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一推,你走進的,不單是書店,也是何老闆的心靈書房。這裡的一切,是他人生積累的風景……
台灣大學羅斯福路對街,店家林立,人來人往,或許你看到了樓宇間有個招牌「總書記二手書店」。
自去年八月開張以來,對何新興老闆來說,現在仍屬他與書店的「蜜月期」。這個禮拜日,何老闆不得閒,滿滿的二手書有待他整理。放眼望去,伴他度過假日的,還有珍藏的黑膠唱片、骨董玩物等,頗為愜意。
舊書店要亂中有序
|
儘管現今網路、電子書蓬勃發展,但親手觸摸每本書,對何老闆來說,仍有種難以言喻的厚實感:「我還是比較喜歡實體,書跟人要有實體的接觸,那種知識的撞擊,相當扎實。所以書搬到店內時,我都不擦,翻書手會髒,那就是記憶中的觸感。」
聽他這麼一說,我也忍不住挑了本書,放在手掌裡,揣摩那種感受。
「我從民國六十幾年,高中時期開始逛牯嶺街,對於書的情感,是出於台北書街。」
他一邊整理書籍,一邊回憶道:「對我來說,逛書店是一輩子的興趣,舊書店的書,各種來源都有,分類難免雜亂無章。但反過來想,雜亂,就是它的章法了。」
會亂嗎?我環顧四周:「還滿整齊的啊!」
何老闆大笑,解釋道,經營久了,手一癢,難免會愈分愈有條理,他認為,亂中有序的舊書店,最能夠給人有力的撞擊。
當初會開總書記書店,是因為他所經營的,坐落於青田街、靠近永康街的「青康藏書房」,要往人潮密集的地方拓展分店。說是分店,但對何老闆而言,也是擴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我希望讓走進店裡的人,既能感覺到青康藏書房的氣息,又能得到稍有不同的服務。」
何老闆換了張唱片,古典樂瀰漫其間,在這個氣氛中,他微微一笑:「曾經有人一來,就買了一百多本。書就是要這樣,一直去,一直來,才有活力嘛!」
說到這,唉,我腦海裡的書房,卻「只來不去」,掐指一算,自己去年光從網路上就買了一萬多塊的書,房間都快滿了:「我常常買書,卻捨不得丟耶,怎麼會這樣啊?」
何老闆聽了哈哈大笑:「賣的人總是有點依依不捨,其實,任何一本書買來,書中一字一句,對你有幫助,那這本書對你的意義已經達成,你的獲得,早不只兩百塊。但你割愛了,還能造福他人。有位知名詩人就說過,他的書房,每年進來300本,也要出去300本。」
說到造福,我這才有同感:「啟蒙我寫作的第一本書,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民國67年版本的舊書,儘管後來多次再版,但我在之後的新版,總找不到初始的感動,這時,也唯有別人的『割愛』,才能帶我重返現場了。」
只為便宜是危機
「對啊,舊書店就像一個時空機器,一瞬間帶你回到過去……」不過,何老闆表示很多人來二手書店,都只為了價格便宜。他認為這是一個危機,對大眾來說,舊書店的好處往往是買到便宜的書,而不是珍貴的回憶了。
此時,一位女學生匆匆走進店內,兩眼快速掃視書架,似乎有點趕時間,我好奇上前攀談。她說:「我要找《時時刻刻》的電影小說,之前賣進來,現在想買回去。」
聽完,我和何老闆相視一笑,原來,二手書店也可以是提供寄放的書架啊!
折騰了好一會兒,《時時刻刻》沒找到,女學生倒挑了另本書,結完帳離開後,何老闆走到大片玻璃旁,說道:「原本這裡沒有光透進來,我把大書櫃移開,目前的動線還不錯,看出去,我家就在對面!」
我朝那方向望去,想像著,從他家那邊望過來,這間書店是什麼樣子?
接著他說,經營舊書店並非一個「宅在店」的行業,到外面收書的各種「旅程」,也讓他「拾獲」不少寶物,茶几旁一張小紅沙發,就是收書時原主人搬家準備要丟的,何老闆收回來擺在窗邊,店內氣息因此「居家」了起來。許多講座、活動,就是在這麼一個舒適環境裡擦出火花的。
不過,好東西並非總能到手,他曾錯失一件寶貝,至今引以為憾。原來,他曾在骨董店看到一種壓書的機器:「它看起來頗為古老、像刨冰機,有歐洲舊書店那種味道。當時遲疑了一下,直到我決定開書店,要去買的時候,卻被買走了。」
唉,人生不就是這樣?錯過比得到的多。
此時,有個年輕人走入櫃台,便起勁地開始整理起來。我本以為是何老闆雇用的工讀生,一問之下,才知道是他兒子,何老闆笑說:「兒子念了跟舊書無關的台大經濟系,假日回來幫忙,倒也快活。」加上太太也固定過來看店,總書記書店,簡直宛如家中書房的遷移、延伸。
可以想見,門一推,你走進的,不單是書店,也是何老闆的心靈書房。這裡的一切,是他人生積累的風景,相信,也會是你生活中,欣然邂逅的一幅好畫。
達人小檔案:何新興
資深媒體人,對書有難以割捨的情感。經營的青康藏書房、總書記二手書店,除大量藏書,亦收有各式懷舊唱片、玩物,頗獲各世代「青年」喜愛。
要你知:舊書店老闆
舊書店並非高獲利的行業,經營者往往懷有文化傳承、服務社區的使命感,也更容易發展出「複合」功能。經營舊書店的收書、估價、寄送等繁瑣雜務,這些「近身接觸」,讓人與人之間,又溫熱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