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美國舅舅》樹林裡的舅舅
2014/03/04 22:21:21瀏覽1111|回應0|推薦2

 

前言:

前幾天中午,文創副刊例行跟我催稿,是每月三號要交的稿件,由於我還沒準備,就從數十篇已寫好單篇影評裡,挑出一篇:《我的美國舅舅》樹林裡的舅舅。

該篇的最後一句是:由衷祝福雷奈,可以活到跟那些片長一樣長。

由於我下午要去主持優良電影劇本講座活動,中午要趕緊寄出,怎知,網路突然流量奮起,Gmail怎麼都打不開,我只得先出門,回家後再寄,怎知,回家趕緊寄完信,不久就在臉書上看到雷奈過世的消息。

當下錯愕不已……

在我眼裡,雷奈是電影史一個偉大的分水嶺,他在50年代拍出劃時代作品,90年代依舊頻頻推出思維破格之作,我在我著作的自序裡便提過雷奈電影對我的無限啟發。今年稍早去北市中學菁英文藝營教小說課,我用了雷奈《廣島之戀》、《我的美國舅舅》、《吸菸/不吸菸》等多部片教導小小創作者們,如何擴展寫作形式......眾學生對雷奈半世紀前便有如此恢弘的心靈視野,感到嘆為觀止......

對我而言,《我的美國舅舅》亦是重擊思維、恆續延展寫作靈感的一次觀影經驗。

雷奈是永不落實的符號,永難抹滅的一道影史印記......

以下是原文:

 

 

 

    有次,我為著一本《蒙太奇的微笑:城市影像/空間/跨領域》去訪問知名電影學者黃建宏教授。這是一本跨領域的藝術評論集,結合電影、複合藝術、城市觀察等,亦碎碎念新浪潮對法國淵遠流長的影響,內頁則不按牌理出牌的以「散文詩」方式編排,還送一副3D眼鏡,整本書儼然是塊「極端複合」的後現代磚塊。

    訪問最後,我有感而發:「如果以一部電影形容這本書,我會選《我的美國舅舅》。」

    作為法國新浪潮大導中,最有update活力的一位,雷奈晚年仍不時推出《吸菸/不吸菸》、《就是不親嘴》等概念新穎之作。1979年這部奪下坎城二十五周年紀念大獎的《我的美國舅舅》從生物學微觀人生,講小品的故事,有磅礡的氣勢。

    尚生長於小島、何內力爭上游升為小主管、珍寧則甘從舞台劇演員屈身為尚的小情婦,三組「小」人物平行交錯的恩怨關係,摻雜一些生物學、一些宿命論、一些影史碎片,構成了「美國舅舅」這個烏托邦基礎。

    烏托邦基礎?

    有段時間,我在《我的美國舅舅》裡苦尋《美國朋友》裡溫德斯式的美國心結,當然,不可能被找到的,雷奈告訴你,生命就是一場捉迷藏,他的佈局,引領你身陷這個幾何世界,人們的身、心,可以輕易用正方形、三角形換算或整除,戴上白老鼠面具,就能簡單解釋人生種種焦慮、挫敗,何其簡單,何等荒謬?

    雷奈可能是最會拍建築物的導演,《廣島之戀》交叉廣島、巴黎街景,銜接成一幅行進式的心靈風景。《我的美國舅舅》片尾那幢樓寓壁畫的格放、再格放,是一記神來之筆。道出的、沒道出的,全都藏入了那片樹林裡。

    意識流被以「格式」歸納後,進一步被文學化是極其可行的,我就曾在90年代某期「聯合文學」雜誌刊載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決審記錄,看到一篇〈我的德國舅舅〉。()

    這個經典範例,有太多被再造、模仿的可能。一如片頭由馬賽克組成的大千世界,使得這部胡拼出道理的電影,可以拍到三小時而不算過分。至今,這麼一個老頭子,仍無時無刻不在update自己。研發將人們引入迷宮的新方法,也不斷窮盡美學高度,去合理化作品的片長。

    由衷祝福雷奈,可以活到跟那些片長一樣長。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yne119&aid=1150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