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怎麼教? 學者:看名人傳記
2009/11/08 18:32:52瀏覽401|回應0|推薦5
生命怎麼教? 學者:看名人傳記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9/11/08

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黃雅文昨天指出,生命教育的效果必須更長期才能顯現,她建議,先從閱讀名人傳記著手,利用奮鬥故事融入生命教育,還提出「六項思考帽閱讀法」,讓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得榮基金會與台師大昨天舉辦「2009年生命教育論壇」,由台北護理學院教授曾煥棠及黃雅文發表論文,談「生命尊嚴與心靈重建」及「生命教育教材發展研究」,並有校長及老師分享實施成果。
生命教育2001年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後,成效到底如何?黃雅文指出,生命教育雖推廣多年,但各年齡層學生自殺率仍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且教法卻受到課程制約無法順利融入,效果必須更長期才能顯現。
黃雅文表示,老師融入生命教育課程時,也因為課程爆滿、升學壓力等原因,融入知易行難,並不是很容易。
但她建議,閱讀是目前最適合融入的科目,尤其是名人傳記,有奮鬥的故事足以作為生命教育的最佳教材;不過,她不並建議閱讀心得變成作業,而是透過表演、歌唱或分享來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
黃雅文更提出「六項思考帽閱讀法」,分別以白色代表事實、紅色感受、黑色批判、黃色欣賞、綠色思考及藍色統整,在閱讀過傳記文學後,分別請學生針對這六大面向分享。
為了讓分享的過程更有趣,黃雅文還建議,小學生可以上台戴上不同顏色的帽子,來分享閱讀心得。
黃雅文也強調,目前每個學校都會教生命教育課程,但教學現場太著重感性,強調動人的故事,且多止於課堂,如果老師能透過「六項思考帽閱讀法」,針對故事內容再加強,相信學生對生命教育會有更深刻了解。



書讀得少 心中沒典範
2009/11/25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高雄報導】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昨天以「終身閱讀」為題演講指出,學生書讀得太少,沒有典範,才會沒有目標,不知要做什麼,閱讀不但可將別人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也讓人心中有典範。
洪蘭在98年度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作了以上表示。她說,21世紀知識相通,不分課內課外,只有有用與沒有用的,例如婚外情就是沒有用的知識。她也表示,現在學生英文不好、中文也不好。
洪蘭指出,她曾接到一位教授的e-mail,寫道:「我是你先父的學生」,她非常訝異,最近有記者透過e-mail要採訪她,寫的是「你外子在做部長時」,但「先父」和「外子」只有她自己能用。
她又舉例,面試醫學生時問學生有沒有典範,有學生回答:「史懷哲」,再追問德國籍的史懷哲是那一國人時,學生卻答不出來。她又問學生中國醫生的典範,有學生回答:「國父」,另一人用比的說「這樣這樣的人」,洪蘭認為,書讀得少,沒有閱讀,心中才會沒有任何典範人物。
洪蘭說,法官、老師與醫生是三個一定要進修的職業,尤其是老師會教出這三種人,更需要不斷的進修與閱讀。她強調,學校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教給學生,加上時代與知識不斷進步,如何教學生培養閱讀習慣以及如何思考非常重要。
她也指出,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要從小培養,且是「悅」讀,小學一二年級是「learn to read」,也就是學習閱讀,挑喜歡的給他們讀,投其所好,三年級以後卻是「Read to learn」,孩子要靠著閱讀去學習。
她以自己兒子為例,小時候學校要求讀完「蒼蠅王」,老師出的功課男女生不同,要男生要把書中提到的島嶼製作成模型,她的兒子當時為完全解讀島嶼的地理位置,和同組幾位學生一共把書看了三遍。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3478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