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賣個破綻」以後,是不是就該「回馬槍」了?
2022/09/22 11:03:47瀏覽1382|回應1|推薦6

但凡看過中國古典小說或者是傳記的各位都知道,在戰場上敵對雙方在鬥智鬥勇的時候,肯定是各出奇招,其中就包括「賣個破綻」以後的「回馬槍」。

俄烏衝突進入8月底之後,雙方似乎已經進入「相持階段」?俄羅斯需要消化已經吃進的頓巴斯地區和東南方向的赫爾松/扎波羅熱已佔領地區,而烏克蘭則希望能夠重佔這些地區。

前段時間俄羅斯曾經嘗試在赫爾松舉行公投獨立和加入俄羅斯程序,但是並不順利。

雖然這些地方絕大部分人說俄語,但是心裏始終很忐忑(來源於對烏克蘭報復的恐懼和部分人對北約/歐盟的嚮往),投票的積極性在摸底調查的時候發現,其實並不高。

這個時候,俄羅斯和烏東實際上進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

此時普京給這些地區的民眾(已佔領區)出了一個難題,「如果我不管,那會怎麼樣?」。

所以,從8月中以後,俄羅斯減慢了從國內各大軍區抽調輪換部隊的節奏,重點只保證南線的赫爾松一線。參戰各方能夠看到的現象是,北面的哈爾科夫地區的兵力,極其薄弱(一個營的正面防禦線,接近200公里),整個哈爾科夫佔領區,幾乎沒有成建制的營級作戰單位。

這是不是一個破綻?

這個破綻當然也被北約看到,於是調來剛剛從西方各國訓練完成的,成建制的大約20000人,突襲哈爾科夫。於是,大家就看到了,俄軍敗退,幾乎全部撤出哈爾科夫州,北約和烏軍大喜!

從此打住也就罷了,其實並沒有吧?

在接下來的三個星期內,烏東各州(頓巴斯兩州---盧甘斯克,頓尼茲克,東南部的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州)民眾迅速成了「驚弓之鳥」,獨立和入俄公投迅速啟動!

一旦這些地方順利完成獨立和入俄公投,這些地方不管你外界承認不承認,它就都是俄羅斯本土,這給了當地人一個定心丸,也給俄羅斯大規模武裝支持這些地方提供了法律依據。

戰損方面,也很有意思,第二階段以後,如果單單用俄軍和烏軍計算,交換比接近1:10,加上第一階段的戰損,俄羅斯方面陣亡5900人左右,烏軍陣亡65000人,烏軍的傷亡總數,大致是140000。

以上是本人綜合各種資料的分析結果,並未得到相關證實。歡迎各位朋友各抒己見。

注:以上交換比,未算入烏東親俄民兵的損失,據烏東各州的統計,烏東親俄民兵的傷亡人數,也有接近20000人(其中陣亡,接近6000)。

注1: 如果算上過去九年烏克蘭亞速營和艾達爾營在頓巴斯地區進行「種族清洗」造成的40000左右的俄族人(多數是老人和婦孺)損失,目前俄烏雙方的死亡人數,才接近打平,俄羅斯稍微有點賺。

注2: 烏軍克復哈爾科夫,並非沒有代價,而是代價慘重。整體過程,俄軍總共傷亡兩個連(300人左右),而烏軍則在俄軍的砲火覆蓋中,損失接近兩個團(超過3000人)。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yi65&aid=177194712

 回應文章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25 00:34

  仔細盤點整場俄烏戰爭,俄軍在戰場上現在還有優勢,兩軍的戰鬥力與死傷比,俄軍的戰力當在烏軍三倍以上,死傷只略高於十分之一,但俄軍最大的弱點就是兵力不足,犯了和岡村寧次圍剿八路軍失敗時一樣的錯誤,在軍事上也未下真正的死手,以求快速結束戰爭,這可能是顧忌到民族情感(俄烏是基輔羅斯分家出來的近親),或者是在經濟上想脅迫歐盟談和, 甚至是讓歐盟願意在外交上接受俄羅斯參與現階段的歐洲協調? 尚未可知! 但自普丁決定增兵(部分動員)起,俄羅斯的戰爭目的就比較明顯了,最遲明年初,等俄軍的生力軍投入戰場,解決了兵力不足的問題,歐盟必遭慘虧,會敗的非常徹底.

  當然,普丁使的是倒歐的組合拳,會配合自身的能源牌一同使用,所以在能源市場上,很可能先跌(美元快速升息之故)後暴漲(供應劇減),再劇跌(仗打完了,歐盟服軟,俄羅斯能源重回市場,再加上歐盟與日本經濟衰退,能源剛性需求銳減),這是觀察其問題走向的一個重要指標,有本事的順道撈錢!

無知者,無畏(weiyi65) 於 2022-09-25 08:52 回覆:

俄軍暴漏出來的問題不少,大多數懂軍事的人也都看到了。

主要特點是兩點:

1. 技術裝備方面,缺乏現代戰爭所必須的有效裝備,包括實時戰區資訊偵搜和有效傳遞,高效率/精度的打擊裝備。消耗了百萬計的砲彈,並沒有造成相對應的殺傷,(比如,缺乏對付裝甲力量和壕溝的有效彈藥,不得不採取二戰時期的大規模的火力覆蓋,往往一條壕溝附近落下數百枚砲彈,只有一兩枚射進壕溝形成有效打擊),即增加了後勤壓力,也實實在在地增加了戰場開支,費效比真心不高。

2. 戰術方面,仍然是蘇軍的老套路,「嚴格按照教條打仗」,前線指揮官缺乏自主性和機動性。

其他的,當然還有很多,主要是戰略上的誤判太多,不在這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