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徵明 倣趙伯驌後赤壁圖 賞心
2009/06/12 07:06:59瀏覽2292|回應3|推薦31

文徵明的繪畫風格可略分為粗文(此文即指文氏)、細文兩種面貌

粗筆源自沈周、吳鎮一路筆墨蒼勁 

廣用粗簡放逸之筆調

另一細筆面貌則取法王蒙甚多

用筆細密 略多澀筆

常運用於充實緊密的佈局來製造畫面張力( 降低空間縱深 使之平面化)

兩者之外 還有以青綠重彩或淺絳設色的風格

此類 則較具裝飾性 用筆亦工

《後赤壁圖》是以北宋蘇軾《後赤壁賦》之文本為母題的來描寫

由其子文彭的題款得知此畫為臨自南宋趙伯驌的《後赤壁圖》

成畫時間約在西元1548 文徵明時七十九歲

此作屬敘述性題材的繪畫  佈局多嚴謹 用筆亦細膩

不同於文人一般寥寥幾筆的遣興之作

趙伯驌的《後赤壁圖》今雖已不傳於世

但藉由文氏的作品 我們亦能大略窺見原畫的風采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此段為畫卷的前段描寫東坡與兩客相遇的情形

中國繪畫特重意的表達 明明是畫夜景 

但畫面僅以右上角的月亮來暗示畫中的時間

此外 還可從畫中主人翁重複(右至左)出現

來得知畫面的時間與空間的推移

在一個連貫的畫面上主角不斷出現的手法

也堪稱是我國古代的連環畫( 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就已出現此一手法 )

大家可以猜一猜畫中三人 哪位是蘇東坡?

文中所敘“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我們也可由坡岸上的枯木看出畫面力求貼近文中描述

木橋旁的兩株奇木 樹身的虛實與姿態以及繁密之葉點

基本上都是文徵明的繪畫語彙 

雖是臨本但也融其個人審美意識於其中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此段則描寫東坡爬上山崖面對險境的情態與心境

如文中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按畫中比例來看 人物的表情實無從來表現

崢嶸的山石與洶湧的滔水可以說赤壁給人的一般印象

但不知大家是否發現 整幅畫面僅於此段有這樣的描寫

其他段的山石水流多平坦緩和

實是為了對比出這段畫面

而這段的動勢較多(可見於岩塊堆疊的趨向、虬曲的松樹姿態、雲水富流動感的線條)或許正可反襯出東坡當時起伏的心理狀態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
掠予 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最後一段視焦拉遠 

人物明顯的縮小許多 景深也更往後退

開闊的視野形成了一個空間轉換

也把觀者的心境再拉回較平和的狀態

空曠的河面與兩邊繁茂的樹石 

虛實相應相生

非鉅細靡遺的歷歷再現

是異於西方風景繪畫的

看中國繪畫有趣的地方

就在於不是只給妳看一個如實的景象

也不讓妳一眼望盡

就像喝茶一樣 不能一飲而盡

滋味是慢慢細心感覺出來的

那種回甘的味道

我想妳是知道的

 

  參考網址 http://www.npm.gov.tw/exh98/redcliff/ch_b7.html

 此作目前正在故宮展出 有興趣的話可以到現場一窺個究竟

【捲起千堆雪-赤壁文物特展】

 展 期:2009/05/28 ~ 2009/08/31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盹龜雞~ 五月23日 科隆主教大教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徵明後赤壁圖
2009/08/11 12:49

導引的真好 , 有點看懂了.

這先文(蘇東坡)  後畫(趙伯驌 文徵明),  是不是  有點像為曲子配上合適的詞 ?

蝌 科(weikuo) 於 2009-08-12 07:14 回覆:
哈哈哈
那要找真人來演奏 嚕 ^_^

香水mam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缺導讀
2009/06/12 11:29

年初帶女兒到故宮參加「巧奪天工」兒童研習營

香水mama進到故宮參觀數回,還真有看沒有懂

呵呵,若去故宮有您導讀,必定收獲滿滿

蝌 科(weikuo) 於 2009-06-12 22:06 回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我也很喜歡聽聽別人賞畫的心得!

香水mam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可惜
2009/06/12 07:59

圖太小,只能看個大略

蝌 科(weikuo) 於 2009-06-12 08:07 回覆:
對呀  不過 下面的網址是可直接連結到那張畫的網頁
在那邊您可以看ㄉ更清楚啦
阿不然 就是跟我一塊去故宮好啦  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