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臨撫崔敬邕墓誌銘與張猛龍碑所感
2009/05/30 06:45:02瀏覽3378|回應1|推薦25

 

 

                 節臨  崔敬邕墓誌銘               節臨  張猛龍碑 碑陰    


 

            

崔敬邕墓誌銘(西元517)與張猛龍碑(西元522)皆是北魏時期之名碑

用筆一為清朗爽勁一為雄健渾厚
結字則是一為整斂一為奇宕
雖屬同個時代的作品卻各有各的美感形態
嚴格來說 藝術品的產生當來自每個相異性格的個體精神
書法中每種特殊的美感形式自也源於每位書家對線條運動的感覺(筆法)
從臨習到創作的過程
不斷臨摹、觀察古代經典法帖(對傳統技法模式的體驗)卻是歷來習書的基本
處於現代 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否對現代人能起相同的作用 ?
我認為方法是可以承繼傳統
但觀看與關注的角度卻是可現代的
例如古人在筆法的養成與感受是很自然而然的(每天都用毛筆在書寫)
線條與結字的關注自然比現代人敏感
這並不是說現代人就可不用將基本筆法紮好
而是在此之外 也許可以從比較接近現代人習慣的方式來學習
像是由抽像空間的感受(筆線外空間與線、面的連結、對比間的各種關係)
或是想像力的開發等方面切入
 

還有一點要補充的

人們觀察事物往往易受過去經驗的制約
會不自覺地以過去熟悉的模式去認知一些東西
書法為什麼需要反覆的臨帖、讀帖 ?
就是希望在過程中迫使書寫者在書寫的往來間逐漸看(體悟)到更多細節
而非止於點畫上的技術熟練
好的作品無論書、畫 
只要有心
不論臨習或讀帖 
就像在找尋什麼寶似的
會不知何時突然有新的體會與發現
我想這也是書法藝術迷人之處吧 ?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T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藝術家的養成跟煩夫俗子~就是不同!!
2009/06/03 12:33

記得小時候就曾偷吃步

書法ㄉ作頁紙 ~ 半透明 ~

嘻 ~ 就給它蓋上去直接臨摹 ~

蝌 科(weikuo) 於 2009-06-03 17:02 回覆:
描紅 在古代是有這種教學方式的
透過描摹的過程  其實是有助於對字架的理解
並這不算偷吃步啦
不明就裡的老師卻是不准小孩用這種方式學習
TT的攝影作品佈局張張很精彩
構圖的概念應該從那時以不知不覺地建立起來ㄌ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