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8-079. 分享「孩子愛玩愛動別扼殺 體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上)
2018/03/21 07:56:37瀏覽2788|回應0|推薦32


    國內即使升學制度已有很大改變及改進,但國中、高中學子,大多只是忙著補習、課輔、考試,奔波於學校及補習班之間,體能下降,冷漠不關心,令人擔憂,近日在網路讀了世界日報曹健的一篇文章「孩子愛玩愛動別扼殺 體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非常值得閱讀與思索,因此分上中下三篇整理,以便大家分享與借鏡。文章如下:

 

    最近,又有機會跟老朋友一起,話題再次切入我們曾經共同的專業 —體育。理性、客觀地探討體育的定義及其社會職能,尤其是體育在兒童少年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成年後的影響,很有感觸,經再三思考,整理成文,與讀者分享。讓我換個角度,從我和我身邊的人講起,一同來直觀體育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如孩子愛玩愛動要高興,千萬別扼殺,因為體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老漁翁攝影)

 

 

    李柏慶,我早年春田大學(Springfield College)的同窗校友。該校位於麻州春田市,是當今籃球運動的發源地,與中國的最高體育學府 —北京體育大學早在30多年前就結盟為姐妹學校。早年的中國體育精英,如體育理論家教育家馬約翰、北體院長馬啟偉、中國藍球之父董守義、中國田徑墊基人夏翔、薛濟英、體育教育家舒鴻、徐英超等人都是春田大學的畢業生。李柏慶之前曾多年服役於河南省籃球隊,之後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現致力於教育諮詢和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等工作。太太韓梅,原屬北京游泳隊,北京體育大學畢業, 早年執教於河南省遊泳隊, 現是美國台風游泳俱樂部主教練。大兒子Tommy,畢業於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曾效力於美國國家飛盤隊Ultimate Frisbee。大女兒Sara,哈佛大學畢業,游泳健將,創七項哈佛大學游泳紀錄。小女兒Jerrica,保持多項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年齡組游泳紀錄。今年也以優越成績考進哈佛大學。

    天下的父母無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聰明、活潑、可愛,我們不惜任何代價與付出,如請家教、送學前班、美術班、運動班、舞蹈班等。但任何事都應有輕重緩急,很多家長削尖腦袋地將幼小的孩子送進補習班、天才班等,提早開發兒童智力和潛能,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你優先將孩子送進運動班,恐怕這就是最好的投資。再過五年十年,你便可以輕鬆地獲取意想不到的回報。那時不需新資本的注入,單靠孩子身上形成的體育品質和精神,就足以讓他們加倍地自我增值,自信地立足於社會,終身受益。當然,這裡講的運動,更廣義來說,是以全身肌肉運動為主的競技或非競技運動。

    為什麼是體育優先,而不是其它的音樂、畫畫、認字、閱讀、數學優先呢?我並不輕看音樂藝術或其他活動塑造兒童品質的重要性,但我這裡強調的是全身肌肉運動優先,會給孩子的生長發育帶來更大的好處。讓我摘用一些柏慶先生的體育觀點:

    「體育就是身體的教育,應包括運動和競賽。只有運動而沒有競賽的只稱得上健身,只有競賽而沒有運動,嚴格說來也稱不上體育,如圍棋比賽。體育的功效在於通過體力與汗水的付出,鍛煉堅韌不拔的精神;通過失敗和受傷的經歷,提高克服困難和應對問題的能力;通過集體項目,學習團隊精神和與隊友合作的能力;通過比賽,學習遵循規則與公平競爭;通過運動訓練,讓孩子更加了解自已,如體驗運動量的大小,體驗勝與敗的心境等。總的說來,參加過體育鍛煉的人,比較好相處,更容易遵守規則,且自信心強,多有朋友,不容易誘發精神上的疾病,如憂抑症等。」

    「鑒於體育自身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參與者能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即使挫折感也是一種樂趣,這些只有在體育中才能表現得如此的淋漓盡致。這種樂趣也會波及至家長,使家長間產生互動,更多地與孩子一起成長。體育不單是為了爭冠軍,上個好學校,體育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舉足輕重的一種教育。總而言之,體育是一項開發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最合算、最有效的投資。」

    從生理方面來看,在發育期從事體育運動,能促進肌肉與骨骼的生長,加快肌肉中蛋白質的代謝,提高肌肉收縮力量和速度,有效增進身高和體質。此外,由於肌肉伸展性與協調性的提高,促進神經系統對肌肉的調節,從而培養協調性和節奏感。運動對心血管,呼吸等系統發育有顯著影響,受醫務和教育工作者推崇,如游泳就是增加肺活量,防治兒童氣喘的最有效方法。(未完待續)

 

整理與照片:翁志成 2018.03.21

資料出處:聯合新聞網轉載2017-02-08 13:33世界日報 記者曹健╱即時報導:「孩子愛玩愛動別扼殺 體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

註:照片為整理者所有,勿作商業轉貼。本為公益分享網誌,如有侵權,請告知,當立即刪除。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cc3129&aid=111233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