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享國務院:經濟回春 別太樂觀 等四篇相關報導
2009/10/31 22:25:30瀏覽213|回應0|推薦0
國務院:經濟回春 別太樂觀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
2009.05.22 04:31 am

p.s.金融海嘯剛過,全球經濟又達到海嘯來臨前的熱點,這就好比大病初癒的人,教他從事透支體力的活動般,難道會不危殆嗎?怪不得不少人認為,當前的榮景只是表象而已。此處第一篇與第四篇報導的登刊載時間,相距大約五個多月,但都在強調「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最近,末日博士也有類似的論調,值得大家留意。

中國大陸對經濟復甦的樂觀態度逆轉,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與美林及瑞士信貸等兩家外資,昨天異口同聲地警告,大陸經濟復甦力道不足,短期內大家不能對經濟過於樂觀。
更糟糕的是,衡量製造業狀況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未來幾個月可能面臨50保衛戰,若低於50則意味製造業活動正在萎縮,反之則為持續擴張。
路透、彭博資訊及新華社報導,李克強昨(21)日在財政一場座談會中表示,儘管中共官方的人民幣4兆元經濟刺激方案初見成效,現在就斷定經濟已經復甦還言之過早。
李克強說:「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擴散和蔓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加深,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經濟復甦過程可能是曲折和複雜的。」
報導指出,由於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再重申,在大陸全力走出經濟下坡之際,信心的重要性更為重要,李克強這番談話非常值得外界注意。
此外,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連同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昨天公佈「中國工業經濟運行2009年春季報告」,其中提到隨著北京當局「擴內需、保增長」的各項措施逐步到位,預期從去年10月以來就維持個位數的工業成長率,可望在下半年提高至10%以上。
但報告中也提及,當前工業全面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影響工業運行的不確定因素和困難比較多,工業運行的整體形勢依然嚴峻。
工信部總工程師、運行局局長朱宏任說:「由於當前外需環境並未改善,經濟下滑使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加突出,所以當前要慎言經濟到底,寧可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些。」
無獨有偶,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大陸經濟活動似乎在4月下半月更為疲軟,這股趨勢到了5月更為明顯。
陶冬說:「中國經濟復甦仍在推進,但步調可能不如許多人希望的那樣強勁。這股步調不僅減緩,在有些產業甚至反向而行(衰退)。」他預期,有時被視為經濟領先指標的大陸PMI,未來幾個月可能降至50以下,意味製造將萎縮。
【2009/05/2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學者示警 大陸經濟恐二次探底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劉煥彥/上海三十日電】 2009.10.31 02:56 am
同在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任教的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與許小年直言,大陸經濟免不了將二次探底,而北京當局應著重長期經濟成長,而非僅注重短期經濟刺激。
本職為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吳敬璉,昨(30)日在上海參加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對話」節目錄影時表示,2006年以來,中國大陸在談到總體經濟政策及分析時,最大問題就是把用短期分析取代長期經濟成長。
他認為,目前大陸經濟情勢走穩是短期現象。
在經濟三大支柱中,出口比上年度同期少了15%,消費也沒有起色。
全靠投資支撐,才創造今年前三季大陸經濟成長率7.7%的成績。
但吳敬璉強調,以人民幣4兆元加上銀行信貸10兆元的這種寬鬆貨幣政策的方刺激經濟方式,不可能長此以往,否則明年大陸經濟會不穩。
中共官方真正應該做的,是改變大陸經濟的成長模式,轉為依賴技術進步及企業增加活力所創造的經濟利益。
然而他承認,大陸官員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改變國家經濟成長模式的看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同樣說得露骨。
他說明,中共官方為了刺激經濟而快速燒錢,這種方式不能持續下去,因為三至五年後將為銀行業帶來龐大壞帳,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許小年說:「短期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發展,將為未來中國帶來巨大的成本。」
他警告,由於大陸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現行寬鬆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又可能無以為繼,明年大陸經濟免不了二次探底的命運,估計時間將在第二季之後。
許小年說明,北京當局現行經濟政策有兩大問題。
第一,中共官方正在籌措今年第四季與明年的財政收入,因此稅務機關積極收稅,這導致民間企業降低開支以應付繳稅需求,進而縮小民企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
第二,大陸經濟管制太多。北京當局本應鼓勵民間投資,但目前民企想投資的產業,大多產能過剩。
例如大陸國家發改委數周前點名的鋼鐵、風力發電及多晶矽等。
即是是沒有產能過剩問題的產業,民企也面臨投資門檻過高的問題,導致國有企業反而占更大比重。
許小年認為,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並平衡出口將無法恢復過往榮景所造成的真空,大陸政府應該取消國企對部分產業的壟斷地位,進而提高民企發揮空間,以及民間消費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
【2009/10/31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世銀示警 亞洲資產恐泡沫化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09.11.05 05:40 am
世界銀行(World Bank)4日上修東亞地區開發中國家今年經濟成長預估,但也警告各國政府大舉推出振興經濟計畫,可能導致亞洲股市和房地產泡沫化的負面效應。
世銀在半年一度的報告中指出,不包括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南韓和印度的開發中東亞經濟體,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6.7%,高於先前預估的5.3%,明年則可望加速到7.8%。
全球信用危機爆發後,亞洲政府已對國內市場挹注逾9,500億美元進行紓困。但今年澳洲央行率先升息,印度和南韓央行也暗示未來數月將逐步調高利率。
世銀說:「隨著整體經濟復甦,通膨壓力也開始浮現,東亞地區必須盡快緊縮貨幣政策,並採行彈性匯率。彈性匯率將是管理外資流入與控制通膨和資產價格漲勢的關鍵。」
世銀警告,數十億美元熱錢湧進東亞,令人擔憂亞洲股市和中國、香港、新加坡與越南等地的房地產,可能出現資產泡沫。無獨有偶,國際貨幣基金(IMF)3日也示警,大批資金流入香港刺激資產價格節節攀升,將為市場帶來風險。
在政府降息與注資政策的推波助瀾下,市場行情普遍走高。金價今年來已大漲44%;銅價去年飆漲50%;美國高風險資產的身價也水漲船高,風險價差已縮小到逼近2008年2月、雷曼兄弟與貝爾斯登倒閉前的水準。
這波投資熱潮在經濟復甦最快的亞太地區最顯著。香港的高級房地產價格正持續走揚,某賣場今年出租攤位的價格比去年高33%;新加坡第三季房價暴漲15.8%,速度為28年來最快。
澳洲房市同樣火熱。墨爾本某家研究公司先前預期,未來12年澳洲平均房價將上漲一倍;澳洲先鋒太陽報也指出,民眾最好在行有餘力時儘快購屋,因為拖得愈久會愈買不起。
過去12個月來,投資人大舉借入美元買進澳元,推升澳元匯價大漲35%,也使該國的股市和債市漲幅超越美國與歐洲。外匯交易員預測,澳洲央行兩度升息後,將繼續緊縮貨幣政策。
為了對抗資產泡沫,各國決策官員已開始加強監管。新加坡當局提高貸款條件、收回房地產的振興政策,並承諾釋出更多土地推動建案;南韓主管機關也緊縮首爾附近七個地區的房地產貸款條件。
【2009/11/0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李曉西:別過度解讀中國消費力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 2009.11.08 04:00 am
中國的消費力不僅在大陸,在國際間都是焦點議題,既影響到明年中南海宏觀調控決策,也影響到中國發展模式的評估。中共國務院研究室宏觀司前司長、北師大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李曉西認為,不能過度解讀「提高中國消費力」,中國在全球新的均衡中,政策調整必須要適度。

大陸消費力 相對偏低

眼下中外學界討論國際經濟不平衡之時,展望明年中國經濟走勢,中國消費力偏低,成為反思議題之一。李曉西同意,不論與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相比,還是與發達國家類似發展階段時的水平相比,目前中國在世界上,是消費力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這種相對偏低格局越來越嚴重。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消費增長有助於家庭和個人更大程度地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有助於減少經濟增長的波動性,有助於減少國際間的貿易爭端,因此提高消費力,成了各方共識。

過度的解讀 有三問題

但李曉西指出,國內外有一種過度解讀中國提高消費力必要性的傾向,表現有二:一是把中國消費力偏低,解釋成國際經濟危機原因之一,認為正是中國的低消費、高儲蓄,與美國的高消費和低儲蓄,導致世界經濟不平衡,為國際經濟危機埋下隱患;二是認為高儲蓄、高投資和低消費,是中國經濟卅年的主導模式,這個模式是錯誤的,不能持續。
他認為,過度解讀會帶來三點後果:否定中國出口的合理性,否定中國發展模式,誇大消費政策的主觀任意性。
李曉西提出過度解讀中國消費力無法立足的三大依據。首先,美國出現金融危機,不是中國高儲蓄造成,也不是美國高消費造成,中美經濟多年的快速發展與相互依賴,是世界經濟十幾年高速發展協調與合作的典範,不能因這些投機者的問題自我否定。

經濟轉軌期 儲蓄合理

其次,消費力的高低,有內在的因素制約。在經濟增長不同階段,消費模式有所差異。工業化加速時期,需要有較高投資率,相應出現滯後型消費模式;工業化實現後,需要提高消費力以拉動經濟,此時超前型消費模式應運而生。在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中期,在經濟轉軌條件下,適當高儲蓄與投資是合理的。
其三,對經濟轉軌國家來講,消費力相對低,也是必然。養老看病、子女保障、為大件消費品的儲蓄,這些考慮,都影響著消費力,都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李曉西提出,應區分高消費與高投資中,合理與不合理情況;要反對不合理的高儲蓄和高投資,不反對客觀形成的合理高儲蓄和高投資;要認同有經濟支持的高消費,反對金融投機刺激起來的高消費,高出口的合理與不合理,也應區別開來。
那麼,中國合理的消費力應是多少?李曉西認為,消費力由諸多因素決定,它是消費者行為、包括政府與企業消費行為的結果,需要市場充分均衡時才能判斷;合理的消費力不僅是短期考慮,更要從中長期考慮。
【2009/11/08 聯合報】@ http://udn.com/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34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