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指南》全文之上(蕭昌明大宗師撰)
2008/08/08 01:08:44瀏覽1845|回應0|推薦2

 

人生指南

 

前言 

吾師蕭公昌明,於民國十九年創立南京特別市宗教哲學研究社於首都,融彙五教精蘊,綜合爲「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二十字,並手著人生指南一冊,以資詮釋;更期勉社員身體力行,促進宗教之和合大同。
  
余承師命,於民國二十一年起,先後組織上海、蘇州、陝西、北平、甘肅等省市宗教哲學研究社,結合有道,闡揚無間。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前五日,餘攜眷隱居陝西省西嶽華山北峰之巔,冀窮天人之學,挽救世運。抗日民族聖戰既起,益信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之溝通與配合,厥爲救國救世之必要門徑,遂潛心精研,日與天遊,參悟宇宙境界,獲致心物協調,聖凡平等、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之義,而奠心物一元的哲學基礎。爰訂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的理論綱領,開闢一學術研究之新途徑。當時發行行于西安,三十年後再以新境界名篇重印於臺北。
 
四十年後,時至今天,世界業已由原子時代進入太空時代,而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宗教哲學思想,實有配合時代深入檢討研究革新之必要。因邀約志同道合之中央民意代表與學術界、宗教界人士,共同發起組織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於臺北,期以精誠之靈犀,合深廣之大願,熔哲學科學於一爐,通天人之關係於一體,致國族人類于無疆之休。
 
際茲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成立之日,適逢吾師蕭公逝世安徽黃山三十五周年及九十誕辰之前一日,敬謹刊印蕭公當年手著人生指南,借志紀念,並廣流傳。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十五日,歲次丁已十二月初七日,涵靜老人李玉階敬志于臺北,時年七十七歲。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師者,所以教萬民而納諸軌物者也

。我中國自老孔而後,而道教以興。由漢迄明,而釋教、回教、耶教,先後繼起。煌煌乎五教並 立,各秉天然之正氣,初無彼此邪正之分,不過時地不同,種族各別,因而各宗其教,各寶其傳耳。夫儒家之忠恕,釋家 慈悲,道家之感應,耶教之博愛,回教知清真,不外成人成己而已。惟五教經傳所載

,皆倫常日用之大端,而於身心性命之真諦,則皆隱而不發,待人體會而得

。是以流傳日久,教義愈湮,門戶攸分,出奴入主,儒非真儒,釋非真釋,而道耶回亦皆失其真。此五教聖人所不曾料也。今世三綱淪,九法斁,人不人,而國不國,致 使天災人禍,相繼叠乘。餘不忍坐視,願濟斯民於塗炭,因集合五教精蘊,括以廿字曰:

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

組織團體從事研究,定名爲宗教哲學研究社,蓋本上天好生之德,古聖遺傳之教,綜儒、釋、道、耶、回,而一以貫之。凡入社者,不論爲男爲女,皆以廿字爲主旨。 因此廿字,乃天地一元之理,流行之氣,懸於太空而無形,附于人身而莫外。果能人人遵守,則成人成己,內外兼修,不獨爲本社之忠實同道,抑亦五教聖人之衛道 幹城也。因緅數語,以儆之曰:天視至明,天聽至聰,無偏無黨,賞罰大公,念茲在茲,有感斯通。民國十九年歲次庚午夏六月蕭始昌明識。

 

 忠

        中心爲忠,忠者,盡其中正之心之謂也。當君主時代,君有過則犯顔直諫,是爲忠直之臣;國有難則事死不辭,是爲忠節之臣。斯二者,無非保全民生,顧全國體,而 不以個人之利害爲利害也。今本社教人以忠字爲首,蓋人必忠於國、忠於家、忠於朋友、忠於事事物物,而後可以謂之人也。觀乎草木之類,忠於四時;禽獸之倫, 忠於卵育;天地之大,忠於氣候;日月之明,忠於晝夜。惟人最奸巧、最詭詐, 交朋待友,處世接物,常不能盡其忠心噫!人固非天地日月所可比,而何草木禽獸之不如也?
        古人云:良馬比君子,耕牛比丈夫。此言牛馬之效忠於人也,人秉天地之正氣,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可不以忠爲首務乎?一人盡忠,千萬人盡忠

,衆志成城,牢不可破。心本實心,足踏實地,有何事業之不可成也?況忠 之一字,乃天地之剛氣,無堅不破,無物可當,以之治心而心正,以之治家而家齊,以之治國而國固。望我男女同胞,攜手接踵,互相規正,同以忠字爲前提,有此 一忠,而廿字即有下手之處,入門之方矣。

 恕

        如字心字,合之爲恕。故恕者,我之心亦如人之心,人之心亦如我之心

。恕己恕人,兼恕萬物,此恕字之義也。《論語》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大學》曰“所 惡於上,無以使下;所惡於下,無以事上。所惡於前,無以先後;所惡於後,無以從前;所惡於右,無以交于左;所惡于左,無以交於右。”此數語,無非發明推己 及人之恕字也。俗雲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別人。”又雲“做事要將心比心”,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譬如金錢

,我心所欲得之者,他人亦欲得之;譬如恥 辱,我心所不願受者,他人亦必不願受。人能處處將心比心,而恕字之義得矣。
        當今之世,父不恕子,而以暴虐施之;子不恕父,而以忤逆對之;兄不恕 弟,而無友愛之情;弟不恕兄,而有爭鬥之事。友朋如此,族戚亦如此。一鄉如此,一國亦如此。利己損人,弱肉強食,安得而不亂乎?今本社以忠恕二字爲首,因 今之人,萬難感化,特爲苦心開導,必有省悟之日。 即或不能省悟,而爾自爾,我自我,無足怪也,此亦恕之道也。
        若師不恕弟,則責備求全,而道不 廣;弟不恕師,則忘恩背義,而道難成。故師果能恕,弟必醒之;弟果能恕,師必喜之。吾願世之爲師者,以恕爲心,其弟不敬而自敬。世之爲弟者,以恕爲心,其 師不傳而自傳。無師無弟,一致將其不恕之心,改之爲恕,以淺義言之,則待己待人,秉乎大公。以深義言之,則又無人無我,渾無色相也。
        本社集合萬聖精微,恕卻前日之非,但求今日之是,恕字之道至矣。吾願此後男女同胞概以恕字爲心,由小而推至於大,貫徹萬類,無有間隔。夫天生萬物,惟人最靈。人既爲萬 物之代表,待物能恕,則氣化相感,萬物接踵而隨之,天地亦隨而清明之。 坦然蕩然,化濁亂世界以爲清平世界,天地萬物不遭斯劫矣。

 

        廉字有二義,如貨物之售,價錢不貴,名曰價廉。金錢之得,非義不取

,名曰廉潔。 故廉爲崇儉之本,不廉則奢,而儉德從此失焉。廉爲立節之原

,不廉則貪,而節操從此喪焉。廉爲正心之由,不廉則亂,而心術從此壞焉

。廉爲公德之根,不廉則私,而公道從此破焉。
        楊震守四知之戒 ,伊尹慎一介之取 ,皆廉潔之心有以致之。故人之存心

,不可不以廉爲之本;人之作事,不可不以廉爲之根。倘廉字不守,則節儉公正四字亦隨之而亡矣。近來世風不古,人心日壞, 寡廉鮮恥者,比比皆是

,而守廉尚公者,百無一焉,此本社之立,特以廉字爲準則也。願我同胞,勉而行之,互相勸導,倘合全世界之人,皆以廉相尚,則天下之 安,國家之治,可操左券矣。

 

        明者,正大光明,通達明白。即孔子所謂生而知之,並非學而知之也。人自少而壯而老,皆由光明之境而入黑暗之鄉。彼其聰明才智,自以爲明,實則愈明而愈暗也。 何也?人當初生之時,茫然懵然,不知有是非善惡,不知有光明黑暗,此乃真元之體,無色無相,無黨無偏,其不明之明,正所謂大明也。及夫稍長,受濁氣之傳 染,四劫之銷磨,而日近於黑暗矣。
        四劫者,酒、色、財、氣之謂也。人生在世,何能免此四劫,要不外乎一正而已。“酒”者,古人以爲祭祀之用,應酬
 之品,人所不可少者也。今之君子,溺情於酒,以亂其性,殊不知性稟於天,亂性即以亂天也。故好酒之人,每每貽誤大事,顛顛倒倒,悶悶沈沈,何能明心 以見性耶?是以酒之爲飲,宜少而不宜多。“色”爲悅目之具,君子無不好之,目之所見皆爲色

,而人以爲邪淫之樂,豈不誤乎?夫婦之道,倫常之端,豈可乖亂, 必以禮防閑之,以道節制之。樂而不淫,正而不邪,君子之道得矣。“財”爲養命之原,能濟人亦能誤人,能利人亦能害人。蓋財本流通之物,祖父聚而不散

,其子 孫必遊手好閒,消耗於花街酒肆,及一切不可思議之事,此有財反不如無財之明證也。其利人者,在於博施濟衆。廣行公益,而可成自己之德,立自己之功,以功德 遺子孫,與以錢財遺子孫,相去有千萬倍也。總之,財以養命,人所不可少,但在勿貪多,勿損人,安其本分,合乎公義而已。

氣”乃一本源流,亦人所不可少, 然氣有清濁,清者爲正氣,上與太虛相通

;濁者爲邪氣,下與陰霾相通。凡人一切暴氣,皆是無名妄火,火發則燃,于精神大有妨礙。故孟子養其浩然之氣, 至大至剛。上列四端,皆系教人由黑暗以入光明。光明者清淨之體,清徹貫通,自然明白,爲聖爲賢,爲仙爲佛,亦不過如是焉。於今社會之人,皆以酒、色、財、 氣爲重。好惡亂其中

,利害奪其外,不能見微而知鉅,良可惜也。
        又有修煉之士,辭父母,抛妻子,以圖一己之超升,是乃不仁不孝,豈可成仙成佛乎?稽 之古書所載,並無不遵廿字而可成仙佛聖賢者,佛祖亦有父母妻子,聖賢亦同,未聞有抛棄之者。古人雲:大孝格天,天非有物,即我是也。我何爲天,即心是也。 人能無背於心,即無背於天矣。道書有雲:天爲大天,人爲小天,天有三百六十五度數,人有三百六十五骨節,天有四時八節,人有四體八端,故人身血脈周流,即 是周天一轉也。天有周天,人身亦有周天,天有日月,人身亦有日月,天能明而人獨不能明者,因物欲蔽之也。風雲蔽天而天不明,物欲蔽心而心不明。今人欲去物 欲以求其明,則在削去酒、色、財、氣 四字而已矣, 豈有他道哉?

        德字古作惪字,從直從心,取其直心之義。直心者,蓋言人貴本其中和之理,發爲正氣,上通於天,下達于地,易所謂與天地合其德是也。夫天有好生之德,而天不 崩;地有成物之德,而地不傾。人能修德以配天地,則精神不死,而可與天地參矣。近世道德陵夷,人心不古,聖人之德,已無遺存,浩劫之來,瀕於眉睫。有志之 士,竟不一見,本社提倡德教,求忠實前輩,指示廿字精微,救此危亡之世局,出生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實所幸也。
        夫德者衆善之稱也,故婦人有三從四 德,君子有五倫八德。八德者,即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謂也。人有一善,斯有一德,有百善,斯有百德。故有公心者,即爲公德; 有仁心者,即爲仁德。德無定位,隨一善而名之。嘗聞德乃道之本,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是以人欲修道,不可無德。即如天地鬼神,草木春秋,皆有德于人,爲人 所不可忘者也。何也?人爲天地所生,又爲天地所養,苟天地昏亂,則寒暑不定,人必多災。鬼神者

,歲月日時,各有司責。吉凶禍福,各有職權。推蒙別霧,亦德 之至也。春秋執四時之柄,草木有利人之功,皆人所不可少者也。然此四者,非人有德不足以感之。蓋人不修德,則天地紛亂、刀兵時見、春秋顛倒、水火不調、神 鬼夜號、瘟蝗時降,是皆無德之所致也。
        方今天地無主,悲憫之士少,造亂之人多。人居三才之一, 能修其德,上可以正天,下可以定地,中可以悅鬼神而利萬物,是豈在於他求哉?蓋我心無有違背,則天心自順矣!我心無有缺陷,則地膽亦寧矣!君子好德,坦然 其心;太上好德,無人無我。人能以貪財愛色之心愛其德,以沽名釣譽之心據於德,其德至矣!德既至,則由一德發揮二三德,而千百德 皆可貫通以入焉。今本社立旨,以德字爲主,良以德之一字,語乎其小,語乎其大,雖聖人有所不能盡也。《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 

《中庸》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大道,五教之所共宗,聖凡之所同具,願我有志君子,以此爲入德之門焉。

        正字從一從止,即止於一之謂也。《大學》曰“爲人君止于仁,爲人臣止于敬,爲人子止于孝,爲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皆止於一也,即所以爲正也。又曰“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惡,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蓋忿懥、恐懼、好惡、憂患,皆失其心之一,而不得其正也。故爲君者,正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萬民正而天下無不正矣。孔子言修齊治 平之要,必推本於誠意正心,誠意正心雲者,不起纖微之私意,不起毫末之曲心,目無邪視,口無邪言,耳無邪聽,足無邪行。且又正其衣冠,正其顔色,如孔子之 居鄉,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伯夷之交友,其冠不正,望望然而去之,斯則可謂之正人君子矣。
        有云正直之人,難免受小人之欺謗,當此末劫之時,四生六道轉入人曹

,固不免爲正人之害,然四生六道,皆稟於彎心曲性,若人則本來原質,溫良中正,其處於世,必有一番正氣,非彼四生六道所可比。語雲“邪不敵

即此意也。近數百年來,人禽同居,正直之道,消磨殆盡,然以世界之大,豈真無一正直之人?奈群魔廣布,正人無可立足,不得不隱以求志,亡以保身,是以 正氣消亡,魔風日熾,幾有不可收拾之勢。今欲伸張正氣,必須推己及人,由精正之氣,化爲原正之氣;由原正之氣,化爲剛正之氣;剛正之氣日伸,則邪魔之氣日 縮,而劫運化爲烏有矣。
        先正云和氣致祥,乖氣致戾。人能煉成正氣,則五風十雨,萬魔星散,人心由邪以轉正,世運由衰以轉盛,有何天心之不可挽,人事之不可移哉?抑有進焉者,人苟正己以正人, 正人以正物,則正氣流行,可由吾身之氣,以通天地之氣,由天地之氣,以通太虛之氣,氣氣相融,隨所感而應之,故人即神,神即虛,虛即道,分之則爲萬,合之 則爲一。此其理難明,非有以考證之不可,考證之法爲何,即如吾有救治之方,不需一藥,乃系感應也。傳曰: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我能正直,我即神也,以我 心而合神意,以神意而合天心,豈不如響斯應乎?但濟世之方,有效有不效,因其人有正與不正之別也。正則神可感而生效,不正則神且惡之,安能手到而病除哉? 此則諸生之所宜考究者也。今世傳道之士,頗不乏人,有云彼正者,有雲彼邪者,不知道無邪正,亦無是非,惟在人之心正與否而已。諸君子以爲然否?

義                       

        朱子云義者,心之制,事之宜。”韓愈雲“行而宜之之謂義。”義方之道,原出於天,故大義可以參天。大義者,捨身不顧,如關羽之以義殺身,至公無私,若周公之大義滅親是也。夫義利之關頭,即爲聖狂之路口。孟子雲“夫 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石子雲“義者,宜也,爲所當爲,謂之義。” 如爲子死孝,爲臣死忠之類,皆義之大者,豈獨朋友之交,不能違乎義哉?
        《孟子》七篇,皆講仁說義。古有義犬之文,義馬之賦,走獸尚能死義,人豈不可爲之!陳雷管鮑交之以義 ,桃園三友結之以義,秉燭達旦,守之以義。此其人千古不朽,爲聖爲賢,皆不外一義字工夫也,我輩豈不能言效古人。君子行義,生死不辭,故孟子曰:生亦我所 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此大義之所以難能也,然有匹夫匹婦之所能者,人於宗族鄉黨之中,見有貧而不能婚嫁殯葬者,則量力以助 之,見有遭遇災難衣食不給者,則解囊以施之。見有含冤負屈而不能伸者,則出力疏解,主張公道以白之。其他修橋修路、施藥施棺及廣行方便,皆義也。
        孔子曰:見義不爲,無勇也。大哉!聖人之言矣。今世有訂立蘭譜,誓同生死者,彼皆自以爲義,乃今日訂譜,明日圖殺。試問諸君,其義安在?雖古有殺身以成義 者,彼皆行乎心之所安,非有強迫以行之,設計以陷之也。噫!是殆有傷於義,而即有負於天也。吾願有志君子,見義勇爲,以丈夫之氣,充乎其大,入乎其微,浩 浩乎其天蕩蕩乎其地,高也、明也、悠也

、久也。文天祥曰:三綱是系命,道義爲之根。義之關係,豈淺鮮哉?

        信爲立國之基,立人之本,故孔子曰“民無信不立。”又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夫信字從人從言,謂人之出言,必需真實,不可稍有虛僞也。虛僞者,言不顧 行,行不顧言,親友不相倚托,鄰里不相敬恭,虛言詐語,無人聽從。何者?蓋一次失信,則啓人疑,二次失信,則惹人恨。恨則衆叛親離,人皆不與交接,是乃自 賤自棄,而不自居於人類也。不亦大可惜哉?
        吾嘗考之,天地之道,不外一信。日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故人皆以爲則。月以信生信死,朔望有常,故人皆以爲准。列星有信,運行不差。時序有信,代謝不亂。故聖人取之以爲政,人能法天地之信以爲信,則無愧於三才矣!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吾人欲修其道,必於信上著手,蓋信義立而道自在矣! 昔人有言,大奸似忠,大詐似信,信與詐雖大不同,然苟外裝誠信,內懷奸詐,則他人受其愚、罹其害而不覺,終亦未有不知者。呂氏曰:受欺之害,身害也。欺人 之害,心害也。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

呂氏斯言,蓋謂人而無信,即爲心死,其害比身死爲尤大也。是以季布一諾千金, 侯羸一言爲重, 皆不敢失信於人,致取欺心之害。此無他,心即天也,有負於心,即有負於天,人欲全性以全天,可不於信字加諸意乎!

        聖人造字,於忍字從刃從心,蓋謂人當拂意之時,心如刀割,不得已而忍受其痛也。今人不知忍義,或以爲迂,或以爲懦,及至橫逆相加,因一朝之忿,小而構怨于一 時,大而貽禍於終身。甚至傾家覆産,累及父母妻子。其爲害可勝言哉?孔子雲“小不忍,則亂大謀。”佛家六度萬行,忍爲第一

。老子教人忍難忍之事,三教聖 賢,皆以忍爲治身應世之法,足證忍之一字

,爲人所不可忘也。
        邵康節曰“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胡文定曰“人能常忍得心安。”石子曰“字心中一個 刀, 不忍分明把禍招。”是以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問其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雲谷禪師自稱百忍頭陀,大覺真仙自號忍辱山人,真德秀大書忍字於室中,凡遇拂 意之事,即散步徘徊其下。秦郵王遍題忍字於四壁,人以非理相加,舉目見之而即忘。鄧孝廉佩忍字以隨身,明彰其德。陸處士勒忍字以勸世,陰注其功。元自實忍 一時之忿,冤仇立解。莫氏子忍群小之侮,險難頓消。長沙太守持忍字以化民,百姓因之而息訟。浦江鄭氏用忍字以傳後,子孫奉之以爲箴。由此觀之,千古聖賢,言論行事,前後一轍,可見忍之有益於人,而不可須臾離也。
        謹按《涅磐經》:“昔有人贊佛爲福德相,或問曰何以見之,曰:打而不嗔,罵而不怒,非大 福德相乎?今人不知忍爲福德相,本身恥之爲受辱,旁人笑之爲懦弱,此嗔心所由起也。要知辱不辱在人,受不受在我。聞諛言而喜者 是受諂也;聞詬言而怒者,是受辱也。心能不受,耳聽何傷,如火燒空,如風吹地。人當受打受罵時,但起念曰:彼來成就我之福德相而已,榮孰甚焉。如此則忿戾之氣,消于烏有,寬容之度,出於自然,融融渾渾,藹然如在春風和氣 中,此等境界,只向度量寬弘處,便贏得自在快活來。,能領略,則一生受用不窮矣。然上所述,皆吾人處世接物之法,若言乎佛,則更有進焉。何者?昔如來佛被 哥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當是時,佛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不生嗔恨之心。夫人以辱施於我,而我能忍之,是猶有人我之見, 榮辱之分也。而佛則無人無我,無榮無辱,有何忍耐之可言,吾輩能修到如此境界,豈非今日之如來乎?

        凡人所難能之事,我能不畏艱苦而爲之,是亦忍也。能忍則能柔,能忍則能弱,老子曰:弱勝強,柔勝剛。是可知天下之事,皆成於忍,而敗於不能忍也。嗚呼!自世之衰,人皆習於驕橫暴戾之行,而無忍讓謙和之德,任其情,使其氣,非獨鄰里、宗族、鄉黨之間,每因一言肇釁,即父母兄弟妻子之類,常以小事生離,是豈尚有人心哉?吾揭忍字以警之,俾社會男女,縱不爲如來古佛之人我兩忘,亦或如以上前人之勳業彪炳焉。豈不幸甚!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xing&aid=211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