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陳後代故事
2012/04/08 12:17:00瀏覽5836|回應0|推薦5

浙江省海洋學院港台僑研究所的陳玲小姐,去年來台灣做大陳島移民的口述歷史,訪問了我這個大陳後代中的怪胎. 這是她寄來的稿子:

大陳後代故事之一
梁文傑:我感恩並珍惜一切

民進黨臺北市議員梁文傑,1970年生,大陳義胞第三代。如父母所願,他成才了,但成才之路有悖於大陳尊蔣擁藍的傳統,其父母和長輩因他的政治選擇曾備受鄉鄰指責。面前的梁文傑身材高大,斯文有禮,學者氣息超過政客。對我來說,探究他,是因為他是一個很叛逆的大陳島後代,他身上濃縮了自我意識強烈的臺灣六年級生 的奮鬥影子。

典型的大陳人習慣 政治認同無法切割浙江血脈

1955年2月的大陳撤退中,梁文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兩個家族各自帶著梁文傑十歲的爸爸、八歲的媽媽來到臺灣。相較上個世紀國民黨政權後期來台的外省人,大陳人算是最後整批赴台的最新移民。老一輩在大陳島生活艱苦,來台後條件逐漸改善,開始全新的生活,因此梁文傑覺得身為大陳人的後代,應該感恩和珍惜現有的一切。

大陳人遷居臺灣後,由政府幫助蓋房子,散佈全台十多個聚落,大都群居在一起。由於大陳人大都是漁民,因此政府以家庭為單位配給他們漁船,一定程度上照顧了他們的生活。也有少部分大陳人做裁縫、打打零工。極少數則進入軍公教體系,比如曾任大陳島專員後在調查局任職的沈之嶽,挑選了一批大陳青少年到台中員林實驗中學受教育,梁文傑十五六歲的舅公也被選中,後來就進入調查局工作。通過這個管道做公務員以及軍人的大陳人畢竟數量不多。

梁文傑的父母輩住在靠海的高雄縣林園鄉,每4戶人家一艘小漁船。在異鄉討生活的日子談何容易,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不少大陳人紛紛放棄傳統營生,遷徙到北部謀生活。梁文傑的父母也從高雄遷居到新北市永和,做零工,梁文傑就在永和出生,之前有2個姐姐。據梁文傑解釋,永和的大陳新村原先並不是一個政府分配的大陳人居住地,只是很多大陳人從中南部遷居到北部大都落戶於此,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個群落。那裏有很多大陳人的傳統活動、風俗習慣,大陳人愛吃的食物在永和都有人製作與銷售,比如知名的寧波年糕。由於居住條件不好,很多人攢了錢後就出去買房子,但多半都選擇附近。四五歲時,梁文傑也隨家人搬離,但常常回去,因為親戚朋友都在那裏,過年時也必須去那裏買年貨,因為只有在那個大陳人群居的地帶,才有符合大陳人習俗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畢竟大陳人的生活習慣和臺灣當地人有很大不同。比如曝曬在外的魚幹,用鹽泡的螃蟹蝦米,對他們來說是美味,但卻被當地人嫌棄。

早年因做研究需要,梁文傑從1996年開始已多次去大陸,但從未踏上過故鄉台州的土地。2008年應台州方面邀請,也是緣於母親想回故鄉看看的心願,梁文傑帶母親隨同大陳同鄉會回到了台州市。首當其衝的震撼就是語言。在家裏以及同鄉間才講的方言到了台州,大街小巷,都聽得到聽得懂,霎時很激動,“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地盤嘛。”

本該是一個大陸研究學者,卻在政客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如果沒有很多機緣,今天的梁文傑不該是個政客,而是一個學者,研究大陸的學者。梁文傑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生涯都在臺灣大學政治系度過,到英國念書時候的博士論文做的就是中共研究。

上個世紀90年代,臺灣大學政治系學生會組織和參與很多學生運動,在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中,很多梁文傑的學姐學長都加入了民進黨。一個學校以及一個系的學生之間會有互動以及傳承,1995年,還是在讀研究生的梁文傑被學長們引薦進入民進黨中央黨部做研究員,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如他所言,“讀高中的時候正值臺灣政治轉型,社會動盪不安,我選擇政治系,是我對當時社會探究有一種興趣罷了,第一份工作也是出於興趣,沒有想過把政治當作職業。”

研究生畢業之後,綠營重量級人物林濁水找梁文傑做助理。林濁水曾做過立法委員,後來又回到民進黨中央黨部,幫助陳水扁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在此過程中,梁文傑的努力和才幹被欣賞,被引薦加入民進黨籍,並被黨內最大的派系新潮流吸收。打完選戰後,2000年7月,梁文傑申請去英國修讀博士課程。3年後,梁文傑回國做論文,由於新潮流系贊助的經費已經花完,他只能重抄舊業,接受時任中央黨部政策會執行長的林濁水的建議,做了副執行長。200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梁文傑開始了新一輪的選仗。選舉結束後,準備選市長的陳菊力邀梁文傑轉戰高雄。於是梁文傑又花了3年多時間幫陳菊打選仗,選後又做了她的辦公室主任。原以為論文與政務可以兼顧,但沒想到沒能在預定時間完成論文答辯成為他永遠的遺憾。

即便從政不是梁文傑的初衷,但是“做久了政治,就會越陷越深。”學者之夢就這樣在他的不知不覺或者說是欲罷不能中戛然而止。2010年主客觀條件都已經具備的梁文傑被民進黨推薦參選臺北市議員,並一舉成功。梁文傑,就此開始了他專職的政客生涯。

成為臺灣綠營幕僚世代的成員 父母欣慰也糾結

縱觀臺灣綠營,隨著美麗島世代和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的衰敗,政治新世代正在慢慢地從後臺被推向前臺。一是學運世代,即上個世紀90年代野百合學運世代,是一群在威權體制下偷偷念馬克思從左派理想起家的人,學運世代起源於反抗國民黨威權政府。二是幕僚世代,就是秘書幫,指民進黨內出生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年輕世代,他們多出於對政治的興趣,在大學畢業後進入“立法院”或特定政治人物門下充當幕僚,從助理工作做起,進而逐漸在政壇嶄露頭角。

梁文傑,正是幕僚世代的代表之一:1998年因在“中國政策大辯論”中出色表現,被提拔為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1999年在林濁水指導下,為“臺灣前途決議文”草擬底稿;2000年大選前替陳水扁執筆起草“陳七項”,為陳水扁的兩岸政策奠定基調,並成為陳在大陸政策方面的重要幕僚。“臺灣前途決議文”,對這十年的臺灣政治走向相當重要。梁文傑認為他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做了一個包容性的闡述,是當時大部分臺灣人可以接受的框架,但這種包容性的綱領被認為是右傾機會主義者,基本教義派也覺得過於溫和。“今臺灣是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它的國名叫‘中華民國’或‘臺灣’,它的前途應由2300萬臺灣人民自己決定”是決議文的關鍵。民進黨為了處理台獨黨綱而造成的疑慮,1999年讓黨代表大會通過該決議文,走向新中間路線。這種政治認同,透過幾十次的選舉不斷被強化加深,連國民黨也跟進,越來越被民眾及朝野所接受。

梁文傑坦言自己和同齡的大陳人不會有很多互動,他的朋友圈子基本都不是大陳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加入了民進黨。“爸爸媽媽的圈子基本是大陳人,因為我,他們被大陳人排斥,包括我的奶奶在村子裏也被人罵。家裏人都不認同我的選擇,特別是我的兩個舅公都在調查局工作,對我的批評就更厲害了。”梁文傑的政治選擇,受到家人和同鄉的抨擊,這和大陳島人的政治派別有關。“聽我爺爺奶奶說,大陳島上沒水沒電,生活幾乎還處在晚清,到達基隆碼頭時正是晚上,岸上居然燈火通明,十分震撼,感到這真是一個奇妙的地方。而後在臺灣的生活條件好太多,他們對此十分感恩。”在臺灣,大陳人的政治立場非常鮮明,因為來到臺灣改善了生活改變了命運,他們對當年帶領他們整體遷移到臺灣的國民黨充滿感激之情,多數大陳人是忠貞的國民黨員,他們沒有辦法接受大陳後代中出現一個反對國民黨的異党,對梁文傑的非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兩岸只有政治選擇問題,文化和血脈無法被切斷

臺灣《聯合報》2011年2月就大陳島撤退56周年做過系列報導,包括對梁文傑的描述,之後,旅美的大陳同鄉寫了一封信,罵梁文傑“你感恩誰?你是大陳人的恥辱 ”。梁文傑說,先前不止一次遭受過類似的謾駡。對他來說,他生存的環境和朋友圈是他的指標,這個圈子對他的評價比大陳人對他的評價重要得多。但他直言感覺對不起爸爸媽媽,因為他的事業選擇受到不小的困擾,尤其是在陳水扁的貪汙案子之後。

民進黨內部有部分人自認為臺灣人高人一等,從文化到政治認同上對大陸都敵視,甚至自己的太太骨子裏也透出這樣的氣息。梁文傑內心深處是有些糾結的。“我是浙江人,我吃醃制的螃蟹,吃曬乾的魚鯗,我的生活飲食習慣還都是大陳的,我們小時候要填省籍(後來改出生地),我寫的是浙江省溫嶺縣。這些對我的事業並沒有影響。”梁文傑是外省人,且出自藍營色彩濃鬱的大陳群落,而臺北市中山、大同選區是特別綠的區域,是民進黨從來沒輸過的陣地。對梁文傑來說,他們卻選擇了他,或許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罷。

在民進黨內的外省人會急於表現得比臺灣人還臺灣人,急於取悅綠營群眾,他們碰到中國的問題,會罵得比誰都凶,他們要證明自己比誰都愛臺灣。“當然我也有這種壓力,可是我不想走這樣的路線。”梁文傑認為縱然他選擇了民進黨,但他始終認為中國大陸和臺灣唯一的問題是政治選擇上的問題,兩岸在文化和血脈上無法被切斷。“我只注重國家認同的問題,這是我的立場。”

(訪問時間和地點:2011年3月5日,臺北市議會;訪問者:浙江海洋學院港臺僑研究所 陳玲 ;訪問手記:輾轉拿到梁文傑的電話號碼,我猶豫了好幾天。電話那頭,梁文傑很坦率地回答,我聽說過你。在約定的時間,我坐公車趕往臺北市議會。非常順利地,在議會的前臺,我說和梁議員文傑已經有約,對方甚至沒看我的證件,就讓我自行上樓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chiehl&aid=630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