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來堅持反對軍購的馬英九,最近終於表示要把國防預算提高到國民生產毛額的3%
維持台灣軍備本就是國民黨五六十年來的一貫立場,馬英九只是回到正軌而已,除了證明國民黨在野時期反對軍購只是惡意搗亂之外,無足深論
反倒是簡錫堦先生又跳出來反對(下貼文),說台灣降低軍備才能維持台海和平,這倒值得花點文字講一講
簡錫堦搞工運是值得尊敬的前輩,搞起和平運動來,卻有點頭腦不清
六十年來中共不敢打台灣,不是基於什麼兩岸同胞血濃於水,而是打不下也不敢打,因為台灣既維持了足夠的防衛力量,又有美國在背後提供保護
如果對這個論斷有質疑,請看吳冷西(毛澤東秘書,前人民日報總編輯)回憶一九五八年金門炮戰的一段文字:
毛主席說......其實,我們向金門打了幾萬發炮彈,是火力偵察。我們不說一定登陸金門,也不說不登陸。我們相機行事,慎之又慎,三思而行。因為登陸金門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關係重大。問題不在於那裏有95000蔣軍,這個好辦,而在於美國政府的態度。
........ .......毛主席說,這次特別請張治中將軍一起視察。張治中將軍原是蔣介石的親信,1949年初國共和談破裂後站到我們這邊來的。張治中在沿途視察時除了關心工農業飛躍發展外,還特別關切臺灣海峽的形勢。他對我們遲遲不登陸金門很不理解,主張這次解放臺灣做不到,但無論如何要把金門、馬祖拿回來。他說這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毛主席說,其實我們也不是不想拿下金門、馬祖,但這個問題不單是同蔣介石有關,特別是要考慮美國的態度,切不可以魯莽從事。美國人也害怕跟我們打仗。我宣佈12海裏領海後,美國軍艦開始不承認,多次侵入我領海線,但不敢駛過他們承認的8海裏領海線。後來經我多次警告,美艦也不敢入侵我12海裏線了。美國空軍雖然有時也飛到大陸內地偵察,但在臺灣海峽,美國飛機開始時經常侵入我領空,後來也不敢越過海峽的中線。有一次美艦為國民黨運輸船隊護航,向金門運送彈藥、給養。當這個聯合艦隊抵達金門港口時,我下令猛烈炮擊,美艦馬上掉頭逃跑,國民黨船隊遭殃。可見美國也是紙老虎。但是,它又是真老虎。目前美國在臺灣海峽集中了美國所有12只航空母艦中的6只,重巡洋艦3只,驅逐艦40只,航空隊2個,實力相當強大。不可輕視,需要認真對待。因此我們現在的方針是打而不登,斷而不死(意即只打炮不登陸,封鎖金門,斷其後援,但不致困死)。(吳冷西,"憶毛主席")
(毛澤東和吳冷西交談)
毛澤東在金門炮戰中的決策過程經過一些反覆,簡略一點講,他原始的意圖是先打打看,假如國民黨要堅守金門,而美國又要介入的話,那就算了;反之,則把金門拿下。後來的情況稍有改變,老蔣不想撤軍,美國卻只想守台灣,不想守金門,要逼老蔣撤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還到台北和老蔣吵了一架.毛澤東看出這個矛盾,就改變心意了,覺得還是讓老蔣守著金門好了.因為台灣太遠打不到,但金門是只要高興,隨時可以打一打,讓老蔣和美國整天提心吊膽不舒服.這就是毛澤東著名的”絞索政策”
講這段故事,只是要說明中共不打台灣,武裝力量(不管是台灣的還是美國的)才是根本原因.這個道理就和美國不打蘇聯一樣,因為蘇聯有核子彈.
簡錫堦是甘地的愛用者,但如果甘地當年面對的不是溫和統治的英國人而是希特勒,他能不能活到印度獨立是個大問題.他說芬蘭挪威都把國防支出降到1.4%以下,但如果沒有美國老大哥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提供保護,他們能不能這麼爽也是疑問.
話說回來,如果簡錫堦能拿到美國政府的一紙保證書,說如果台灣有事,美國一定保護到底,台灣的和平運動也許可以玩一玩,軍備也可以降一降.但一來他拿不到,二來就算美國肯保證,美國自己也無法保證事到臨頭會不會悔約.
既然如此,還是花點錢買武器吧!
-------------------------------------------------------------------------
中國時報 2008.05.21 建構和平 始於降低軍備簡錫堦
綜觀馬總統就職演說中關於兩岸關係的看法,是以「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找到共同利益的平衡點。並以追求兩岸雙贏,建構和平,作為新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主調。我們樂見兩岸雙贏建構和平,然而,這樣的理念如何能夠在兩岸關係上落實?
早在四年前,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藍普頓、李侃如、陸士達和江斯頓都相繼提出「不獨、不武」主張及具體操作建議,都無法獲得中國對台政策的採納。馬先生想以「不統、不獨、不武」來維持現狀,或許只是表白自己不會像陳水扁總統一樣刺激中國,不當國際上的麻煩製造者。因為,中國解讀「現狀」,是「兩岸尚未統一」,也就是說現狀是要改變的,不可能以「不」做為維持現狀,尤其「不統」已直接挑戰老共的「現狀說法」。
而針對現狀維持與台灣安全的保障,馬總統劈頭就說要強化與美國這位安全盟友的關係,應編列預算採購必要的防衛性武器,來打造一支堅實的國防勁旅。又說台灣未來一定要成為和平的締造者,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和中國進行軍備競賽,如何成為和平的締造者?
兩岸和平的根本出路,最終不在於軍事力量的平衡,也不在外交算計的輸贏。馬總統仍停留在二十世紀五○年代的傳統思維,以為強化軍備才可以帶來安全。殊不知,雙方對於彼此沒有安全感,都朝向增加軍備來預防衝突,反而帶來更不安全的困境。全球治理的理念,已從國家安全走向國際合作式的共同安全,現在更朝向人類安全發展,當前,台灣的安全問題實應有更進步的思維。 和平是本世紀人類發展的主題,民主是共同的價值,「和平與民主」才是安全的保障與解決兩岸問題的基本原則。如果台灣像瑞典,芬蘭一樣,自詡為中立和平小國,不以依恃超強的美國來制中護台,不和中國搞軍備競賽,逐漸降低國防預算、裁減軍力,發展「非武裝國防」的力量。這是一種「群眾性公民防衛」(Civilian-based Defense),訓練全民以不合作、不服從的抵抗,癱瘓侵略者或嚇阻侵犯,讓侵略者不但無法取得正當性,更可能遭致國際社會的嚴厲譴責。
以非武裝國防取代傳統國防的觀念,是來自甘地「非暴力抗爭」,採不合作、不服從的抵抗,打敗強權英國,成功爭取印度獨立;而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也仿效甘地,爭取到黑人較平等的權利;而波羅底海三小國,也以非暴力的方式抵抗蘇聯紅軍入侵。可見軍備不是唯一國防,武力不見得帶來安全。只要平常在人民團體中增加這種國防的新觀念,發揮人民的創意,男女老少都可以展現防衛力量,讓入侵者卻步。 瑞典和芬蘭已把「全民防衛」納入主要國防,他們的國防經費逐年下降,目前大約只占GDP的一.四%。台灣如能把節省下來的龐大國防經費,挹注在教育、社會福利,則可彌補社會安全網的不足。更以實際行動支持聯合國的理念精神,每年捐出GDP的千分之七的預算,推動國際和平事務,積極從事國際人道援助、和平促進,台灣將會有更多類似慈濟、世展會及路竹會的團體貢獻世界。以慈悲正直和誠信建立國際關係,並發展邦交情誼,放棄和中國金錢競賽的金援外交。
兩岸應共同降低軍備。四川地震災難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嚴重的損失,日後復建投入的人力、經費必定龐大可觀,中國應檢討其每年十七%以上成長的國防預算,轉用於關心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走向民主自由與均富的大道。
台灣若能率先改變觀念,調整作為、發展和平文化,善良正直的看待中國,雙方建立互信,才可能如馬總統所期待的,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的歷史條件。 (作者為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