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1 15:43:00瀏覽221|回應0|推薦0 | |
看報治國(呂一銘)2010年02月11日蘋果日報看現場.. 在阿扁執政時期,曾因「看報治國」飽受批評,現在馬政府亦不遑多讓,由吳揆帶頭看報以解民怨,譬如每天鎖定輿情和媒體負面報導,指派相關部會當天召開記者會,並要求加強「即時澄清」說明的能力,使大小官員都繃緊神經「剉咧等」,然多場次下來,毀譽參半,不論是談降低失業率、協助弱勢度過年關,或回應有關ECFA衝擊農業質疑、水庫的水質檢測問題,旅遊市場創意做法,跨部會的說明中科三期環保問題、取締電台賣偽劣藥品,花東春節疏運事宜,乃至鬧得沸沸揚揚的「空污費」變相超收十三億等等,不一而足。 抓不到民意的走向其實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府院黨高層亦喜歡「看報、看電視治國」,也不了解基層人民心聲,誤認若干媒體的意見就代表多數人民的心聲,經由「沉默螺旋」現象的發酵,遭到反撲,還走不出意見管道受阻的困境,抓不到民意走向,使當時最擅長做民調的民進黨,十分尷尬,民進黨立院黨團還一度禁止黨團立委上談話性節目。換言之,陳水扁在當上總統後,同樣有讓支持者覺得洩氣、無力感,看不到陳水扁市長那種果決、自信與榮耀,被批是「看報治國」心態作祟。而阿扁在2007年初邀蘇貞昌組閣時,猶強調「要多做少說」,勉勵主事者要有定見、有擔當,「不要看報紙治國、看新聞執政」,這番話現在聽來相當熟悉。 要讓人民了解政策本來馬政府重視媒體的報導是好事,不論是為「得民者昌」或「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但總不能以文宣攻勢淹沒人民「知的權利」,讓頭家看不到政策真相,光是開記者會喊冤、反擊,又何意義之有?況且福國利民的作為是靠媒體宣傳才有辦法嗎?再者,像增加臨時一些救濟性質的就業機會,說是可降低失業率,卻未見有產業結構性的振衰起敝作為,如此開記者會有用嗎?豈非自欺欺人!如今經濟不好,社會治安敗壞,人民的苦日子有增無減,據統計近三年就增加了十萬件刑事案件,增幅可觀,若靠警政司法部門開記者會有用嗎?類此種切從未見馬政府有全套通盤性做法,開記者會恐未必能有效解決民怨和施政的問題,這才是馬政府需要認真檢省思考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
|
( 不分類|不分類 ) |