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指標鋪天蓋地 高教失特色
2009/12/01 20:55:56瀏覽292|回應0|推薦7
指標鋪天蓋地 高教失特色
【聯合報╱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台北市)】 2009.11.30 02:43 am

p.s.從賴校長所言可知,大學的苦難真是無窮無盡,必須要到退場然後止。基層煎熬日甚一日,但何司長於次日的回應,還是一樣官腔官調、了無新意。對於此點,我一點也不意外。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官員不食人間煙火,無法體會民生疾苦。他們若親自來long stay一番,可能有機會改變既定思維也說不定。

昨天報載,政大英文系教授陳超明批評技職院校將英檢當成指標不切實際,成效不如預期,只有百分之廿通過初級,中級更只有百分之三到五。
其實一般大學也是如此。多年來,教育部一直不放棄將英檢作為大學補助及評鑑的指標。每年,學校都必須接受訪評委員的質疑,要求解釋為什麼英檢通過率那麼低。陳超明教授的說明已明白表達出,這樣的指標,頂尖大學學生或許可以,大部分學校並不可行,實不應變成所有學校的普適性指標。教育部次長林聰明鼓勵各校訂定合適的英文提升方案,才是比較合理及可行作法。
但是,有興趣的人可以發現,英檢只是教育部的指標之一而已,任何想要拿到補助的學校,還有一、二十種指標必須達成。這些指標每年都在累積,只要有那一個學校做得不錯的方案,隔年就會加上去,要求有意申情的學校都要做到。
這樣的政策對高等教育發展是正面的嗎?每個學校發展成功的方案,各有其組織文化背景,很難套用。以世新大學最為著名的新鮮人守護神為例,就不是其他學校可以複製的方案。另外,就業率作為一個指標,也讓強調訓練反思性的大學理想備感矛盾。
一大堆指標鋪天蓋地而來,最後犧牲的就是高教體系的特色發展。近幾年「大學技職化,技職大學化」的現象,就是這種普適性指標套用的後果。高教的管理綿密到這種地步,其實是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悲哀!這真是台灣所要的大學嗎?
如果這是教育部的想法,我們覺得教育部對高等教育已失去理想性。如果這是委員政治的後果,我們覺得這是教育部的失職;每一個委員來自不同的學門,每個人帶著管窺之見,教育部應該知道國立學校的條件不能套用到私立學校、管理的效率思維對文化藝術大大行不通,科技的框框更不應凌駕人文社會的價值。
理想的情境,應該是教育部有其高等教育的理念,該管及該放的,該有一條清楚的界線。這一條界線,教育部多年的行政應該非常清楚,如果真的有所不足,也可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研究,提出建設性的方案,再與大專院校負責人討論後定案。委員的意見或可作為參考,衡情採用,不應越俎代庖,讓高等教育機構無所適從,反失優勢。
不此之圖,便宜行事,找一批委員開會,擬定一堆不切實際、讓大專失去特色的指標,難道不是最該解決的民怨?

【2009/11/30 聯合報】@ http://udn.com/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354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