盟等已開發國家積極推動的工作。強調「綠色生產」,產品從設計、清潔製程、廢水及廢棄物減量、包裝、運輸直到資源回收的全生命周期,都必須對環境友善,並尋求最少資源的最大效能;這個概念繼之以綠色採購、綠色製程、綠色貿易……等一連串綿綿密密、層層節制的「綠色新政」來落實。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對這些綠色措施說得最貼切,那就是:「你不做,我不買」。 這對以代工出口為主體的台灣產業而言,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以綠色製程來講,企業若要想競爭國際訂單,例如諾基亞、戴爾等跨國企業開國際標採購一項高科技產品的零組件,他會要求需符合國際標準組織(ISO)14000系列對環境友善及高能源效率等標準;如果供應商提不出經過認證的符合綠色製程文件,可能根本連競標資格都沒有。再具體地說,諾基亞不可能只要求韓國三星,卻不要求台灣的競爭廠商,因為「三星不可能不講話」。 供應商拿到訂單,採購商第一個要管「綠色原料」,例如電鍍汽車輪圈原料是六價鉻,其廢液會造成土壤及地下水嚴重汙染,台南上個月發生的鉻米事件原凶正是六價鉻電鍍材料;事實上,歐盟早就頒行「有害物質限用規定」,銷歐洲的電子電機等產品對六價鉻等毒性物質有極嚴格的規定,因為對環境不友善。其他從生產到銷售環節,也有一路綠到底的要求。 不只是有商譽的跨國大廠紛紛都提出綠色製程的要求,其所屬的業別公會為了產業形象,也要求會員、下游協力廠商的製程都要符合最新環保要求,必須是綠色生產,這是公會的「綠色自律」。甚至於國際商會(ICC)也早就順應這個趨勢,在國際商務往來中增加綠色貿易條款,要求所有會員遵照。 還不止採購端、生產端的綠色措施,歐盟更徹底的一招,是請消費者發揮監督力量,為消費者訂出「綠色採購標準手冊」,讓消費者在購物時透過碳足跡、碳標籤等標示,輕鬆分辨哪些商品對地球友善、節能低碳,助使消費者非綠色的不買。更關鍵的發展,手冊不只規範大企業的產品,還要將中小企業、服務業等的商業行為都納入規範。 有聲譽的大廠著眼於國際品牌、正牌,但無可否認,仍有許多台灣企業或大陸台商是著眼大陸市場、開發中國家市場,只做副牌、山寨版甚至仿冒品,這些產品或零組件都不在法律管制之列;尤其代工的生產方式,當地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