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02 11:35:59瀏覽134|回應0|推薦2 | |
我見我思-反核 很難獲支持 日本核災引發全球反核議題再起,國內昨日也有反核團體舉行遊行。雖然已有日本核災這麼重大的災難擺在眼前,不過,對國內反核能得到多少民眾的支持,相當令人懷疑。因為,大部分只看眼前,不會願意為了那幾萬分之一機率的事故,犧牲現實生活的享受。 反核最難解的問題在:替代電力來源。風力、太陽能等乾淨的再生能源,無疑是最好答案。但現實上則是這些能源穩定度仍不夠成本也還高,更重要的是台灣地小人稠,找不到廣闊無人、可供「種電」的土地。至於潮汐、地熱等,則更是距離成熟的商業運轉仍有距離。 至於水力發電,目前在國內發電比例上仍低,也算是乾淨的電力來源。但問題是水力發電要蓋水壩、發電廠,對生態的破壞嚴重。更重要的是台灣大部分溪流短而陡,稍微可開發的溪流也都已有水壩、發電廠了。台電廿年前想在東部大濁水南北溪處蓋電廠,但效益低而破壞大,最後無疾而終。政府要在南部蓋個水庫,也是一搞十多年還難過關。顯然,水力發電也不是答案。 所以,解答最後又回到傳統的火力發電了。不過,又要撞牆了。地球暖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趨勢,火力發電的溫室氣體與汙染排放量都是數一數二。即使我們不惜鉅資,多蓋幾座大型火力發電廠取代核電,但台灣卻可能變成惡劣的世界公民,不斷增加排放量;影響所及,出口商品可能受到抵制,經濟大受影響。對視經濟成長如命的社會大眾,大概也很難接受吧。 既然供給面難找解答,那就從需求面著手吧,想辦法壓低電力需求;綠黨提出這個想法,挺有道理的。不過,恰恰這種釜底抽薪的好辦法是最難做到的。這是類似一個「公共財困境」的局面。每個人都會想,為什麼我要犧牲自己(少開冷氣、少用電),來達成減少用電量的「公共政策目標」?為什麼不是你家少用點電?最後結果必然一事無成。 至於主動關閉、減少用電量大的工業生產用戶,就更難做到了。一來,政府沒權利去做選擇,二來,用電量大代表是大廠,正常情況下雇用的員工也多,這些廠沒了,大概就是失業率上升、經濟下滑。 這就是為什麼政府喊節約用電喊數十年,從來就發生不了效果。唯一一次奏效,是兩年多前電價大漲那次,的確讓用電量受到壓制。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幅提高電價。不過,這一來又是與全民為敵,立委們一定又忘了自己曾如何反核,而加入撻伐之列。 根據統計,一座核電反應爐運作一年,發生事故的機率是十萬分之一。這裡所謂的事故當然不是指日本核災這種超級事故。為了這個可能發生的機率,要大家在現實生活上立刻做出犧牲調整,在人性上是很難做到。這就好像國內機車肇事率是一萬分之二左右,但沒有人為了這個可能肇事的機率,而犧牲生活的便利,從此不騎機車。大家總是想:那一萬分之二的機率不會是我啦! 雖然,政府還是該努力發展再生能源、推動節能減碳、看好那些核電廠,但,說到要廢核,哎,現實上,大概沒多少可能,也很難得到太多支持。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