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到底是誰指揮了淮海戰役(徐蚌會戰)?
2020/08/22 19:00:16瀏覽1019|回應2|推薦6

坊間一直對到底是『誰指揮了淮海戰役』?(國府稱為『徐蚌會戰』)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我們這裡不妨就來拔它一拔。

先說明幾個容易混淆的問題:

第一,誰提議打『淮海戰役』的?無疑,是粟裕。

第二,具體打的,都是誰?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兩大野戰軍共同執行。

第三,指揮決策層都是些什麼人?當時的中央軍委(毛老大和朱周三人組)和『淮海戰役總前委』(劉鄧陳粟譚)。

從軍史紀錄和文獻來看,前線執行團隊的總負責人,是鄧黑貓。

那時候,鄧黑貓是總前委書記,五人的總前委: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和譚震林,鄧黑貓是最能深刻理解毛老大的思想的人,所以毛老大把帥旗交給了他,他有最後的決定權。

另外一個人是陳毅,此人是華東野戰軍的靈魂性人物,華野那麼多人,營長以上的人,陳毅都能直呼其名,許和尚,陶勇等人,並不好指揮,特別是困難的時候,陳毅必須在場,否則作戰效能會打折扣。

劉瞎子南下大別山以後,出彩不多,遠不如他跟鄧黑貓在晉冀魯豫的時候表現勇猛,原因有三:

第一,中原野戰軍最能打的陳庚(劉伯承的愛將)部並未隨劉鄧南下大別山,而是獨自出豫西,一直到打黃維的時候才趕到。

第二,劉鄧出大別山,過黃泛區,人員和裝備損失慘重(人員從12萬銳減到6萬,重裝備基本上丟光),基本上是一隻殘軍。

第三,中原野戰軍(二野)雖然是前四方面軍的底子,但是鄂豫皖一代的百姓,也因為這支部隊離開而深受老蔣的清算之苦,民眾關係並不是太好,再加上這一帶的戰爭資源非常有限(窮),遠不如劉鄧在晉冀魯豫發展順利。

在以上的五人前委中,鄧黑貓是唯一一個有全局觀的人,他不但能夠看到大局,而且有主動協調和撮合的意願和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搞關係』)。這一點還他是在法國留學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

注: 中共裡面最會搞關係的三個人,周公第一,鄧黑貓第二,劉少奇第三。

注1:『淮海戰役』相當於一個項目,總前委,相當於一個項目執行組,是一個臨時機構。

注2;毛老大對『淮海戰役』的總評價如下:“淮海戰役,好像是一鍋夾生飯,還沒有煮熟,就在小平同志統帥指揮下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yi65&aid=149379919

 回應文章

無知者,無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戰爭,打的是資源!
2020/08/27 18:16

所有的戰爭,無一例外勝利的天平一定是傾向資源投入大的一方。

貓兄所言極是,『淮海戰役』中,雖然中共官方一直宣稱『六十萬戰勝八十萬』,但是事實上,共軍投入的戰爭資源是遠大於國軍方面的投入。

先說人員,表面上看,共軍投入的正規軍大致是六十萬(中野和華野,有部分地方部隊加入),中野的陳庚是中後期歸建加入圍殲黃維德12兵團。當時在中共中央周和劉的直接干預下,蘇魯豫皖地區所動員的民工,接近400萬人,基本上不對走到哪裡,給養就能送到哪裡。

這裡有兩點必須說:

第一,民工報酬,當時按照小米算,只要有一個共軍連長簽字的白條子,就能直接徵到糧食和民工,這些徵用,當時解放軍和地方政府只是記帳,從解放後的『徵購』中扣除。據蘇魯一帶的地方政府資料,一直到1960年,都還有蘇魯一帶的百姓,拿著當時解放軍開出的百條,向地方政府申請抵扣『徵購』。

第二,『人武部』和軍隊留守處的設立,老共不愧是最具學習能力的團體,他們從江西到延安,不停地跟百姓打交道,百姓把子弟送進軍隊,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擔心子女的安全和前途,所以她們從延安時代開始,就設立人武部和兵源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置軍隊留守處。有子弟在軍中的父母,隨時可以通過這些機構瞭解子女在部隊的發展情況。

再說裝備,淮海戰役以前,共軍的主要裝備,幾乎為一例外是靠繳獲,但是淮海戰役就已經有重要變化了,共軍可以從大連通過山東半島把大量的東北生產的彈藥直接送到淮海前線的連隊手上。打黃伯韜的時候,共軍的彈藥還有些捉襟見肘,到了打黃維的時候,來自東北的彈藥就充足了。

你再看看國軍這邊,就慘不忍睹,幾乎是什麼都缺。陸路交通全部被阻斷,水路太慢,只能靠空投。以那時候民國的空運能力,基本上是死定了吧?

在淮海戰役進行的同時,北邊的華北野戰軍和入關的東北野戰軍正在圍殲傅作義,為了防止傅作義南下,毛老大刻意放緩了淮海戰役的收官戰。這個時候,共軍已經可以免費為被圍困的國軍提供部分給養,條件是,不准帶武器,可以到前沿共軍連隊領取飯食。

我不知道蔣公退守臺灣以後,是不是真正review過這些案例?或者就是簡單地說,就算教給他們,他們也學不來。

注:『徵購』一詞,從延安時期開始出現,用來描述土改後百姓所提交的稅賦,一直到90年前後,這個詞才從官方的文件中消失。

注1:『人武部』是『人民武裝部』的簡稱,一直到鄉鎮一級都有,今天都還在。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26 22:23

  在個人的研究裡,淮海戰役解放軍實際上佔據絕對的優勢,國軍號稱有八十萬人(滿編數字),實際上只有五十五萬人,以黃伯韜和邱清泉的部隊較有戰鬥力,黃維次之,李彌再次之,至於孫元良的麾下,純粹是一群雜兵,不少還是空架子(有番號和軍官,但沒有士兵或只有少量士兵).而共軍在正規軍方面的數字為六十萬人,本就在兵力上佔優勢,而決戰的戰場基本上屬於黃泛區一帶,當地的百姓由於蔣介石進行花園口決堤(在軍事上是必要之舉,代價就是民心盡失)的因素,對蔣介石的軍隊可說是恨之入骨,換言之,在此地決戰,解放軍可以獲得幾乎無限的人力和物力的補充,另外在情報上,國軍也會陷入完全的睜眼瞎之中,解放軍則能透過當地百姓,完全掌握住國軍的調動方向,解放軍在開戰之初,可謂掌握了完全的勝算.

  另外在雙方的士氣上,自豫東戰役後,國軍由於在集中兵力欲吃掉華野外線部隊遭到失敗(粟裕該感謝死對頭宋時輪的十縱替他頂住邱清泉的追擊,共產黨人為了組織和理想,可以暫時放下私人恩怨,國民黨就沒辦法做到,導致國軍在不同派系間的協同作戰上表現極為糟糕)後,軍隊的作戰意志低落,綜觀整個淮海戰役中,國軍裡面只有雜牌出身的黃伯韜打出應有的水準,其他人的表現都欠佳,反觀解放軍則越戰越勇,一個一個將國軍的重兵集團吃掉.

  而國軍的佈署也有極大的問題,在整個戰役的樞紐要點:宿縣上面居然只擺了一個戰鬥力不強的師進行防禦,這種防禦模式堪稱是荒腔走板,嚴格講:國軍在淮海戰役中的整體表現,大致和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水準相當,淮海戰役可說是現代版的長平之戰.

無知者,無畏(weiyi65) 於 2020-08-27 10:51 回覆:

華野宋時輪,是打阻擊戰的最高能手,他的確是不太服粟裕,這是事實,但是此人服陳毅。

宋時輪並不願意打阻擊戰,因為大家都知道,打阻擊戰繳獲少,損失大。陳毅為了讓宋時輪安心打阻擊戰,他跟宋時輪約定,每次戰役打完,由宋時輪先挑俘虜兵和繳獲中的裝備,讓他放心打,損失一個團,給他補充兩個團。

中共十大元帥中,陳毅是最豪爽的,說話算數。所以華野和中野的人都願意跟他合作。

華野中粟裕比較不好調動的,是許和尚,黃克誠和宋時輪等人,粟裕指揮這些人通常需要陳毅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