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31 00:20:33瀏覽424|回應0|推薦0 | |
抗藥性有解 抗生素研發跨大步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9.05.22 02:46 am 人類使用抗生素八十年來,消滅細菌的方法多是破壞其表面酵素「轉胜肽酶 」(TP),但這招已讓細菌形成強大抗藥性。中研院研究團隊最近破解細菌表面膜蛋白結構,解開抗藥性形成之謎,等於讓研發新型抗生素前進了一大步。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基因體中心助研究員馬徹率領研究團隊,以X光繞射與結晶技術,解出葛蘭氏陰性菌表面的膜蛋白PBP1b立體結構。馬徹指出,這種膜蛋白 是製造細菌細胞壁的關鍵,其中包括四個部分:轉胜肽酶(TP)、轉醣酶(TG)、穿膜(TM),以及全球首次發現的UB2H。 TG會把原料織成網狀細胞壁,TP再把「細胞壁網」串聯在一起。從第一代抗生素盤尼西林及其衍生物開始,殺死細菌的方式都是抑制TP,阻止細菌生長,但這些藥用久了,TP發生突變,細菌因而產生抗藥性。 馬徹表示,從TG下手是未來研發新抗生素的可行辦法,但是目前可抑制TG作用的分子只有富樂黴素。 研究團隊在破解膜蛋白的立體結構後,有助於瞭解富樂黴素抑制TG的機制,後續研究在研發能抑制TG且能應用在人體上的新型抗生素。 之前,國際學者已破解葛蘭氏陽性菌和耐熱菌的膜蛋白結構,中研院是全球第三個破解的團隊,馬徹表示,在解開這三類代表性的細菌膜蛋白結構後,有助於未來研發廣效型「通殺抗生素」。 【2009/05/22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