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9 10:59:23瀏覽1745|回應0|推薦3 | |
剛剛才翻幾頁這本書,直接跳到大和號的設計建造的歷史章節去看,畢竟這也是歷史上最大的火砲戰艦嘛。 看了一些內容之後,有一些初步的感想: 撰寫或者是編輯者對於日文漢字與常用中文詞彙的混淆。當然,一些外來語在時間的累積之後,成為另外一種語言的常用詞彙,可一說是語言文化發展的必然現象,可是在現階段哪些是日文漢字,哪些是相對應的中文詞彙,書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編輯或者是撰寫的方向。 對於習慣日文系統資料的讀者來說,這可能不是問題,但是對於單純想要了解一些歷史的讀者(這些讀者的數量應該才是多數的),來說,日文漢字的過量引用可能產生的困擾,倚急為何不使用相對應的常用中文詞彙,或許是日後應該考量的地方。 在看到有關日本對於雷達的態度上面,書中的描述主要是以日本醉心於武士道精神作為主要的理由。這種說法在個人的看法上是不夠科學,也不夠嚴謹。 剛好最近接觸到Alfred Price撰寫有關二戰的電子戰的文字中提到,日本雖然很早就研究並且試驗雷達的相關技術,可是日本認為雷達會發出訊號,這樣反而會被敵人偵測到而暴露自己的形跡,反而不妙,因此海軍特別強調被動偵測系統的開發。 兩相比較,就會覺得後者的說法比較合理,而這個合理的解釋再對照其他國家面對新科技的時候的表現,可能更為明顯。 譬如說,英國雖然早在1942年就認為應該在夜間轟炸的時候運用干擾絲,也就是窗戶,但是反對最大的理由是萬一這種科技曝光,德國也極有可能掌握這種技術,英國當時的雷達都無法有效的抵銷這種干擾的時候,那怎麼辦? 德國也試驗過干擾絲的相關影響,他們的反應也很有趣:戈林看到報告之後,直接下令停止相關試驗,並且封鎖所有的報告。 難道說德國對於科技的研發也很不重視嗎?自然也不會,窗戶的影響很快就被改良的雷達裝置與以抵銷,同時德國還很快的根據擄獲的H2S雷達作為追蹤轟炸機的裝置研發的基礎。 要說日本不重視科技,那麼日本在1920年代開始四處學習新的技術,搜購各種新產品,是錢多沒地方花?也不能這樣解釋吧。 其他的感想等日後看多一點之後再提供。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