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章好讀]從新世代DVD規格之爭談「抬轎」
2008/05/19 18:11:56瀏覽449|回應0|推薦0

從新世代DVD規格之爭談「抬轎」  文/楊清貴


日前新世代DVD規格之爭(即藍光Blu-ray Disc與HD DVD),因華納兄弟(Warner Bros)陣前倒戈,與廿世紀福斯、迪士尼、新力電影和米高梅等同盟占美國影視娛樂市場的百分之七十,成為壓垮HD陣營的最後一根稻草,兩方陣營長年來的拉鋸戰至此劃下句點,藍光正式成為新一代高容量DVD規格,讓許久沒有殺手級產品(killer product)的DVD相關產業現出一道曙光。無論是DVD碟片或者是藍光播放機與錄放影機,無不摩拳擦掌準備搶奪商機。


規格或標準一向是科技產業產品存亡關鍵。押對寶則名利雙收; 賭錯了便得出清庫存,認賠出場。身為HD DVD陣中一員的微軟,因Xbox 360採用HD DVD與藍光陣營的Sony PS3捉對廝殺,結果因為華納兄弟投向藍光而被迫將HD DVD光碟機降價求售,並引發可能將藍光光碟機納入Xbox 360的傳聞。

其實廠商為了避免押錯寶,已由早期單打獨鬥自推規格的「單挑」,演變成「打群架」的各擁其主找轎抬。最知名的案例應屬兩軍對陣10餘年的錄影帶規格大戰Betamax(俗稱小帶)與VHS(俗稱大帶)。Betamax由Sony掛帥,VHS則是Victor領軍,在1980年代末期由VHS勝出而終結這場抗戰。不死心的Sony繼續將戰火延燒到攝錄影機(俗稱V8),以小帶Hi8力抗Victor陣營的VHS-C大帶。V8的儲存媒體規格戰直到數位化為目前的DV與硬碟式而暫告落幕。


市場上常見的「西瓜偎大邊」其實是抬轎效應後的「大勢已去」,不得不然。在所謂的「共主」(如Sony)延請各方共襄盛舉來抬轎(投入與開發相關商品)的當下,前途與錢途是一遍茫然的。對共主而言,樁腳愈多,圍堵的機率就愈大,就算半路殺出程咬金,也不足動搖國本; 對樁腳而言,所謂「一人得道,雞犬昇天」。一旦力推的規格成了主流甚至標準,自身開發的相關商品也就能大發利市。不願選邊站的,積極者就買保險安備胎,開發相容雙方陣營的產品,甚至腳踏兩條船。早期的DVD+/-R光碟機市場便是如此; 消極者便觀望不涉入,等待大勢底定。

要找人抬轎並非單純只是技術規格問題。當時VHS勝出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主張是因為VHS可錄影3小時,而Betamax只有1小時(雖然後來有解決方案,但為時已晚),以及VHS製造成本與門檻低於Beatmax; 有人認為Sony與廠商在授權方面產生一些問題,致使Victor趁虛而入; 又有人認為是限制級影片只存在VHS,想看A片就得買大帶。再來看PDA(個人數位助理)市場。早期由Palm OS平台獨領風騷,直到與微軟的Win CE平台短兵相接而節節敗退,不敵的主因是改變使用者習慣。Palm OS資料必須經過轉換才能與桌上型電腦慣用的微軟Windows相容。再看電腦CPU龍頭英代爾,因為成功運用「推拉策略」(push and pull)而一舉被樁腳拱上電腦處理器王座。英代爾的做法是一方面以激勵獎金拉攏電腦廠商貼上「INTEL INSIDE」標誌,推廣內建INTEL CPU的電腦; 另一方面則透過媒體密集曝光,教育消費者選擇標示「INTEL INSIDE」的電腦。也就是說,英代爾透過獎金回饋將產品push到通路,再用公關與廣告把消費者pull到通路來。

抬轎效應在兩軍對抗之際,對廠商與消費者都是負面。廠商得不斷投入資源,以確保主張規格不付諸流水。也因為如此,戰況愈演愈烈,消費者愈是無所適從,到頭來市場便是低迷。不過,一旦大勢明朗化,消費意願便隨之提高,市場也跟著起飛。話說回來,倘若沒有經過這番較量,正所謂「真理愈辯愈明」,技術規格則無從切磋而改良,那麼科技的進化也是有限。「抬轎」在我看來是必要之惡。

<本文章為創新企劃學院所有,請勿擅自轉錄>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bsa&aid=188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