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放榜了,讓大家眼睛一亮的焦點卻是,平均每科只要2.8分就能躍入「大學窄門」;而且在只問收費、不問品質的大學教育把關者手中,一晃眼四年過去,他們就頂著大學畢業的光環,以傲人的學歷睥睨群倫。如果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即可視為高學歷的人才,我們就不知道馬路上隨便攔下一個路人,其中有幾個不是人才;如果這樣的學校敢誇稱「大學」,我們真不知道這個社會浪擲如此多寶貴資源竟淪落何處;如果要找出全台灣最可悲可憫之人,恐怕就是那一群耗費數十載光陰寒窗苦讀,卻要為五斗米事奉這一群「大學生」的教授先生們了。
每科平均2.8分,總共11.2分,這需要從國小到高中,每天消耗許多糧食、不事任何生產,心無旁騖,動用許多飽學的老師、民脂民膏興建的校舍、購置的軟硬體設施才能獲得嗎?隨便攔下幾個路人,給他幾天時間瀏覽一下相關教材,拿不到11.2分的,恐怕也屈指可數吧!
如果我們千辛萬苦、大費周章,經過重重關卡才找到這樣的大學生;何不乾脆省下這許多金錢與辛苦,登報或上網徵求成績絕不在他們之下的非考生來接受寶貴的大學教育?其中當然有問題,太多資質在其上者不能進入大學殿堂,只因為他們付不起學費,要為生活衣食奔波。但這些經過12年「教育」只能得到11.2分者則家境富裕、無所事事,閒著也是閒著,就讓他們花錢買個頭銜。
算盤要這樣打,那就大錯特錯了。人人都該知道,大學以下的教育幾乎都不是自費就讀,從國小到高中,絕大部分國立的學校向學生只收取最低的工本費,幾乎全部的教育費用都是民脂民膏、人民的血汗錢。當國家在這些準備考大學者身上耗費了以十萬、百萬計算的費用,最後卻計較大學幾年的學費而將許許多多可造之材摒諸門外,其成本效益要如何計算?
再換一個角度;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每個高工資國家都知道,國家的命脈只繫於一事,那就是人才。無人才者恆亡。因此論國祚之綿延,是該讓那些不可雕的紈←子弟浪費寶貴的大學資源,還是動用少許國家資源去培植上不起大學的可造之才,還可爭辯嗎?
從這些區區十幾分就準備一帆風順混個大學學位者的立場,他們也是現制的受害者。試想,消耗了12年的光陰與無數人的心血,才混到這個分數,則進入更高一等的學府,以這樣空虛的底子,每天面對更加艱深的教材,更為抽象的知識,如科技、資訊、管理,豈不如同進入地獄、受盡苦刑?當然,以他們的資質與反應,或說毫無反應,對教授而言,可能更是地獄裡的苦刑。但即使把關者大發慈悲,都以衣食父母視之,讓他們有驚無險地輕車過萬重關;他們卻是浪擲四年、昂貴的學費,而一事無成,只是馬齒徒增,消耗掉了這一生最寶貴的學習一技之長的時光。他們受害何其深重!
這樣駑鈍或者分數更高一些的能夠進大學,又大多能混到大學學位,其實反映出另一個問題:辦教育的人,從出錢的老闆、各級首長,到任教的教授們,都嚴重失職、敗壞風氣、貽害國家。而且,這種風氣的敗壞,由下而上,由私校而至國立名校,是一脈相連的。因為有太多只問學費的不肖大學,所以弄得比較愛惜羽毛者也難免後顧之憂,不得不開些方便之門,以免惡名昭彰,嚇得「顧客」不敢上門。尤其這幾年講求校園民主,大學校長靠民粹選舉拉票,學生以評鑑老師相脅,認真嚴厲的教授也不能不遷就退讓、得過且過。於是已不止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而是一鍋粥中見不到多少沒有屎臭味者。
因此,上自教育部長、各校首長、大學教授、不爭氣的學生,到少生子女的家長們,正在聯手毀滅培植人才的神聖學府,毀棄萬千本來可以隨其才質學習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社會中堅的年輕人;浪費了民脂民膏、稀有精英、珍貴國家資源建立的大學殿堂;也阻擋住因經濟障礙排除於大學門外的無數潛在人才;共同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慘烈戰場中毀滅台灣的勝算,斷絕台灣本有的前途。
看到11.2分這個錄取分數,我們能不能及時憬悟?如果改不了「國立教育部大學」的蠻橫、獨裁、低能,也喚不回辦大學者的良知與責任心;那麼就不如設法打破目前入學的僵化門檻,提供那些清寒好學者足夠的資助,到馬路上拉些被埋沒的人才,總還能修成幾分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