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3 20:58:43瀏覽883|回應0|推薦0 | |
李子弋:中國文化與中國戰略(2009-06-15 11:27:44)
p.s 子弋教授是我非常景仰的長者,有深厚的中華文化素養及前瞻的國際戰略觀點,這篇講稿是他在內地講座時所留下,深得許多好評。原文為簡體字,茲轉為繁體字,供有興趣的網友參考。 戰略分政治、經濟、心理、軍事這四部分。在西方人看來,戰略是講軍事的。實際上,戰略中最低的就是軍事。西方人分戰略為: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軍事是服從並在大戰略指導之下而完成的武裝行為。戰略絕對不是僅僅關於暴力的,用一個最簡單的觀念來說就是:人的一生裏,處處都需要戰略。打籃球要戰略,打棒球要戰略,這是運動行為裏的戰略。你這一生想要做什麼,也有個戰略,人的一生的各個面向裏都有戰略。那麼戰略究竟是什麼?我想先從大的領域開始講。戰略,假如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解釋,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講,那就是長治久安。凡是有戰略指導的國家,甚至一個有戰略指導的事業、團體,一定會走向長治久安。長治久安,就是在整個事業裏,按部就班地按你的理想去完成。一個社會要是有戰略指導,那就是一個和諧社會。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有沒有戰略?這是我們首先檢討的問題。假如沒有戰略,我們這個國家怎麼建立起來?一定有。因此,我們就定下一個領域:中國文化與中國戰略的關係極為重要,我們一定要在中國文化裏建立自己的戰略思想、戰略系統。 五年前,我在北京和一些朋友聊天,我說我是做戰略研究的,很希望中國能夠重新進行戰略思考。假如這個想法能讓領導層接受的話,我自己認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建議我們今後國家的戰略應該是:東守西進,北合南聯。什麼是東守?我認為我們一貫面對的就是太平洋,我們在這一區域要採取守勢而不是攻勢。換句話說,我們不跟美國在太平洋為敵,我們甚至不和日本在太平洋為敵。西進就是朝西走,第一個可以聯合的就是中東的回教世界,再往西就到了歐盟,就進入了西邊的最重要的核心地區。聯合這兩個力量,你就到了美國的後門裏邊。不要在東邊和美國為敵,從後門進去,你就直接到它白宮了。北邊要跟蘇俄聯合,我們跟蘇俄採取和平的方式比較好。南聯,南邊聯合什麼?先聯合印度。印度要解決的是巴基斯坦的問題,通過中國對巴基斯坦的影響,最能夠解決印度想要解決的問題,印巴問題一解決,我們就掌握了核心了。然後再聯合東盟,把東南亞十國聯合起來。那麼朝南邊一走,就完全可以得到後援和支持。今天,在這樣一個發展形勢之下,我們有戰略優勢,美國需要你,需要你解決回教世界的問題,需要你跟歐洲國家聯合。大家想想看,現階段我們是不是在按這個在走?這個就是一種戰略,戰略是一種思想,是通過思想形成的力量,通過力量轉化成為行為。 剛才我通過幾個跳躍式的觀念跟大家介紹了戰略。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我有一個觀念要給各位做一個介紹。中國有三條主要的河流,這三條河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第一條就是黃河,黃河是中國文化的母親,也是中華文化的搖籃。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都在黃河流域,產生了兩個重要的思想核心,春秋前正式完成了。黃河要入海的時候就到了山東境內,在周的時候在此有兩個重要的核心點:一個是魯國,周公的封地。武王死了以後,周公要在朝廷輔佐成王,他自己沒有辦法去,就派了他的兒子伯禽到魯國去管理這個國家。臨走之前,周公告訴伯禽(見《大戴禮記》):我的父親是文王,我的哥哥是武王,我的侄子是成王(周公是文王第四個兒子,他的哥哥武王是文王第二子),我現在正在輔佐成王。我的地位夠高了吧?現在整個國家裏我說的話算數。但是我現在“一沐三握發”,洗頭的時候,有人要看我,送公詞來,頭髮來不及擦幹,我就用手抓著頭髮去 見他。同時,我“一飯三吐哺”,我正吃著飯,有人來找我談事情,那我馬上把飯吐出來,吃頓飯要這樣吐三次。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即便這樣做我還覺得不夠好,因此你去魯國一定要小心謹慎地完成你的任務,守住這個國家。伯禽到了魯國三年後報政,把施政報告報上來,周公就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慢?伯禽說:我很簡單,按照你的原則,周公定的禮制中最大的禮就是喪禮,要守喪三年。我去了以後,“革其俗”,改變風俗,“因其禮”,把禮制建立起來,“守喪三年而後服除”,三年才把這個禮完成,所以我很晚才報政。魯國建國的精神是倫理國家,以禮制為中心。 武王又把師尚父姜太公封到齊國。姜太公被稱為太公望,因為文王告訴姜太公:你是我的太公,你來了我們才有希望,所以稱他為太公望。他幫著文王做了很多事情,文王死了以後,他又幫著武王伐紂,完成了建國的大業。到了成王的時候,封了三個人,太師:就是太公望,太傅:就是周公,太保:召公奭。這都是心腹大臣,受託孤之重。太公望封到齊國,四個月就報政。周公就問:你怎麼這麼快?他就說:我很簡單,因其俗,革其禮,因順當地的風俗和環境,用這個觀念建立起來一個體制。他做了些什麼呢?《史記‧太公世家》裏邊有完整的記錄。在座的各位對山東絕對不陌生,現在的山東比較富裕,但是我們可以想想那個時候齊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還是很落後的,尤其是靠海的地方。這個 在《史記》裏邊記載得很清楚:地鹹鹵,太陽一曬,地下就泛堿,就不能耕作。那怎麼生活呢?他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教老百姓曬鹽,這個地區從此就產鹽;再一個,教老百姓捕魚,通魚鹽之利。他還教老百姓經商、作工,做車做船,把魚鹽送出去,把需要的物資運進來。於是,齊國就富起來了,變成一個工商的國家。從太公建國到齊桓公,齊國是最強盛的國家。齊桓公時候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管仲。我們現在說國際貿易,那個時候就有國際貿易了。我們去讀《管子・輕重篇》,裏邊包含有了不起的經濟戰略。從太公望到齊桓公,再到田齊,齊國在那時就相當於現在的美國。所以當時齊國的人文也是不得了的,有所謂稷下之學,全天下的學人 都到齊國去,就像二戰之後所有的傑出人才都要到美國去一樣。當時臨淄的旁邊有一塊土地是魯國的,很肥沃。齊桓公非常想要這塊土地,但是又不好出兵去佔領這塊土地,沒有理由。於是就心心念念地跟管仲講這個事情,要是擁有了這塊土地,我們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國家了。管仲說,你明天起來上朝的時候,把你現在穿的棉袍換成絲袍,以後你就穿著絲袍,我不叫你脫下來你就別脫。連續穿了十天以後,所有的大臣看到國君都穿絲袍了,於是大家就都穿絲袍了。上大夫換了,下大夫也換了,貴族也跟著換了,跟著趕時髦。於是全國的老百姓都開始穿絲袍。但是,齊國不產絲,於是管仲就指定到那個地方去訂絲,因此那個地方的老百姓就大量地 喂蠶,土地裏不種糧食,改種桑樹。兩年不到,那個地方就全種桑樹了。這時候,管仲就告訴齊桓公,明天上朝的時候你把絲袍脫掉,換成棉袍。很快,上行下效,從朝廷到民間,大家都不穿絲袍了,那麼訂的訂單就不要了,不再向那個地方訂絲了。而當地已經不產糧食了。可這期間齊國有糧食。在齊國,一斤糧食是五毛錢,而在那裏要賣五塊錢,於是那個地方的人就大量地跑到齊國來了。於是齊國不用兵就把這塊土地拿了下來。這就是經濟戰略。用現在的觀念來講,就是你做生意不要 有太大的依賴,依賴別人就可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今天我們很多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太依賴一些國家。大家想想看,兩千五百年前的齊國就有這樣的做法,我們中國有了不起的戰略。 在黃河流域就出現了兩個文化:魯文化、齊文化。這兩個文化是中國的主流文化。魯文化是儒家思想。齊文化,最重要的是最後產生了法家思想。但是,齊文化的源頭是道家思想。黃老道家的思想就是在齊國產生的。《管子》裏邊有四篇就是黃老道家思想的源頭。商業、手工業、醫學是齊文化的特點。中醫、中藥就是從那個地方來的。扁鵲就是齊人,學醫的人都要讀的《黃帝內經》也是齊文化產生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我們現在叫外交學,那時叫縱橫學,也是齊文化產生的。再比如兵學,所有的兵學都來自齊國。最早來自于太公望,兵學是太公望的特長。齊國有很多兵法,最有名的,比如《孫子兵法》,孫子有兩個,一個是齊孫子孫臏,一個吳孫子孫武。孫臏和龐涓都師從鬼穀子,他是齊國一個 很重要的縱橫家。孫臏為龐涓嫉妒並陷害,雙腿給弄壞了。孫臏就從魏國跑回到齊國來,投靠了大將田忌。田忌是田齊的貴族,他和齊威王都喜歡賭馬,但是每次都 輸給齊宣王。孫臏就說:我來看看吧,看看你是怎麼輸的。他的馬分為三等:上駟、中駟、下駟,他賭的時候是上駟對上駟,中駟對中駟,下駟對下駟,而他每一等的馬都不如齊王的相應等次的馬,因此就常輸給齊王。孫臏就告訴田忌,你下次賭馬的時候你用你的下駟對他的上駟,中駟對他的下駟,用你的上駟對他的中駟,三局裏邊贏兩場,最後就贏了。齊威王就說:奇怪了,以前你每次都輸,這次怎麼贏了?他說:我有一個好軍師。於是,就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舉這個例子就是給大家說明戰略思考的空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兵家都是出自這裏,比如魏繚子,他在一篇文章裏把戰爭的勝利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力勝”,力量對力量,現在的國際關係就是力勝的模式,我的力量比你強大,我就贏你;第二種是“威勝”,我們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用威懾,恐嚇你,這在國際關係上稱為恐怖平衡。比如現在用核子武器來恐嚇對方。到現在為止,西方國家都在用這兩種方式。其戰略不是力勝就是威懾;最後一種是“道勝”,他說這是最高的一種勝利,這是中國文化裏邊最核心的價值。中國文化裏有個核心價值就是“道”。我們今天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翻譯的《老子》,差不多有1800多種版本。各種譯本對“道”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事實上越解釋越糊塗,用意譯來解釋“道”是很難的。現在的譯本就改用音譯了,就叫“Tao”。講到“道”,我們中國人都懂。因此,我經常說,“道”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只有中國人真正懂這個“道”。什麼是道勝?我用四個字來解釋道勝:柔性攻勢。我們讀《老子》,裏邊有守柔、居柔、居下,看起來老子毫無作為,但是柔弱勝剛強。力勝、威勝是剛性攻勢,而道勝是柔性攻勢,不使用武力,柔性攻勢最能解決問 題。諸位在座的女士們,我要告訴各位:中國最了不起的是女人哲學。千萬不要作女強人,最好作一個“女柔人”,那你一定是一個強人。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哲學最重要的核心。我用這樣一個觀念一解釋,各位就瞭解了什麼是中國文化、什麼是中國戰略。長治久安是柔性攻勢,不是剛性攻勢。中國的戰略精神就是道勝,絕不爭霸,更不稱霸,但是最後一定是我們居於最高的位置。中國到處都是戰略,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就是一部五千年的戰略思想的記錄。因此,從中華文化到中國戰略,應該是這樣的一個體系。 長江流域是楚文化,那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文化的搖籃是在淮河流域,老子是淮河流域的,莊子是淮河流域的,淮南子是淮河流域的,所有的道家的核心人物都在淮河流域。我們要研究的道家都是在長江流域跟黃河流域之間的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就是楚文化的核心,楚文化的核心是巫文化,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天人文化的一部分就來自于長江流域。 第三個流域是影響近代中國的最重要的一個流域——珠江流域。這個地區在傳統中是屬於邊陲,那個地區的民族都是少數族。我們順著這三條河流往東走,就忽略掉了南邊以及印度進來的文化對中國產生的影響。珠江流域最接近南邊,印度文化就是從珠江流域進來的。南絲路,從印度進來,經過雲南、貴州,到兩廣、湖南。基督文化也是從這裏進來的。近代史上,這個地區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有三件事情:第一件,太平天國是在這個地方發生的;第二件,康梁變法在這個地方肇端;第三件,孫文思想在這個地方產生。在清末,改變整個中國命運的事件、人物,都是在這個地方產生的。這個流域的文化後來居上,影響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文化。我們現在大部分稱為現代化的觀念,都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康有為是南海人,他有部重要的作品叫《大同書》。“大同”是中國的觀念,但是他闡發大同的路數卻是西方的。孫中山講:我的思想,從堯舜禹湯文武到周 公、孔孟,都是一個道統的傳承。但是我不僅僅接受了中國的道統,我也吸收了西方的思想。再進一步講,從現階段來看,有一個文化的演變,在三條河流的文化之後,正在發生從大陸文化到海洋文化的變遷。中國的傳統一貫是大陸文化,比較穩健,說得不好聽就是保守。安土重遷,不大容易改變。而海洋文化多變。舉個例子 跟大家談談。94年,當時西北大學的校長張豈之先生請我到寶雞去參加炎帝文化的研討會。我對他講我對炎帝文化一無所知,我只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但是並不瞭解什麼是炎帝文化。他告訴我,就是希望我來給一點刺激作用,並不希望我從傳統的、歷史的角度給一些具體的東西。給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做主題演講,我一無所知,怎麼講?他說:論文準備好了,這次大會提交的所有論文你都看一下,讀了你就瞭解了。吃完飯我就回到房間做功課,從七點鐘讀到夜裏一點多。什麼是炎帝文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黃帝大家都知道,炎帝是哪一個?炎帝是神農。在寶雞可以看到很多神農的遺跡,很多都是當時西北大學的考古系的師生們清理的。神農嘗百草,教老百姓耕作,等等,包括中醫、貿易都是神農留下來的。瞭解了他們的觀念之後,我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跟他們請教。根據大家的資料,神農從寶雞沿著渭水往東走,第一個炎帝文化的遺跡出現在西安的半坡,再下來就到了華陰。過了華陰以後就過了黃河進入山西。從山西到洛陽以後就不見了,神農文化在這個地區消失了,黃河流域看不到神農文化了。再往下到了山東大汶口文化,神農文化又出現了,這個是一個跳躍。在中原這一帶看不到神農文化。根據你們的資料,神農文化是沿著黃河往東走的,但是你們又說神農的墳在湖北、湖南有很多遺跡,怎麼會到那裏去呢?我認為人的活動未必就是那麼規律,他可以翻過秦嶺,進入漢水流域,從漢水流域再進入巴蜀,有沒有可能?你沿著漢水到武漢,這一帶有什麼神農架之類的,到了四川,我們看到所有耕作就是神農的火耕的方式,先放一把火把山林燒了,之後再耕作。這種跟耕作不僅在漢水流域,在長江流域的上游都是很普遍的。為什麼我們不從這個方向來思考這些問題?不要老是在這一條線上——沿著黃河去尋找炎帝文化的軌跡。第二,黃帝文化和炎帝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黃帝文化是“在朝文化”,是統治文化。今天我們看黃帝留下來的所有的東西,包括文字記錄、冠冕、宮室都是在朝的文化;炎帝文化是“在野文化”,是民生文化,所有民生都有炎帝文化產生的影響。農業受神農影響,工業受神農影響,甚至於商業也受神農的影響。神農文化影響了齊學,黃帝文化影響了魯學。更重要的,黃帝文化是以中原為中心的,而神農文化在民間發展開去,還被很多的中國人帶到了海外去。神農文化是海洋文化,因此多變,而黃帝文化比較安定。中國文化就由這兩個組成。到了今天,我們兩岸之間就是分別掌握了這兩個核心,大陸掌握了黃帝文化,臺灣掌握了神農文化。大陸現在也把海洋文化吸收進來了。用這樣的例子跟大家分析,這就是戰略的思想。從這裏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文化和戰略的演變。 在臺灣的一批知識份子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讓知識中國化。我們今天的世界上有三種主流價值,第一種是人的價值。今天來評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時代的發展,就是看這個時代的人有沒有價值。所有的文化、戰略、思想都因人而形成的。所以,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天地的核心。如果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沒有了人文精神,這個社會就是行屍走肉,永遠給別人牽著鼻子走。今天美國講的全球化就是美國化,而事實上,中國老早就全球化了,老早就影響了很多國家。大家到日本去看看,日本當年學的是什麼?中國的文化,當時全球化的文化在中國,你們到韓國看看,他們學去的東西,現在要跟我們搶老祖宗,也是中國文化。其實中國文化是亞洲人的共同文化,中國文化老早就是全球化的核心。我們希望產生一個均衡,讓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產生均衡。因此我們當時就提出來知識中國化,把西方的知識中國化。我們對戰略的研究也是中國化的一條路,這是我們走過來的一條路。第二個是知識的價值。在今天,你在鑒定、評估一個社會、國家、組織或者一個家庭的時候,就要看這個家庭是不是有現代知識。現代化的觀念包含現代知識。第三個是均衡的價值。均衡是一個和諧的狀態。舉個例子,假如一條線,均衡點就取在中間,使它兩邊平衡。但是這樣的均衡叫死均衡、靜態的均衡。而時代是前進的,人的價值和知識的價值都在不斷地提升,而均衡的價值也在不斷地改變。因此,一定會有失衡的狀態。失衡是正 常的狀態,表示這個社會在進步、在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又開始再造均衡,經過不斷的磨合會產生新的均衡狀態,這個新的均衡就構成了道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中國 文化的核心價值。中國文化講究“和”,老子講的道就是在一個和的狀態下形成的,和諧的社會就是有道的社會,不和諧的社會就是無道的社會,這是中國人的觀念。 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這是一個時代的必然的方向。西方人講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絕對不是偶然,我們是有這個條件。美國只有現在,沒有過去和將來;俄國,有過去、有現在,沒有將來;中國有過去,沒有現在,但是有將來。將來的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們不要盲從,我們現在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盲從,追求西方的價值。事實上,西方的價 值如果我們不經過濾吸收進來,那是沒有用的。等於把一棵橘子樹移到一個不合適的地方,那根本長不出好吃的橘子來。不能橫地移植,任何的價值、制度都不能橫地移植,一定要有縱深地發展。 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c81c40100dna3.html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