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31 11:49:20瀏覽550|回應0|推薦0 | |
朱立倫:不重品德教育 將會亡國
2009/10/3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p.s.校改政策的撲朔迷離及公權力的不當介入,早已導致師道淪喪;師道威權不再,教育就跟著陪葬。更何況,現在連小學老師都無法好好管理、教導學生,整個學習成效當然也就跟著下降。初等教育的基礎未立,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還能有更好的期待嗎?老師要求嚴格,就被批評為不近人情;但老師降格以求,仍無力阻止學生作弊。因此,無知無辜的學子們,表面看來很幸福,其實前景並不看好。然而,部份推動改革的人士,依然沾沾自喜,因為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其苦果自然由全民共同承受了。一旦教育為少數人壟斷,無法成為照顧全民的制度,下層百姓要想透過教育來翻身,恐怕更為不易。如此一來,是否將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呢?實在值得執政者警惕與三思。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昨天出席一場研討會指出,學校如果不重視品格教育,只重視英語國際化、科學教育及資訊教育,「將會亡國」,一定要從品格教育與閱讀教育做起。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昨天舉辦「以『品格』迎向未來─責任與榮譽?談『扭曲的價值觀』」研討會,包括朱立倫、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法務部長王清峰、教育部長吳清基等人都出席,呼籲要重視品格教育。 朱立倫說,他擔任桃園縣長八年發現,台灣強調國際(英語)教育、科學教育、資訊教育,但如果只有這三項,「將會亡國」,一定要從品格教育與閱讀教育做起。 他表示,聯合國也認為品格是廿一世紀教育目標,不只家庭、學校,社會也要有好品格,路上垃圾會減少,交通違規及違建都減少。如果能讓法務部工作減少很多,「備而不用」,就是社會的進步,一旁的王清峰也微笑點頭。 他說,社會不要只重功利與經濟發展,把品格教育做好,比一切都重要,父母親不是讓孩子考一百分或是去學吞火等奇怪訓練,培育充滿責任感、榮譽心的下一代,才是台灣未來的希望。 單國璽表示,現在的教育總是強調「要給學生什麼?」,卻忘了最重要的是引發人內在向善的原動力,大人應該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有犯錯的自由,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反省與檢討。品格教育同時也要教孩子要懂得自律,要約束節制七情六慾。 吳清基強調,五育均衡發展很重要,但德育為先,品格教育應優先於多元智慧,身為教育部長,他最想弘揚師道、推廣孝道,教育孩子以品格迎向未來,才能成就一生。 學生作弊 偷偷摸摸變理直氣壯 2009/10/30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雖然各大學三令五申禁止學生考試作弊,但台灣大學生作弊現象仍層出不窮,中原大學教授夏誠華發表研究指出,大學生作弊已「組織化」、講究「團隊精神」,甚至還「理直氣壯」。 夏誠華今天在「以品格迎向未來」研討會中,發表「學生作弊對社會的影響力」專題報告。他指出,台灣學生作弊嚴重,學生認為舞弊更有「團隊精神」,因為共同 作弊而成為好朋友,也由偷偷摸摸變理直氣壯,「別人舞弊沒受懲處,怕什麼?」學生作弊還「組織化」,提供舞弊器材,手機振動一下代表答案是A,振動兩下答案B。 他憂心,當舞弊行為司空見慎,形成風氣,將出現「蝴蝶效應」,不只學生作弊,參選民代、中常委有舞弊,學術界也有舞弊,連研究計畫經費也有舞弊。 與會的中原大學心理系教授林文瑛指出,大學生作弊沒有減少,是因為價值觀的扭曲,學生總說:「老師,我知道作弊不好,但我不幫忙同學作弊,他就會被二一,我不能見死不救!」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引用據青輔會的統計指出,全台國中生有18.4%作弊,高中高職五專高達49%,大學中情形更是普遍。而且「作弊」的技巧日新月異,學生在網上互通心得,有人甚至列出70種不得不「作弊」的理由。 學者:大學生作弊 學校應嚴管 2009/10/3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夏誠華昨天在一場以品格為主題的研討會中指出,大學生作弊情形層出不窮,方式更是多元,不但「組織化」,講究「團隊精神」,甚至還理直氣壯。 對這個批評,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提出呼籲,做人要正直及誠信,不作弊是基本的態度;學校也對作弊有不同的處分方式,除了該科零分,有的要記過,嚴重的更會退學。 夏誠華發表「學生作弊對社會的影響力」專題報告。他指出,台灣學生作弊不在少數,要看學校要求嚴不嚴,不是每校都如此,有的學校也會採梅花座、不同科目一起考等防弊方式。 不過,學生如果作弊得逞得高分,容易造成平時學習不踏實、不努力,尤其有些大學生會集體作弊,讓學生誤以為是有義氣的表現,這樣是非不分,讓學生進入社會後可能會有偏差思想。 夏誠華也認為,有些教師會在考前畫重點,像是在考前列出10題,告訴學生考試會從其中考5題,這樣也會影響學生日後可能會想投機、希望取得小道消息。 他建議,教師要為學生樹立榜樣,建立正確價值觀,對違規學生要依校規處置,如果只是制止卻不移送處理,會讓學生有不勞而獲的心理,看在其他學生眼中,很容易在校園內就產生沒有公平正義的心理,甚至部分學生會對社會冷漠,有些則會憤世嫉俗。 品格教育差 9成民眾:要怪政治人物 2007/11/08 【聯合晚報/記者姜穎/台北報導】 「上杜下謝、嗤之以鼻、三隻小豬、動態道德觀、借錢是高尚的行為」,在台灣,你要怎麼教育你的孩子。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黃光國認為,台灣社會經過教改,品格教育就消失了。 黃光國今天在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座談中表示,執政者不計代價護短,撒謊、大玩文字遊戲,讓台灣的「道德價值觀」變成「動態」,執政者要負很大的責任。像過去明顯犯法的「關說」,現在被美化為「喬」,利益交換被正當化成「產官學的合作」,個別官員貪污,轉變成體制全面腐化。公務員吃廠商40元便當就算貪污的年代,已經遠去! 日前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委託千代文教基金會、政治大學所作的問卷調查顯示,不滿教育現況的人數高達八成。分析顯示,這和「品格教育」不受重視有關。有九成以上的民眾認為影響品格教育最深的,就是「政治人物的不良言行」。 面對政治語言充斥「LP、Guts、他馬的、趕羚羊」,黃光國認為,這是一種媚俗作法,語言本來就有「文雅」與「粗俗」的分別,當政治利益與族群煽動超越一切,是非價值被扭曲,公眾人物與家長的身教與言教,就顯得特別重要。 今天報名參加座談會的80歲的曾慧英,從事幼教業數十年,她認為「品格教育」除了政治人物要負責,更要從生活中落實。她說:「你知道嗎?在公車上讓位給我的也是『白頭髮』」的,她呼籲品格教育就要從生活細節開始。 【2007/11/08 聯合晚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