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8 11:58:31瀏覽349|回應0|推薦10 | |
作為聞名的“名人故裏”,溪口在民國之前其實就已經名聲斐然; 作為民國總統的故鄉,溪口在民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更是名揚全球; 在善於“擇時進退,形退實進,工於權謀”的蔣中正的三次下野期間,溪口變相地成為了國民黨的指揮中心,其時,南京與溪口之間的道途上,軍政要員往來頻頻,一時車水馬龍,冠蓋如雲, 榮耀備極。 作為聞名的“風景名勝區、佛教勝地”, 溪口美景也招引了外來者的寴覷, 1941年,日本人到達溪口,把老蔣家的豐鎬房占作日軍司令部,一時,蔣氏故居一帶盡是來來往往的日本兵; 儼然是這裏本來的主人,不僅如此,還將溪口的其它路口皆封了, 僅剩武嶺門一個出入口,進進出出的老百姓還必須向兩邊崗亭的日本士兵敬禮,稍有不順,非打即罵,鎮內財物也全被洗劫一空,算是溪口千百年來之記憶中,前所未有之慘痛。 時歲更疊,風水輪流轉,待到1949年5月,作為總統的老蔣的軍隊已擋不住解放軍, 惦鄉的老蔣在風雨飄搖的境況下匆匆回了一趟溪口,並在宗祠裏宴請了父老鄉親, 權作告別之儀,蔣的傳記裏說,宴席後的一大班七老八十的老叟們還依依不舍的拉著老蔣的手曰: “ 總統,您可要早點回來呀。” 殊不知,風蕭蕭兮剡溪寒,老蔣一去不復還。 更只能:“小歡雲散已難收,到處冷煙寒雨、為君愁。” 不久之後,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一個師進駐到溪口; 應該是,其象征的意義為重,標示著解放軍的勝利又推高了一個層次,勝者王侯敗者寇,一方山水共浮沈。 “文革”期間,溪口的命運更是一落千丈,故居、遺跡、墓廬、 ......,皆多遭破壞損毀。 <<金陵春夢>>中對蔣的描述使人們對曾經的民國總統蔣介石認知撲朔,歪曲不真; 許許多多大陸可以看到的蔣的傳記中也多呈 不全面、不客觀的感覺。 真實的蔣,其實應該是尊傳統,守忠信,講道義,懷仁慈,持嚴謹,生活節儉,意志堅韌,一身正氣,能自省自律,秉承主義並矢志不渝的,但歷史是喜歡捉弄人的, 運氣欠佳者,便不時會被捉弄的,於是: “天涯舊恨,試看幾許消魂?長亭門外山重疊。不盡眼中青,是愁來時節。” 當年,不到二十歲的蔣瑞元,東渡扶桑,也曾滿懷豪情的寫下: 從弱冠到暮年,蔣中正先生也不失宏大抱負:“揚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他也一直努力試圖成為他心目中的“完人”; 但正如美國作家布賴恩.克羅澤在《蔣介石傳》中所說:“和所有軍人政治家一樣,蔣介石也是無所畏懼的......,”“忠心耿耿和知恩必報,是蔣介石得以出人頭地的要素,......”“但他缺少一個政治家留芳百世的運氣......,”。看來,運氣這東西,確實是無處不在的! 魯迅說:“中國很少有失敗的英雄,很少有韌性的反抗,很少有撫哭判徒的弔客,......,” 那麽,這極少數的失敗的英雄又是誰呢? 毫無疑問, 這個山川鐘秀的地方,是一個時代的領袖人物的不息的夢縈之所; 也是一個記錄了風雲與滄桑的所在,今天,它依舊遊客熙攘; 它最終走回到舊日的本真,就如歷史最終會返樸歸真一樣。 --------2007.05.13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