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愚蠢年代》看創作本位
2018/01/22 12:58:35瀏覽1175|回應0|推薦0



文 / 保溫冰

   有次,我頗沒禮貌地在某公開場合詢問李惠仁導演,為何《不能戳的秘密》充滿急就章的內幕堆疊,而缺乏美學步調跟富層次的架構?他表示,要急切地將浩瀚素材濃縮在60分鐘裡,並借助Youtube愛用者「速讀」特性,達成廣為傳播之目的,以揭露政府隱瞞禽流感的黑幕。於是他捨棄了美學。

     這個說法,說服了在場所有人。

  看多了紀錄片,所謂「紀錄片規範」的謹守與否,視敘事策略而定。明智的評論者更不會武斷地單以創作道德底線、或美學高度,來界定一部紀錄片的價值。

    以此前提來檢視《愚蠢年代》這部立意良善、聲調激昂的紀錄片,是耐人尋味的。本片導演法蘭妮岩士唐為行之有年的節能運動力行者,電影架設出一個虛擬時空——未來世界已毀滅的2055年,透過英國演員彼得普斯特李威所飾演的檔案整理員,來對觀眾闡釋地球逐步邁向滅亡的前因後果,警世意味濃厚。

    打從一開始,我便直覺這「說書人」形式稍嫌「用力」了點。

    說穿了,在這個任何口號皆不難此起彼落的時代,爆量的環保節能警訊,俯拾即是。世人缺的不是鼓吹,而是如何轉化載體的形式,將功率、內涵、乃至聲語的獨特性,發揮到最大。

    顯然,法蘭妮岩士唐拍了一部「理念先行」的電影,她透過一個預設的假面,來揭櫫殘酷的真實。一切都貼附在導演的論述文體上面進行,將影像片段逐一「安裝」在設定好的句法旋律裡,音像本身反而缺乏一種擁抱偶然、突擊現場形勢的神采。

    又或者說,導演所挑選的拍攝人選,早決定了本片的基調、甚至結論,一路看下來,滿佈可想而知的警惕不疲。這個由各領域人士穿插、組湊而成的雄辯體,拼接雖流暢,卻稍嫌平直,最顯著的缺失,是沒有將被攝者推向一個道德可議地帶,遑論所謂「平衡報導」、「平衡論述」了。

    所以我相當好奇,究竟導演前前後後拍攝了多少素材?即使她將場景擴及世界各地、穿插辯證,然而,一旦她埋下了「理念先行」的動機,她採取的便很可能是周遊列國,獵取適當的影像素材來「安入」她的聲語,而非像《麵包情人》導演李靖惠花了十三年的時間拍下外傭辛酸史,再從龐大的影像資料裡,梳理出一條富有情感厚度的軸線。

    前者要省事許多。

    左看右看,《愚蠢年代》就是一個速成品,你當然能以生態危機的「迫切性」來為它辯護——但反過來想,當導演大量攝取諸多弱勢族群的生存現況,在「窺奇」跟「關懷」之間,孰輕孰重?你的「拍了就走」,會否淪為一種剝削?

    此外,節奏的流利、順暢,對本片來說,就絕對是好事嗎?

    不難看出,配樂、動畫、特效,乃至剪接韻律,導演運用了諸多花巧的媒材,來強化敘事起伏。質地的跳躍跟其所闡述的節能主題,難免產生輕微的「自打嘴巴」之感。若說導演想藉由活潑的敘事動線,形成一種反諷——很可惜,隔靴搔癢了。

    又如彼得普斯特李威不時穿插現身、信手滑弄銀幕,多個子母畫面拋拋丟丟,這種你我熟悉不過的手姿,不偏不倚因循了當代科技特性——對我來說,這等「未來時空」,概念仍屬保守、甚至缺乏想像力。想想大陸導演賈樟柯近作《山河故人》就大膽假設二十年後的世界,黑膠唱片捲土重來、風靡江湖,充分體現了賈氏大膽顛覆的浪漫情懷。

    再者,稍微熟知影史的影迷,都知道英國演員彼得普斯特李威最為人熟知的電影是1993年入圍多項奧斯卡的《以父之名》,他本人亦憑本片獲得了男配角項目提名,片中他飾演男主角丹尼爾戴路易斯冤死獄中的父親。

    現在問題來了,該片片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Father指的當然是彼得普斯特李威飾演的這個角色。當《愚蠢年代》找來彼得作為口述者,似有意無意借力使力,將地球引申為「人類之父」,這層矯情兮兮的扣連,左看右看難免讓人感到欠缺修飾,怪怪的。

    甚至可以說,「末世寓言」這個恐嚇性假設,被高估了。它非但框限了主題走入道德灰色地帶的包容性,更阻隔了觀眾與導演的那層聯繫,阻隔了觀眾窺探作者心靈風景的可能。打個比方,幾年前紀錄片雙年展有一部片叫《地球另一端》,導演將幾台攝影機架設在地球緯度的數個對應點,他也不扯民情、貧富等議題,純粹將「地球另一端究竟是什麼?」端給你看,這等從容、自若、清澈如鏡的心靈風景,是《愚蠢年代》望塵莫及的。

    「因為每個人都這樣做,但這不是一個你也跟著這麼做的好理由。」

    愚蠢年代》的一切優點,都出自片中以皮爾斯為首的幾位擇善固執的環保力行者,他們說出的每句話,都是發自內心的時代箴言,你我欽佩他們逆勢向上的精神,也期待他們以領袖之姿,帶領世人繼續向淫威下戰帖。

    儘管片中諸多石油能源論述,遙相呼應近日發生的巴黎恐怖攻擊事件,看似具備「時空膠囊」式的省思價值,我還是頗為扼腕導演未將「未來」這枚假定,建構在周延的美學思維之上;畢竟,所謂「達陣」的紀錄片,不見得是最佳紀錄片,就像《看見台灣》立意良善,優美、華麗、血淋淋地擄獲台灣觀眾的心,創下兩億票房成績固然光彩,但一座金馬獎對它來說實在過譽了。同樣,《愚蠢年代乍看媒材豐富,實則形式扁平、作者存在感稍嫌稀薄,偏偏,這又是一部急須凸顯作者輪廓、聲線的口號式電影。口號在,作者不見了,你說矛不矛盾呢?

    流暢有餘、精神可嘉,然而在「創作本位」上,《愚蠢年代》並沒有把關得很漂亮,是我對本片大抵的看法。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yne119&aid=10996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