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4 23:26:16瀏覽579|回應0|推薦40 | |
有機會參予兩年一輪的全國鋼琴比賽評審工作,每看到小學參賽者的自選曲目一個比一個艱難,心中總是有隱憂,但也無能為力! 有些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個子不高手也小,彈奏八度是有困難的,但是彈的卻是許多的連續八度,或是需要擴張手指的樂曲。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彈奏屬於他們程度可以駕馭的曲子,不僅可以好好發揮自己的優點,也能從樂曲中學習到在他們年紀/程度應該學到的東西。然而在比賽或考試得高分的誘惑下,有時是老師,有時是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比賽中脫穎而出而做出不明智、不太恰當的決定,讓孩子未能表現所常反而自曝其短。 不管如何,從評審經驗中,發覺現今鋼琴教育中,尤其在音樂班中的普遍問題就是學生在基礎部分不夠紮實。多年前一位來自德國的鋼琴教授來校舉行大師班,共進午餐時,他談到台灣學生的狀況,大曲子彈得不少,偏愛浪漫樂派的作品,也都能彈得嚇嚇叫,但是基礎都不夠實在,很多學生在彈奏古典作品(海頓或莫札特的作品)時幾乎破功。他也提到不僅是台灣,在很多國家也有相同狀況,太多學生急於成就,而不願花時間好好在基礎上下功夫。(個人的想法是他們喜歡大魚大肉,卻不想品嘗粗茶淡飯的美味。) 每年的大一新生,我總是會問他們徹爾尼的技巧練習練了哪些,如學琴一段時間後,有無開始彈徹爾尼的作品599 (100練習曲)?接著作品139 (也是100首練習曲)?再來是30首練習曲、 40 首練習曲、50首練習曲?大多數的學生回答是對前二者印象不深刻(他們說是因年紀較小所以不記得,但奇怪為何我會記得如此清楚?),其中作品139應該都沒彈,後三者他們的老師都是用跳的,而且不是每一首都有練。 記憶中,在我小二時開始學琴,因為沒有什麼音樂實驗班(這些是在我念大學時才成立的),也沒什麼壓力要成為音樂家,所以反而可以按部就班的學到很多的曲目。我的啟蒙老師很嚴格,一步一步來,當時民風純樸,尊師重道,老師的話就像聖旨一般,家長和學生全部聽老師的。印象中到高中畢業時,也只彈完全部的40 首練習曲而已。練習曲是技巧的部分,除此之外,另外也還有至少三首其他的鋼琴曲要練。所學過的曲目都是按部就班,每日不斷的練習累積而來的。 或許是長期被訓練且培養的習慣,不會覺得每日練習是很奇怪的事,自己也從長期的鋼琴教學中深刻體會基礎的重要。修行和練琴是一樣的,師父一再強調基礎功法的重要性,要勤練。老實練琴、老實念佛,看似一成不變沒有變通,但其背後的意義或許才是最有智慧的方式、方法及方便。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