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門古寧頭大捷李良榮功不可沒
2009/10/30 18:31:03瀏覽582|回應1|推薦1
金門古寧頭大捷李良榮功不可沒
‧歷史月刊 2009/10/20
【文/卜一】

1949年秋,國軍在金門古寧頭全殲來犯的共軍,這個戰役促成了60年來的台海兩岸對峙分治及台灣的進步繁榮。但當時擔任該戰役全程指揮的第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將軍如今卻鮮為人知。筆者曾在金門從軍,對當年的舊事至今猶銘記於心。現謹將所知有關古寧頭戰役及李將軍的事蹟提供讀者分享。

李良榮出生於福建同安縣集美鄉,幼年在廈門鼓浪嶼求學,後入黃埔一期。抗日期間在福建作戰,曾兩度收復福州。1948年任福建省主席,次年6月任第二十二兵團司令,駐守廈門,不久移防金門。

共軍輕敵冒進

1949年10月十餘萬共軍由第十軍團司令葉飛率領向閩南進軍,考慮三種可能的戰略:(1)金廈並取,(2)先金後廈,(3)先廈後金。共軍首先試探攻金,於10月9日趁退潮時涉水進攻金門前緣的大嶝島,未料遭到國軍堅強的抵抗。李良榮深深瞭解當地水文、地形,加之對鄉土的情深難卻,其本人於10日下午激烈的砲火中親臨大嶝前線指揮。大、小嶝戰鬥直到12日,延續了四天,雙方傷亡慘重。國軍撤退後,共軍占領兩島。此時葉飛向正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的粟裕請示,遂決定先攻廈門,後取金門。大、小嶝之役延緩了共軍攻金,使得國軍增援部隊──第十二兵團陸續抵達金門,為古寧頭大捷奠定了基礎。

共軍於10月15開始攻廈,只兩天時間就進占廈門。原在廈門的國軍總指揮、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退往金門。廈門的輕易得手,使得共軍滋長了輕敵情緒。一週後,在沒有籌備到足夠的運兵船隻的情況下,發動了登陸金門之役。兩萬攻金部隊只得分批過海。

廈門失守後,蔣介石及陳誠決定調陳的親信,乃屬土木系(十八軍和十一師)的第十二兵團司令胡璉接替李良榮擔任金門防務。胡將軍為國軍悍將,英勇善戰,素為毛澤東與共軍所敬畏。胡的部屬十八軍先由高魁元率領,於10月上旬陸續由汕頭來到金門,使金門守軍增至三萬人。但在正式移交之前仍由李負責指揮金門防務。

當時共軍並未得悉國軍增援已抵達金門,其主帥葉飛衣錦歸鄉,躊躇滿志。倒是軍團政委韋國清感到過海準備不足,沒有把握。但葉飛對他說:「金門彈丸之地,又沒什麼堅固的工事,二萬守兵乃殘兵敗將,說實話要不是蔣介石嚴令固守,李良榮早在我軍攻克廈門之際就棄島南逃了,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第一批共軍三個團約九千人乘兩百餘艘小船,於10月24日夜間由大嶝、小嶝和角嶼啟航。立即引起金東國軍戒備,用機槍向共軍船隊掃射。原本計畫在金門中部最狹窄處的中蘭到後沙一帶登陸,也因秋季強勁的東北風將船隊吹向西邊的龍口到古寧頭的一線沙灘上岸。雖然如此,共軍於25日凌晨二時,海潮高漲時登陸,打得十分勇猛,突破了國軍第一線陣地,奪取了古寧頭。共軍輕敵,以為不需要多久就能擊潰國軍。在沒有師級領導的統一指揮下,除在古寧頭北山洋樓留下一個前進指揮陣地外,三個團各自猛衝猛打,急於爭頭功。連本應回去接後續部隊的船隻也任其擱淺於海灘,等於自行斷後。黎明後全部遭國軍海、空軍摧毀或俘獲。

李良榮功成不居

共軍在第一線得手後,迅速向西山、湖南、安岐進攻,占領東坑132高地,各團向敵縱深猛插。但在國軍奮勇抵抗下,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國軍雖遭到嚴重損傷,猶沉著應戰。李良榮命令高魁元率領其軍,配屬第二十二兵團的砲兵部隊及22輛坦克車,並在海、空軍支援下向古寧頭反攻。原定由汕頭調往舟山群島的胡璉手下劉雪瀚所率的十九軍,也轉來金門,於這幾天陸續在料羅灣登陸。金門國軍已增至四萬人。共軍寡不敵眾,被各個擊破,殘部退至古寧頭陣地會合,堅守待援。但共軍有人沒船,正如葉飛在回憶錄所述:「只好徒呼奈何,眼睜睜的看著部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奮力堅持,而又束手無策。」共軍在倉促之際,湊了少許船隻,又送了區區四個連的部隊,於26日凌晨渡海去古寧頭增援。杯水車薪,白白犧牲了。26日清晨國軍已基本控制了戰況。

戰爭發生前胡璉本人在台北,於24日深夜由基隆乘船前往金門,直到26日上午1 1時才登岸,立即參加指揮作戰。蔣經國也於當日飛到金門。蔣在其著《風雨中的寧靜》中提到:「俯瞰全島,觸目淒涼,遍地屍體,血肉模糊。」可見戰爭之慘烈。戰事到27日清晨全部結束。

10月27日,陳誠飛往金門,次日主持作戰檢討會。李良榮在會上除表揚各部隊作戰有功官兵外,第二十二兵團司令部及戰車、砲兵部隊長均未作報告發言。表現了不爭功、不邀賞、功成不居、高風亮節的崇高德操。但金門防務的正式交接是在2 9 至3 1日。交接完畢次日李乃飛往台北。不久第二十二兵團解散,取消建制,李良榮也退出軍界,後曾高票當選省議員。只惜天不假年,1967年因車禍在馬來西亞去世,享年僅60歲。

筆者於2006年舊地重遊,回到金門,先到太武山觀賞為紀念李良榮而刻在石壁上的「高風亮節」四個大字;後又到古寧頭憑弔古洋樓──當年共軍前進指揮所。殘破的閣樓留下了不少槍彈的痕跡,近60年來它依然默默地迄立在風雨之中,向人們述說那場慘烈的戰事。昔日硝煙彌漫的砲火久已逝去,歷史的恩怨也早消失。如今的金門是一片安定繁榮,成為海峽兩岸互惠共榮的橋樑。撫往思今,令我不由思念起在那裡的許多孤魂,還有那功成不居的李良榮將軍。

【完整內容請見《歷史月刊》261期】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3452104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不錯!!
2010/03/10 12:59

李將軍真軍人也!!不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