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2 16:54:47瀏覽5232|回應7|推薦10 | |
西恩潘以《自由大道》的同性戀角色獲得本屆奧斯卡影帝,但是有看過《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的人,一定會為飾演尼克森的法蘭克.藍吉拉抱屈。不是說西恩潘的演技不好,而是同性戀這種角色向來是獲獎公式,只要願意和同性接吻作愛,「話題性」就足以壓倒一切。 法蘭克.藍吉拉的尼克森則是硬橋硬馬,百分之八十都是尼克森受訪時的近距離臉部特寫。藍吉拉光靠臉部表情、手勢和聲音,就把大政治家(或是大政客?)尼克森的智慧、狡滑、驕傲、輕蔑、憤怒、沮喪和懊悔,表現得暢快淋漓。沒得獎不是敗給西恩潘,而是敗給同性戀這個「話題」而已。 《請問總統先生》的劇情很簡單。尼克森因為水門案在一九七四年辭職,但他從來沒有認過罪,也沒有承認錯誤。一名脫口秀主持人大衛.福斯特自掏腰包六十萬美元訪問尼克森,談述自己在水門案中的角色。全片就是兩人你來我往的對話過程。最後,福斯特拿出獨家搜集來的證據,終於把老奸巨滑的尼克森逼到牆角,不但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更透露他內心最深刻的信仰:「凡是總統做的事,都不違法」(When the President does it, that means it’s not illegal),引起輿論喧然大波。 這部電影好看在政治大人物與新聞記者的「當面對決」。尼克森把這次專訪當成是個人的政治秀,除了六十萬美元入袋之外,還要為自己的形象擦脂抹粉。福斯特則試圖讓尼克森吐露實情,最好能道歉認錯。尼克森對福斯特說,「到了最後,鎂光燈只會照在你和我其中一人身上」,大有「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的意味,而福斯特也確實反過來把他壓倒了。 我不知道台灣的新聞科班是怎麼教專訪的,但從英文interview一詞來說,顯然就蘊含了詰問、質疑、挑戰的意味。你到一家公司去做interview,就表示你要接受面試者質問你的履歷和能力。你不會知道面試者要問的問題,也不會知道面試者的態度是和善還是吹毛吹庛。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充份準備,見招拆招。 反觀台灣新聞記者對政治人物做的專訪,千篇一律都是在配合政治人物的宣傳而已。一般的操作模式是,記者先提出專訪要求,政治人物衡量這個記者或這家報紙和電視台的態度「友不友善」之後,請記者把要問的問題列出來,再由政治人物刪去不喜歡的題目和增加喜歡的題目。專訪開始後,政治人物只講他要講的,記者也只問他該問的,就這麼「如實報導」。如果是「友善」的媒體,雙方配合自然沒有問題;如果是「不友善」的媒體,要不就不接受專訪以逃避挑戰,要不就用專訪給別家的方式要脅配合,更惡劣的是威脅要抽掉政府廣告預算。反正不論如何,只要政治人物一接受專訪,那肯定是配合的條件已經談妥。 這種「只有搭擋,沒有對決」的專訪不過是事先串好的政治宣傳秀。如果是謊言,不過是藉著專訪的舞台再撒一次謊,如果是廢話,也是把廢話再說一次,可看度比辜仲諒和特偵組的套招光碟還不如。 那麼是台灣的媒體太沒有骨氣嗎?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大家能看看這部電影。我也希望教新聞學的金溥聰在換跑道之後,也能這樣請問總統先生。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622746270623660113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